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此之前,姬陽還必須要穩(wěn)住這些人。
從趙章給他的情報上看,因為他廢棄“蠻神”的舉動,已經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滿,尤以殿內的文武為代表,若是不搞定他們,姬陽根本就無法順利去“開光?!?p> 如今的姬陽,身上窮的叮當響,別說一千積分,就是一百都沒有,他不懷柔穩(wěn)住又能如何?
所以在吃飽喝足之后,姬陽也樂得與他們吹牛打屁,順便也把他們與邊軍的矛盾弄清楚。
再說了,“馬上可以得天下,但能治天下嗎?”
老祖宗早就告訴了我們所有人:“剛則易損,強壓必反。”
土軍縣歷史久遠,物產豐饒,人口眾多。可相應的,“宗族”勢力也非常的多。
這么多人,你不可能全給殺了吧!
真殺了,那你費盡心機拿下土軍干啥?就為了得到一片白地嗎?
而且姬陽控制土軍一定要秘密進行,否則趙國這個龐然大物能放任他這么干嗎?
所以姬陽的目標一直都是,團結大多數(shù),打擊一小撮,召喚融合老頑固,殺掉不受控制的趙國宗族。
而且這個時間一定要快,必須在趙國邊軍主力調回之前完成。否則,他到時候就算想來土軍都難,那就更別提“暗中占有了?!?p> 眾人有心奉承,姬陽也如沐春風。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逐漸清晰起來,只是原因卻讓姬陽有些哭笑不得。
趙章的性格很鮮明,魯莽,愛面子,但在石樓戰(zhàn)敗之前這都不是事。
因為這家伙有囂張的資本,先不說他是趙肅侯親侄子這件事。僅僅是他麾下的實力,就讓所有人都畏懼。
近兩千常備軍,三千郡兵,八員大小將官,這樣的實力,哪怕是在趙上郡所有封君中,其實力也是頂尖的。
可一場戰(zhàn)敗下來,趙章就淪為了所有人的笑柄;尤其以距離最近的城內邊軍為甚。
一千五百常備軍,兩千郡兵,六員大小將官。這么強的實力,去打一個民不滿萬,兵不足千的廣安伯國,全軍覆沒不說,就連他自己都被生擒了。
這..............
你知道“丟人”兩個字怎么寫嗎?
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趙章就成了趙上郡,離石要塞周邊的笑柄。
而且這個笑柄,還有越來越擴大的趨勢。
在戰(zhàn)國時代,什么最重要?當然是實力了。
那實力大損的趙章能不被人覬覦嗎?但趙章有個好祖宗??!他的親叔叔是趙肅侯,小打小鬧可以,但你要是真敢搶地盤你試試?
可就算是嘲笑,這幫人也受不了??!
別的不說,與他們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趙國邊軍部隊,有事沒事就拿出來當笑料,以至于土軍縣內部,上到封君趙章,下到普通的宗族領袖,全都鬧得灰頭土臉,在周邊各地的挑釁下,連頭都抬不起來。
其實早在姬陽還沒到靈泉關的時候,正在舉行朝會的趙章和大臣們全都知道了。
你真當關外沿途的村寨和崗哨是擺設嗎?
而且如今趙國主力邊軍東調,靈泉關上的守軍,原本有一半都是趙章的麾下。
可在得知姬陽趕來的時候,所有人想的不是迎接,而是讓姬陽殺殺邊軍的威風。
你不是厲害嗎?
你不是看不起我們土軍的軍隊嗎?
那好!你自己看看對手是什么樣的變態(tài)。
所以,這幫人不但沒幫忙,還撤掉了自己放在關城上的軍隊。以至于邊軍守將還沒明白是怎么回事呢,姬陽帶著人已經到了城下。
這才有了姬陽領兵扣關,結果邊軍守將不戰(zhàn)而降的一幕。
看得出來,這幫人現(xiàn)在很開心。因為讓邊軍領教了姬陽的厲害后,大哥不說二哥,今后誰也別再揪住這件事情不放。
畢竟趙章還領兵與姬陽打了,雖然最終戰(zhàn)敗,那也是技不如人,至少有一拼的勇氣。
可你邊軍是怎么回事?
不戰(zhàn)而降!
有了他們做對比,土軍縣的這些文武能不開心嗎?
對此,姬陽表示他沒看懂。都是趙國的臣子,丟的也都是趙國的面子,可這幫人怎么一點愧疚都沒有,反而還津津樂道呢!
其實姬陽完全是在拿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在衡量古代人的思想。
華夏古代根本就沒有什么國家觀念,民族認同感也很低。
華夏真正產生國家民族這個概念,還是在抗戰(zhàn)過程中才出現(xiàn)的。新中國成立后,這種觀念才逐步被認同,最終形成了愛國主義者。也就是后來的“憤青,”和“皇漢分子。”
但姬陽身處的是什么時代?
“國無定土,士無定主。”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國家根本就沒有固定的疆土,今天這個地方是你的,明天又變成了我的,后天有可能就被別國占領了。
“春秋封國七十二,各國分封六十四,大家套小家,諸侯封君有多少難以計數(shù)?!?p> 可到了戰(zhàn)國中期還剩幾家?
那就更別提各諸侯國中的人才了。周游列國是干什么的?當然是誰看重我,我就跟誰干,誰強我跟誰混,哪有什么國家民族的概念!
這就是所謂的,“家國天下?!?p> 先有家,再有國。國君也只是這個族群聯(lián)盟中比較大,比較強盛的一家罷了。
若是以此來理解,那趙國這些封君大臣的所作所為,倒是也能解釋的通。
畢竟他們的族群和封地都在土軍,被人看不起的也不止是趙章,還有他們自己。
弄明白的姬陽也不得不感嘆,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不過總體來說,對姬陽而言還是有利的。
因為只要他的實力足夠強,能夠穩(wěn)定實際占領區(qū),不倒行逆施自己作死,那領地內也就不存在較大的抵抗力量。
這有利于他的集權統(tǒng)治,更有利于擴張地盤后的管理。
畢竟,姬陽治下的環(huán)境與列國是不同的。他不僅輕徭薄賦,還有無數(shù)信奉三皇五帝的術士凝聚民心,讓他們產生國家民族自豪感。
既然話都說開了,那姬陽也不藏著掖著,畢竟他來土軍可不是來吃飯喝酒,吹牛打屁的。
姬陽要更換土軍信奉的神靈,這些文武大臣雖然有意見,但也不是不能妥協(xié)。
繞來繞去,最后的問題又回到了原點“結親。”
對他們來說,能用聯(lián)姻的方式,籠絡住姬陽這個殺神一般的人物,明顯是再適合不過了。
特別是在見識了姬陽迫降趙國邊軍守將之后,他們中很多有疑慮的人,也逐漸放下了分歧,全部支持此次的聯(lián)姻。
可對姬陽而言,讓他娶趙章的女兒可以,大不了放在家里當神主牌位供著。
畢竟姬陽作為廣安伯國的封君,在制度上可以擁有一妻,二夫人,無數(shù)姬妾。
但問題的關鍵是,他還沒成年??!
雖然他已經做了封君,但在法定年齡上,姬陽還要兩個月才算有了成年的資格。能不能“加冠?”什么時候“加冠,”根本就不是他自己可以說了算的。
沒成年當然不能娶正妻,就算“納夫人,”也得由家中長輩出面說合。
可問題是,姬陽如今跟洛陽宗室已經鬧翻了。就算人家信“封國六臣”不是姬陽做掉的,可接下來宗室再派人來搶奪封地的管理權,那姬陽還不是要掀桌子。
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虛以委蛇?干脆不搭理他們不就完了嗎?干嘛自己找不自在。
可問題的關鍵點,也同樣在這里。
作為一縣之君的趙章,能同意姬陽以“納妾”之禮娶他女兒嗎?
就算他不介意,恐怕他麾下的文武也不會贊同。因為這比戰(zhàn)敗更恥辱,甚至連頭都抬不起來。
也正因如此,談判一時陷入了僵局。
“哈哈哈~!”
眼見日近正午,兩方互不相讓,身為主人的趙章為了緩解矛盾,大笑著說道:“廣安君與小女的婚事不急,畢竟年紀尚幼,可以慢慢商量,咱們何不請琴師撫琴一曲,觀賞歌舞........”
“琴師?”
聽了趙章的話姬陽倒是眼前一亮,因為還真讓他想起了一位“長輩,”那就是“少師龐蔥?!?p> 不是姬陽健忘,而是從法理上講,龐蔥真的沒有資格。
龐蔥雖然算是姬陽曾經的老師,可他這個老師也僅僅只是臨時的,而且教授的人也多。更何況,姬陽是什么身份?老祖宗是是?爺爺,父親又是誰?就算姬陽敢認龐蔥這個長輩,可以龐蔥的身份家世,他敢認姬陽這個晚輩嗎?
前面我們說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個拼爹,拼祖宗的“血統(tǒng)政治時代?!?p> 一個人的出身往往決定了他的學識,前途和命運。
若此時龐涓沒死,依然是魏國的大將軍,那姬陽這個親認得雖然突兀,但也不是不能理解,可問題是龐涓早死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先不管別人笑不笑話,就是洛陽宗室恐怕也不會同意。
更重要的是,若姬陽真的認下了這個“師傅,”那龐蔥就真的算一步登天了。其身份,直接從魏國的沒落貴族,變成了“王孫師,”今后還是“王子師,”或者“王師。”
而且這個身份會跟隨他一生,徹底成了與姬陽如今的父親,周王朝的太子,今后的周天子姬定,同級別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