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長生悠悠兩千載

戰(zhàn)國主要歷史脈絡

長生悠悠兩千載 落紅應無情 1323 2019-01-31 23:57:34

  有人說不清楚戰(zhàn)國的歷史脈絡,我把這些信息放在這里,(放在作品相關你們肯定不會看)大家看看就好,這是摘自知乎的,徇情參考就好.。

  作者:關毛

  來源:知乎

  1、三家分晉、韓國吞鄭。(重要人物:趙襄子、魏文侯、吳起、翟璜、韓哀侯)

  確立了七雄局面。韓國吞鄭是很重要的事件,往往讓人忽略,但大伙要記住,如若韓國沒有趁著三晉聯(lián)盟的機會吞掉鄭國,以后就沒這機會了,而且,韓國可能就跟宋國、魯國一個級別了。那時候就只有戰(zhàn)國六雄了。

  2、三晉聯(lián)盟,田氏代齊。(重要人物: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田太公、吳起)

  三晉建國后互為唇齒,三家聯(lián)盟,土地僅次于楚國,人口則天下第一。秦、楚皆不是對手。而更重要的事件就是,田氏代齊,齊國田太公賣國求榮,以齊國大國身份甘心做魏國附庸,換取魏國支持得以篡位。此時魏國為首、趙國、韓國、齊國、以及淮泗諸小國等結為不大穩(wěn)定的聯(lián)盟,以魏國為盟主。于是才有了秦孝公說的中原諸侯視秦為戎狄、楚威王以中原諸侯排斥楚國為由北伐的口實。

  3、三晉內(nèi)訌,秦齊復興。(重要人物:魏惠王、秦孝公、商鞅、齊威王、孫臏、楚威王)

  三晉聯(lián)盟天然不穩(wěn),在魏武侯介入趙國內(nèi)政、魏惠王即位被韓趙干涉等惡性事件后,基本名存實亡。但如果不是魏惠王戰(zhàn)略失誤,貿(mào)然與韓趙兩國大動干戈,這個名存實亡的紙老虎還是能維系下去。結果西邊秦國商鞅變法脫胎換骨,東邊齊威王繼續(xù)沿用齊景公故智,也就是學齊景公暗中參與晉國內(nèi)斗,而齊威王比齊景公有魄力得多,直接派兵支援三晉內(nèi)戰(zhàn),魏國腹背受敵,接連失敗,再也不能依托三晉稱霸。

  4、連橫破楚,合縱破齊。(重要人物:秦惠文王、宣太后、秦昭襄王、張儀、蘇秦、楚威王、楚懷王、齊威王、齊宣王、齊湣王、孟嘗君、趙武靈王、燕昭王、樂毅、田單)

  三晉互為仇讎之后,秦、楚、齊三家開始角逐第一強國之位。楚國率先回光返照,滅越國、大敗齊國。然而楚國不過回光返照,秦國以張儀“連橫”戰(zhàn)略,以小利拉攏楚國,使楚國被其他諸侯孤立,接著秦國一舉破楚,楚國從此再無角逐天下之力。

  蘇秦以“合縱”戰(zhàn)略,讓齊國被諸侯孤立,接著燕國組建對齊“合縱”,差點滅亡齊國。齊國雖然復國,但從此一蹶不振。

  從此秦國便一家獨大。

  5、長平之戰(zhàn),遠交近攻。(重要人物:秦昭襄王、宣太后、白起、范雎、趙惠文王、廉頗、信陵君)

  秦國一家獨大后,即開始統(tǒng)一天下之步伐,不過步子邁太大扯著蛋了。長平一戰(zhàn),最后一個敢在正面戰(zhàn)場和秦國叫板的強國趙國慘敗,但秦國也受損不小。而六國屢屢合縱,秦國逐漸和六國形成東西對峙局面。

  然而為什么合縱能破齊,卻在秦國面前屢屢失敗只能起一個積極防御的作用呢?

  原因很簡單,合縱的最大基礎就是要有強國誠心參與。合縱對齊時,最強的秦國和略強的趙國都非常積極參與。而在合縱對付秦國時,早先有張儀的連橫之策攪亂,如今又有范雎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應對。導致合縱經(jīng)常不是三晉自己在玩,就是楚國一個丟丑。而本應該在對秦合縱上出大力的齊國,卻一直和秦國交好、態(tài)度非常消極。導致對秦的合縱,最好的情況就是阻擋了秦人東侵,而對秦卻幾無威脅。

  6、天下統(tǒng)一。(重要人物:始皇帝、王翦)

  等秦國緩過勁來,六國還是小打小鬧的老樣子,合縱合不起來,就再也沒有什么懸念了。

  嚴重感謝齊襄王之后的歷代國君,堅定奉行永久中立政策,直至亡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