第三十四章 我就是要錢
劉建沉吟良久,這是一個很完美的計劃,這也是劉建面對的第一件偏離歷史的事情。
魏忠賢是肯定會退縮的,歷史上崇禎皇帝驅(qū)逐魏忠賢的時候,魏忠賢沒有反抗,事實上減免稅負(fù)這件事,崇禎也做了,但不同的是,劉建要這筆錢。
后世對魏忠賢爭議頗大,認(rèn)為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忘的觀點很多,劉建也多少了解一點,但劉建的觀點就是,有魏忠賢必忘,沒魏忠賢亡的更快而已。魏忠賢最大的建樹就是收錢,而且是不論任何人一視同仁的收錢。收錢收的多了,大明朝的日子就好過點。
號稱東林黨的文人同魏忠賢的區(qū)別就是這些人都是有家人的,魏忠賢一人吃飽了全家不餓,文人還要養(yǎng)家,還要照顧親戚,大多數(shù)文人都有功名在身不需要交稅,但收的稅重了,對他們影響也很大,比如茶稅,收的稅高了,茶葉漲價,這些文人家里做茶葉買賣的就要少掙錢。
人都是為己的,東林黨的人號稱清流,楊漣左光斗這幾個不收錢,但東林黨不是只有楊漣這樣的人,還有顧小家的人,這些人大力推動減稅,因為這樣可以撈的更多,這樣的人左右朝政,還結(jié)成了全體,當(dāng)然比魏忠賢禍害更大。
這件事情是幾個言官家中互相聯(lián)合的,中間找了禮部的人,第一步是提出大赦,在大赦的同時接著提出減免稅款,著重是魏忠賢在位時收的茶、鹽、礦稅。
茶鹽礦這三種稅對江南的文人們舉足輕重,都是大宗的買賣,跟他們的收入息息相關(guān),由幾個大家族掌控,依附于這幾個大族的都是文官,魏忠賢在位每年要收幾百萬兩,在明朝的稅收中占了很大一塊,取消了這一塊,江南的士族憑空能多掙幾百萬兩甚至更多,至于虧不虧大明,這些人還是沒有想那么多。
劉建了解不了這么多,但他知道,就是明朝的這些人一邊嚷嚷著減稅,一邊讓崇禎皇帝加稅,減掉了江南富裕之地的稅,加到了陜甘山西等窮地方的稅,加著加著都混不下去了,所以民亂此起彼伏。最后便宜了李自成,打下了北京城。就是京城的這些官,被李自成敲打出了七千萬兩銀子,有這筆錢,大明怎么可能亡呢?
劉建看著下面的官員,一個個都在悄悄的挪動著位置,不是所有的人不知道或者裝不知道大明缺錢,戶部的這些人看著皇帝,位子都在前移,準(zhǔn)備上奏反駁,因為他們知道大明要花多少,而且所有的戶部官員都知道哪些來要錢的官員都是多么急迫,最緊要的是軍餉,因為欠餉,各地兵亂不斷,在把江南的幾百萬兩免了,各地被欠餉的兵老爺們能把戶部的人都剁嘍。
言官們是這次減稅的主力,尤其是家鄉(xiāng)在江南各地的幾個言官,事成之后受益最大的就是他們,除了個別上進(jìn)心比較大的御史,其他的干幾年就該回家了,御史不上則下,得罪了皇上被攆回家的不在少數(shù)。但現(xiàn)在,只要這個事情辦成,各地大商家給他們準(zhǔn)備的大宅子,土地,奴仆都在家等著。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錢了,賣命的不光是勇夫,還有文人。
劉建不能輕易表態(tài),說出去以后整個朝堂就會掐起來,而落敗的只能是戶部這一小撮人,跟言官罵仗,那就是自尋死路。當(dāng)然明朝歷史上也有不少內(nèi)閣首輔敢面對言官開戰(zhàn),不過只是極少數(shù)人,比如權(quán)傾朝野的大猛人張居正,比如優(yōu)秀言官出身的夏言,張居正可以干掉所有言官,夏言面對言官就是老江湖對著初出茅廬的雛,沒有人可以干過張居正,也沒有人可以罵過夏言,所以他們不怕言官,可如今戶部這幾個人,份量差了太多了。
劉建終于說了一句:“大赦天下的事情,禮部操辦,照舊例就好,至于茶稅、鹽稅還有礦稅這些,就不必了吧?大明也缺錢啊,當(dāng)然有可能我還是想讓萬民修養(yǎng)生息,可現(xiàn)在遼東戰(zhàn)事正緊,沒銀子可不行啊。”
下面一個御史應(yīng)聲出列,拿著象笏向上一舉:“臣御史吳牲啟奏,魏監(jiān)倒行逆施,各地所派鎮(zhèn)守太監(jiān)無惡不作,尤其是各地礦監(jiān)、鹽監(jiān),中飽私囊,橫征暴斂,而從事開礦、曬鹽、種茶的百姓,多是家里無地的窮困之人,賦稅即重,他們就將食不果腹,生活困頓異常,皇上該多給他們一條活路啊,臣巡察江南各地,百姓皆衣不蔽體,沒了活計,就是沒了生計,都是衣不蔽體,惶惶不可終日啊。此皆臣親眼所見,望皇上垂憐?!?p> 戶科給事中武傲寧也屬言官,不過對戶部的事情接觸比較多,跟這些要求減稅的言官不是一路,這時候也出列說道:“照你來說,這些百姓是百姓,應(yīng)該皇帝垂憐,那些在遼東的百姓,就皆是豬狗不成?如今韃子已然建國,奴役百姓幾十萬人,朝廷無錢給餉,無力招兵討伐,那些百姓就不是大明的百姓,就送給韃子為奴為婢嗎?”
吳牲不緊不慢的回答:“朝廷當(dāng)初不是不曾討伐,十四萬大軍被寥寥幾萬韃子殺了個全軍覆沒,后又陸續(xù)派兵,皆不能勝,只好如現(xiàn)在這樣筑城堅守,恕我直言,如此之多的兵也無甚用,不如退入山海關(guān),省下這幾百萬兩軍費,則天下都感激皇上的英明,所謂失小節(jié)而得大義,待皇上尋到精兵良將,可一舉蕩平遼東,克復(fù)國土,現(xiàn)在因為軍費多而不施恩于天下,前不能平叛亂,后不能得民心,必將釀成大禍。”
武傲寧也不甘示弱,直接回道:“回皇上,行軍打仗,勝敗乃兵家常事,若是因為敗了,就收回遼東之軍,則遼東百姓必以為大明已經(jīng)拋棄他們,歸國無望之下,遼東被擄掠的百姓,就只能從賊,反而壯賊之聲勢,到時候賊必侵?jǐn)_關(guān)內(nèi),到時候軍費所費更多,在征賦稅,才會禍亂大明,所以現(xiàn)在不可聽之任之,若戰(zhàn)無勝算,也當(dāng)以守為攻,不可讓遼東百姓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