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笑傲北宋

第八十章 新舊黨爭(一)

笑傲北宋 小生沒財 2179 2018-08-16 19:16:34

  宋微宗冷然的看著眼前文武百官,心中卻是感到深深的無力感。

  太祖皇帝建國以來便實行重文抑武的主張,更是下達了不殺文人的家詔。政治開明,讀書風(fēng)氣盛行一時,這在歷朝歷代都是極為少見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大批杰出文人政治家脫穎而出??軠?、包拯、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韓琦、文彥博、周邦彥等等,隨便挑出一個那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這一切本來是一件大好事,將宋朝的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學(xué)創(chuàng)新都刷新了一個高度,后世稱之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然而物極必反,由于歷史局限,再加上每個人地域、出身、個性及政治主張不同,而且這些政治家往往都是大文豪,動不動就搞個開壇講學(xué),各個學(xué)術(shù)流派便紛紛衍生了。發(fā)展到宋英宗后期,這些大文豪個個心高氣傲,更是將學(xué)術(shù)切磋帶到了朝堂之上,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不同的政治黨派。

  其中主要的派別被分為三家:朔黨,蜀黨,洛黨。朔黨代表人物就是司馬光、劉摯、梁燾、王巖叟、劉安世等。蜀黨代表人物蘇洵、蘇軾、蘇轍、呂陶、上官均等。洛黨代表人物則是程顥、程頤和朱光庭等,洛黨便是宋明理學(xué)的奠基者。

  這些大文豪不顧社會現(xiàn)狀,不計民生民情,將意氣之爭帶到了朝堂之上。凡是異黨提出的,都表示反對;凡是異黨反對的,都表示贊同。如此一來,百官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朝堂之上一片烏煙瘴氣。

  公元1067年春天,宋神宗趙頊19歲登上皇位。這位意氣風(fēng)發(fā)的皇帝面對財政匱乏、國用不足,軍隊戰(zhàn)斗力差、西夏用兵連遭慘敗,以及官僚暮氣、不思進取等諸多局面非常不滿,他銳意改革。

  宋神宗對洛蜀朔三黨失望至極,便不顧朝廷一眾官員反對,于熙寧二年即公元1069年,大膽啟用新人王安石為副宰相進行一系列社會制度改革,史稱“熙寧變法”也即王安石變法。于是,圍繞這場變法,一場歷史上參與官員最多,持續(xù)時間最長,斗爭最為激烈的政黨之爭發(fā)生了。

  王安石變法以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后又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宋神宗不但大力支持王安石,更是第一個走進王安石“新黨”隊伍的成員。

  洛蜀朔三黨見宋神宗身為帝王,卻胡亂站隊,這讓他們氣憤不已的同時更是忌憚不已。勢單力薄之下,三黨一合計,達成盟約,共同抵制王安石變法,便形成了所謂的“舊黨”。從此,“新舊黨爭”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王安石一上臺便相繼推出了青苗法、?募役法、農(nóng)田水利法?、保甲法、均稅法等法律,這些法律雖然體現(xiàn)了抑兼、濟民的思想,但同時也侵害了地主和商人階層利益,因此引來朝野一片反對聲。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守舊派官員馬上站出來反對變法。

  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宋神宗既然支持王安石,手段自然是強硬至極的。雖不至于將反對的人殺了,但他發(fā)起火來,群臣也是不敢太過激進違逆的。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守舊派的官員看到硬的不成,那便采用智取。首先是宰相富弼稱病請辭,接著是青州歐陽修告假還鄉(xiāng),司馬光隱居洛陽,三朝元老韓琦更是哭著上書宋神宗。文武百官一時間竟是走了大半,各個部門職位竟是無人職守。宋神宗當時年少輕狂,豈能就這樣輕易服軟,他真的發(fā)怒了,凡是請辭的官員都被他一一批準了。

  這大部分官員一走,職位便空了出來,王安石的新法居然是沒有一人去推行實施。無人可用的王安石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唯才是用,起用了一大批新晉官員,這也為后來新舊黨爭的白熱化埋下了禍端。其中,就有章惇、曾布、沈括、蔡確、呂惠卿等人。

  這舊黨一走,新黨一上臺,宋神宗和王安石總算舒了一口氣,變法熱情空前膨脹,全國上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變法高潮。

  王安石的法令本是對百姓有利的,但一層層的傳達到地方之后,這可就變了味。這些新晉官員為了迎逢王安石和宋神宗,急功近利,為了政績不擇手段。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青苗法的實施,青苗法大概內(nèi)容是:每年夏秋兩收之前,如果百姓農(nóng)戶沒有錢糧,可以自由自愿的到官府借貸,利息為2分。王安石青苗法的本意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救濟百姓,讓百姓免遭饑寒交迫之苦,更是抑制了民間高利貸的惡行,達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目的。

  但當?shù)氐墓賳T為了彰顯政績、邀功請賞,卻是強行逼迫百姓向官府借貸,而這利息也增至4分,額外還有名目繁多的勒索,一時間百姓苦不堪言。青苗法就這樣變質(zhì)為官府的高利貸,苛捐雜稅猛于虎也,便也就誕生了。王安石滿腔熱血,一片好心,最終卻弄得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

  熙寧七年(1074年)春,天下大旱,饑民流離失所。臨安一位才子繪制《流民旱災(zāi)困苦圖》獻給宋神宗,宋神宗看完之后黯然落淚,心中第一次對王安石變法提出了質(zhì)疑。同年四月,曹太皇太后、高太后向神宗哭訴“王安石亂天下”,樞密使文彥博、副宰相馮京、退居洛陽的司馬光、在老家的舊相富弼紛紛群起而攻之。宋神宗的皇位岌岌可危,他終于知道害怕了,變法的意志也動搖了。迫于壓力,終于罷去了王安石的宰相職務(wù),改任觀文殿大學(xué)士。

  次年,宋神宗又燃起了變法熱情,重新召回了王安石,王安石再次入相。但此刻的朝廷也不是一年前的朝廷了。王安石親手提拔起來的副相呂惠卿,為了相位栽贓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國。而宋神宗對此卻視若不見,變法上更是沒有太多的支持。改革派的內(nèi)部分裂、宋神宗的不信任、世人的謾罵,讓王安石深受打擊。又隔一年,王安石長子病逝,王安石悲痛萬分、心灰意冷,辭去了宰相一職,從此不再過問朝堂之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