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宋代諸路之中,轉運司路在北宋時分為5等,有輕重、遠近之別。
大約即如元祐二年(1087年)文彥博在論及官員差遣除授次序時所說,河北、陜西、河東三路為重路,成都府路次之,京東西、淮南又其次,江南東西、荊湖南北、兩浙路又次之,兩廣、福建、梓、利、夔路為遠小。
至徽宗朝,設京畿路,又在三路之上。
南渡后,不再分等,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與南宋時三路、京東路、京西北路...
同時,宋代諸路之中,轉運司路在北宋時分為5等,有輕重、遠近之別。
大約即如元祐二年(1087年)文彥博在論及官員差遣除授次序時所說,河北、陜西、河東三路為重路,成都府路次之,京東西、淮南又其次,江南東西、荊湖南北、兩浙路又次之,兩廣、福建、梓、利、夔路為遠小。
至徽宗朝,設京畿路,又在三路之上。
南渡后,不再分等,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與南宋時三路、京東路、京西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