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中平三年
光和二年(公元186)年秋至冬,王玢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成立并州牧府,治美稷,召集各郡太守、縣長至美稷開會;二迎娶鮮卑公主譚明月,邀請魁頭及鮮卑貴族數(shù)百常居美稷,使受降城附近的鮮卑實行推恩,教育旁支貴族,使其徹底漢化;三以西河兵曹張汛為并州兵曹,統(tǒng)兵兩千鐵騎,督軻比能率的三千鮮卑狼衛(wèi)(新改編)、胡車兒兄弟麾下的五千匈奴鐵騎出征烏桓。
成立并州牧府,首先要梳理轄境內的關系。
并州牧府下轄太原郡、雁門郡、定襄郡、云中郡、五原郡、朔方郡、西河郡、上郡、上黨郡,及以受降城、頹當城、漠北為中心的三部草原,涼州的北地郡,都算朔方體系的轄地。
也就是今天山西大部、內蒙大部、陜西北部、寧夏大部、甘肅東部,這地盤可不算小。
也是王玢努力辦教育十年、移民十年的回報,原本地廣人稀的草原、邊境苦寒之地因為王玢大力屯田,重現(xiàn)河套百萬人口的鼎盛。
如今的并州轄十郡三部,近一百五十萬戶,小千萬的人口。
把這么大地理、資源、人口匯總在一起,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簡直不要太多。
好在十郡三部內,朔方學子遍布其中,各種資料一應俱全。
新建的并州牧府還是歷時三月才在年底召開第一屆并州主官會議,會議上確定奉天下、尊州牧的主題,以漢為主,各民族共同和諧發(fā)展的調子,大大彰顯王玢在并州牧轄區(qū)的存在。
當然也有一些雜音,比如西河、定襄、云中三郡的太守都有些不服王玢,不過很快就被王玢彈劾,將他們拉下馬。
王玢在各種文檔簽署,會議的奔波中來到中平三年。
政務全權交給吳秀、閻忠、顏韻等人,軍隊則不必操心,糧食調撥由嚴復監(jiān)督、魏知具體實施,不服王玢的人則有郭嘉領銜的不良人具體操作。
中平三年(187年)正月初一,孫堅在長沙大敗區(qū)星,南方戰(zhàn)事進入尾聲,徐州刺史陶謙也討平闕宣,益州牧劉焉在護氐校尉尹端、賈龍的幫助下平定氐羌之亂,算是發(fā)出自己的第一聲。
而北方的戰(zhàn)事則正酣,張溫到河北募兵,結果走了一半被迫回長安,只能向王玢發(fā)文要兵。
王玢將上郡、西河兩郡郡兵三千兵在李鄒的帶領下前往安定聽令。
李鄒本為不良人軍侯,后展現(xiàn)軍事才能,在講武堂一期畢業(yè)后為上郡都尉。
張溫本想在年前打一個勝仗,可惜朝廷錢糧不足,張溫在三輔來回奔波,又舉薦皇甫嵩戴罪立功,一拖就拖到過年,還沒正式發(fā)動攻勢。
如今張溫的勢力不比歷史上,麾下有陶謙、董卓、孫堅、周慎、袁滂等悍將,當然叛軍勢力也大不如歷史上。
好在皇甫嵩在王玢的關系下被撤職,又因張溫舉薦,王玢的運作重新出山,畢竟他還不是光芒萬丈力挽狂瀾的大英雄,不需要急流勇退。
暗中韓遂已在郝萌的支持下,經(jīng)北地順黃河而上,悄悄潛回金城,當即聯(lián)系在金城長史成公英及兵曹閻行。
二者都是因為隨曹操破羌胡有功而升職,又因二次據(jù)守金城有功被王玢大力舉薦,成為金城的中流砥柱。
韓遂帶著王玢的旨意抵達金城,立刻得到二人的大力配合,同時麹義、郝萌也在武威會師,隨時準備南下,給金城叛亂的羌胡致命一擊。
河北,董卓從黑山撤軍,以牛輔統(tǒng)李傕四人率兩千騎攻擊在冀州打包谷的烏桓胡騎。
李傕等人追隨王玢跟羌胡、鮮卑大戰(zhàn)數(shù)場,又跟黃巾酣戰(zhàn)經(jīng)年,戰(zhàn)力不俗,一進入冀州戰(zhàn)場就如秋風掃落葉一般將前來襲擾的烏桓胡騎擊的紛紛潰逃。
董卓在冀州大顯神威,立刻引起朝廷的注意,在有心人的推波助瀾下,好像董卓不是斬首數(shù)千級,而是斬首數(shù)十萬,烏桓也成了比鮮卑更猛的草原胡族。
董卓也因此升任冀州牧,相比董卓的威風八面,幽州牧劉虞就顯得低調很多,首先在廣陽大會士族,要求他們各守城池,等待反攻機會,同時派人聯(lián)系王玢。
畢竟朝廷已有旨意讓并州出兵支援。
使者還是魏攸,王玢直接把魏攸支到頹當城。
張汛領命后直奔頹當城,上萬鐵騎在頹當城聚集,大軍在十一月中旬集合完畢,卻遲遲沒有東進就是在等魏攸,或者說在等劉虞的妥協(xié)。
在魏攸三至頹當后,劉虞上表表奏顏良為護烏桓校尉,幽州這支官軍力量終于落在王玢手上。
中平三年正月,張汛在跟顏良取得聯(lián)系后決定一起聯(lián)手先攻擊彈汗山的烏桓。
烏桓主要分布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內部又以軍都山為界分為上谷烏桓與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烏桓。
其中護烏桓校尉治于高柳,烏桓貴族多活動在高柳附近,成為大漢抵御鮮卑的第一道防線。
上郡烏桓首領為難樓麾下有九千余落,自烏桓占據(jù)彈汗山后勢力急劇膨脹,發(fā)展到數(shù)萬落,難樓又聯(lián)系遼西大人丘力居欲學檀石槐故事。
丘力居本不愿甘于人下,怎奈形勢比人強,再加上張舉、張純叛亂,頓時決定跟難樓聯(lián)合,形成烏桓以難樓為首、漢人以張舉為首的混合政權,擁眾數(shù)十萬,風頭無兩,遂南下掠幽、冀、青三州,又殺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人,屯兵肥如。
張舉勢大,導致王玢勢力在遼東大盛,原本王玢只是借沓氏碼頭,從山東半島運百姓至遼東。
由于分城的存在,很快沓氏一座大城,整個遼東都成為王玢的勢力范圍,大量的朔方學子進入遼東,遼東太守陽終被架空。
閻柔以遼東屬國長史成為遼東實際掌管者。
陽終被遼東屬國烏桓大人蘇仆延所殺,閻柔隨即被表奏為遼東太守。
閻柔一上任就立刻整頓兵馬,欲在剿滅張舉叛亂集團中瓜分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