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笙在山上學藝的這天,權利之爭的雙方,也在朝堂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首先,由京兆尹洛明懷,當庭奏報了鬧市斗毆和殺人事件。由此,引出劉六的身份底細。雖然并沒有掌握什么實質性證據(jù),只有幾份案發(fā)當日現(xiàn)場市民的口供筆錄。好在太子這邊,在劉六留下的衣物中,竟搜羅出了英王府的府衛(wèi)牌。
此事一出,滿朝嘩然。
老皇帝更是直接把呈上的證詞證物,當堂甩在英王臉上。
然而面對太子一方的指控,英王卻是矢口否認,跪在地上涕泗橫流的大呼冤枉,并一一為自己辯解道:
“兒臣府上,確實曾有一個叫劉六的府衛(wèi)。此人雖然幼時受過宮刑,但兒臣的府衛(wèi)長看他功夫不錯,便將他留在了府中。沒想到,這人竟是個偷慣了東西的,在王府中依然手腳不干凈,沒多久便被趕了出去。
父皇,劉六身上留有英王府的府牌,定然是一直沒有舍得扔掉罷了,并不能證明他是兒臣派往東宮的細作呀?!?p> “英王殿下,”魯郡公洛玉玨聲音洪亮的出班說道:“您的府衛(wèi)長謝蒼天帶人在大街上殺人,附近的許多百姓可都親眼看見了,對于這,您作何解釋?”
“哼,那是謝蒼天和劉六之間的個人恩怨,當日他私自帶人去截殺劉六時,本王并不知情。事后得知,本王已經(jīng)撤了他的府衛(wèi)長之職,并關押進了地牢。說起這個,本王昨日恰巧得知了另一件事。府里有個叫流云的,在王妃身邊做侍女,是劉六的姐姐。劉六離開王府后,卻并沒有和他這個姐姐斷了聯(lián)系,兩人經(jīng)常有私信往來——父皇,兒臣手中正好有幾封劉六寫給流云的信件,請您過目。”
說罷,從袖中掏出一個黑漆的木盒來,雙手捧過頭頂。
立刻,隨侍在朝堂上的內(nèi)監(jiān)弓著身子走了過來,將長條形狀的木盒接過,轉身上了御階。到達皇帝面前,當著皇帝及滿朝文武大臣的面,將木盒打開來。
盒子里所盛之物,皆是被卷成筒狀的一卷卷信件。
劇情的反轉太過于突然,讓在場的大臣們都有些恍惚。
幾張紙遞上去,英王竟然由被告成了原告。
雖然沒明著說,但意思明了。
太子不是參奏英王往東宮派細作嗎?英王立刻就拿出了劉六與英王府侍女的往來信件。這幾封信件在此,到底誰給誰安排細作,還不一定呢。
信件確實是劉六所寫,劉六和流云姐弟情深,趁著給英王府傳遞消息之際,順便與姐姐交換幾封信,也是當初被默許的事情。但恰巧某一日被易沉浮遇見,所以才成就了今日之計。
其實信件的內(nèi)容并沒有什么,僅僅是一些問好之語,再附上一些無關緊要的瑣事。
但英王在老皇帝拿起一卷信紙欲要展開閱讀之際,不失時機的又多說了幾句,“書信并不止這些,經(jīng)兒臣調(diào)查,兩人私相傳遞信件已有多年,許多信件都已經(jīng)銷毀,只余下了這幾封?!?p> 這個暗示就很明顯了,哪怕這幾封信并不能說明什么,但所銷毀的信中會寫些什么內(nèi)容,便很容易引人猜測了。
其實依照英王的意思,干脆找人模仿流云的筆跡,寫一封有泄密嫌疑的信件。對外就稱,這封信是在送出之前被截獲的,也好坐實了太子收買侍女流云,依靠劉六傳遞消息的事實。
但他的謀士易沉浮卻搖著頭反對。
理由是風險太大!
哪怕書信的筆跡模仿的再像,內(nèi)容設計的再周全,在聰明人眼里,恐怕看著也很假。一旦有人懷疑,將是大大的不利。畢竟是關乎易儲之事,沒有必勝的把握,決不可正面出擊。
求險不如求穩(wěn)。
就拿這幾張無關緊要的信件給皇帝看,由此給這件事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似是而非,引旁人猜測。要知道,越是神秘的東西,越是能吸引人的關注。
英王在朝堂上完全依照易沉浮所言,來為自己辯解,果然成功轉移了眾人所關注的焦點?,F(xiàn)在,眾人的目光皆投在太子身上。
而對于這突然反轉的局面,太子卻顯然是始料未及的,站在眾大臣之首位的他,面色窘迫,頗有些惱羞成怒之意。
太子雖然不笨,但卻不是絕頂聰明。面對眾大臣質疑的目光,面對御座上老皇帝犀利的眼神,他頓時六神無主。驚慌之下,竟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父皇明察,兒臣從不知道劉六有個姐姐,更不知道他的姐姐還是英王府中之人······”話說到這里,才意識到自己此時的作態(tài)錯了。
人家英王壓根就沒說過太子和自己府里的侍女流云存在什么聯(lián)系,所陳述的也僅僅是劉六與流云之間的姐弟情分而已。
當然,話雖然沒明著說,卻的確是在向眾人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商哟藭r急于辯解,不正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就算他與流云確實素不相識,旁人也會認為,太子的確在英王府安插了眼線,并用劉六來傳遞消息。
太子殿下這一跪,卻是正中英王下懷。
然而已經(jīng)做出的舉動無法更改,好在太子及時恢復了頭腦的清醒。此刻,除非皇帝問他話,否則,他就應該什么都不說,保持沉默。
老皇帝面色陰沉,看向太子的目光中,滿滿的都是恨鐵不成鋼的憤意。若不是當著眾臣的面,顧忌著太子的顏面,恐怕早就將他大罵一通了。
此刻,他所關注的早已經(jīng)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太子在面對此事時的表現(xiàn)。顯然,看到太子急于為自己辯解的姿態(tài),老皇帝對這個兒子遇事沉不住氣,有失風度的作為很是失望。
將目光從太子身上收回,老皇帝在御座上長長嘆出一口氣,身心俱疲似的說道:“此事容后再議,朕今日有些乏了,退朝吧?!?p> 對于本次事件,原被告雙方本來是要在皇帝面前求個評判。可鬧到最后,整件事情變得云山霧罩,到底是誰給誰派了細作,誰收買了誰府里的下人,由于事件的關鍵人物劉六已經(jīng)死了,便也無處求證了。
另外,老皇帝也根本不想求證,不想把這件事情搞清楚。英王和太子都是自己的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把事情查清楚了,傷的還是皇家的顏面,和自己這個做父親的情感。
所以,最好的結果,莫過于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