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漠北”
大漠以北,是一望無垠的草原,草原以北,是茫茫一片的雪原。
號角聲在雪原上空回蕩良久,風(fēng)雪中方圓十里,那圍成一圈一圈的帳篷,也顯得猶如滄海一粟般渺小,中原人總愛說北涼人三番五次南下進犯中原,可是誰又想這么做呢?
他們無路可退,草原的后邊,是更廣闊的草原,雪原的后邊,是更廣闊的雪原。
風(fēng)雪中帳篷被吹得嘩嘩作響,斥候在風(fēng)雪中也絲毫沒有懈怠,騎著馬不停在營地附近巡邏著,遠(yuǎn)方趕來的信使被斥候攔下,兩人不知道說了些什么,話語聲盡被風(fēng)雪給掩埋,不久信使快馬加鞭,趕往處于最中心的營帳。
外圍營帳旁少許幾個人正忙著在天黑之前點燃篝火,無奈風(fēng)雪太大,裹著雪花席卷著大地上的一切,縱然那些人用牛羊皮做成的衣服將自己包裹得緊緊的,此刻也一邊生火一邊跳著跺著腳。
這些便是地處北涼與中原交界的北涼士兵,而在這片營地上的士兵們,便是當(dāng)今北涼王手下的十萬精甲鐵騎。他們有著得天獨厚的生理條件,有著對于地形地勢的良好判斷,能對敵方弱點實施精準(zhǔn)打擊,他們還有著北涼有史以來最為勵精圖治的統(tǒng)領(lǐng)拓跋扈,所以大大小小的戰(zhàn)役,他們這支部隊基本上未曾有敵手,他們半只腳甚至已經(jīng)踏進了中原的大門!
此刻一封信已經(jīng)不知不覺間送到了中心的那帳篷里,而就是這一封如鴻毛之輕的來信,被送到拓跋扈手里的一天之后,拓跋扈的十萬精甲鐵騎便一齊南下,配合著離石和原陽的駐守部隊和他手下最信任的將領(lǐng)拓跋湛所率領(lǐng)活躍于河西走廊的嫡系部隊一舉攻下了北方重鎮(zhèn)燕京。
經(jīng)過拓跋扈祖上三代積累,北涼終于西驅(qū)匈奴,東滅突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完成了北方的統(tǒng)一,而從他這一輩開始起,南下中原便是他不眠不休的夢想,他夢想著終有一天,北涼族人亦可以南下而牧馬。
外面仍舊是風(fēng)雪呼嘯,中心的帳篷里,此刻卻是燈火通明,中間正有一名男子,裸露著上身,雙手撐著從帳篷頂垂下來的兩跟白繩,將自己不停撐起來,又緩緩放下去。
一頭齊肩的烏黑長發(fā)被他一齊梳在腦后,額頭上滲出的汗珠被火光映照得晶瑩剔透,一顆一顆卻沒有匯集在一起。
他全身血脈噴張,雙臂完美的肌肉線條簡直像是雕刻得一般完美無缺,肌肉在火光下顯得格外金黃,可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他的胸上,有著兩道極為深刻的刀痕,如果仔細(xì)去看,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那兩處,他的身前還有著密密麻麻細(xì)小的傷口,可是令人震驚的是,他的背上,卻沒有一絲傷口,金黃色的肌肉包裹著他的背部,像泛著金光的鎧甲一般,而他此時就那樣低著頭,一絲一絲吐息著。
“九百九十八,九百九十九...一千整?!?p> 當(dāng)他做完這一系列的動作后,他才將纏著手的繃帶一圈一圈解下,身后的仆人趕忙上前為他披上了一件狼毛大衣。
此時才得以注意到,他和常人體型相比有多么壯碩,五尺八寸的身高,再加上常年的鍛煉,身上早就鍛煉出了一堆結(jié)實的肌肉。
為他服務(wù)的仆人,幫他穿上衣服的時候,還必須得踮起腳來,才能披上衣服!
他緩慢地將手心的的繭撥弄了一下,走上前去坐在了營帳最東方。
他便是北涼之王——拓跋扈!
整個營帳里,除了他的貼身仆人,在他座位的一旁還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方才拓跋扈做了一千次的鍛煉,按常人來說肯定會驚訝于他的耐力與力量,可是這位老者卻熟視無睹,仿佛已經(jīng)對他的鍛煉了然于心了一般。
他和北涼王拓跋扈比起來,蒼老得多,銀白色的山羊胡須都快垂到了脖頸上,身著一件灰色的皮革制成的大衣,但渾濁的雙眼卻依舊阻擋不了他眼中的一絲堅定。
“這是密函,你過目一下吧。你知道該怎么做。”
那名老者便是拓跋扈先父留給他一統(tǒng)中原的三個錦囊中的智囊耶律義政,話說拓跋扈的先父拓跋寅,一生的夙愿便是有朝一日北涼一族也能擁有陽光與河流滋養(yǎng)的土地,他臨死前將拓跋扈與拓跋湛兩兄弟喚到了床榻前,當(dāng)著耶律義政的面說出了他們拓跋家,北涼一族進駐中原的兩個錦囊——拓跋湛、耶律義政。
至于第三個最重要的錦囊,他的父皇卻最終沒有說出清楚的名字,只是告訴了他,那最后一個錦囊,是他身邊最為忽視的那一個人。之后便再也沒有開口談過,一直到病逝。所以這也造就了拓跋扈體恤將士,慧眼識才的性格,他身邊有才華的人都能得到他的重視并能很好地各盡其能,所以這也是短短幾年,為何北涼鐵騎戰(zhàn)無不勝的內(nèi)因。
不過幾眼的速度,拓跋扈便已經(jīng)讀完了密函的內(nèi)容,站起了身子,將那一卷密函捏在了手里,一聳肩將身后披著的狼皮大衣抖落在身后的座位上,回過了頭去。
“換戎裝!”
天色漸晚,一聲長而激昂慷慨的號角連著連綿千里的雪原吹響了起來。
一扎一扎的帳篷早已在一瞬間沒了影子,取而代之的是在風(fēng)雪中鋪天蓋地的北涼鐵騎,黑壓壓一片宛如烏云席卷大地,而在這一切又一切的正中,是千千萬萬匹黑馬中唯一一匹白馬,而在白馬之上,坐著的是千千萬萬名黑色浮屠中的唯一一名身披白袍的精甲騎兵,他便是這片黑月鐵騎的王,他便是這黑色大軍唯一的方向,他便是這所有北涼將士誓死追隨著的北境之王!
略帶輕松地左右扭了扭頭,頸部骨骼咔咔作響,他那一雙嘴唇勾起了一絲不被輕易察覺的微笑,但那張微笑所承載的臉上的表情卻令人毛骨悚然。
“中原人視我們?yōu)椴菝В俏覀兙鸵曀麄優(yōu)椴萁?!?p> 隨后,黑月籠罩之下的黑月鐵騎,覆滿了整塊雪原,趁著月色一席灌入了山海關(guān)。
后來經(jīng)歷過燕京之亂的百姓回憶起那天的夜晚:黑夜中仿佛哪位女子高聲頌唱,鐵騎聲踏碎萬里河山,十萬浮屠奔襲氣壯山河,胡語震天猶如鬼神降臨,鐵騎奔馳而過宛如驚雷轟鳴。
那晚的混戰(zhàn)至今都沒人當(dāng)做談資說起過,這成了幽州乃至整個燕云十六州百姓心中的噩夢。
皇宮太和殿。
“陛下,大事不妙,北涼直接南下去往燕京了,而北部撤回來的大軍此刻已經(jīng)被拓跋湛所率部隊系數(shù)包圍在了淮水一帶!此番皇子殿下也不知去哪兒了!”
此番右丞相范羽急匆匆趕往太和殿,今日一早傳來的消息右丞相范羽極為震驚,一早兵部一干人便已經(jīng)在朝堂外集結(jié)好,要集合起來商討面對北涼的計策。
今日一大早朝廷中便亂開了鍋,朝中主和派早已經(jīng)失勢,此次和親失敗之后,主和派就已經(jīng)被主戰(zhàn)派在暗地里打壓得厲害。
圣上嘴上不說,但是也開始啟用一些主戰(zhàn)派的支持者了。此次軒轅賀的態(tài)度也已經(jīng)非常明確了,此次北涼南犯中原,一場大戰(zhàn)在所難免,雖然軒轅賀一直站在主和派這一邊,他不希望在他執(zhí)政的這一段時間里,天下不太平,可惜他不愿意看到的,終究還是來了。
眼下從邊境撤回來的邊防軍被北涼拓跋湛包圍在淮水一代,這才是軒轅賀真正擔(dān)心的,軒轅賀從一早傳來的消息看,此次南下北涼之主拓跋扈卯足了勁,戰(zhàn)爭慘烈程度早已經(jīng)不是之前邊防的小打小鬧了,軒轅賀終究是擔(dān)心九皇子軒轅浩的安危,一大早就遣人暗中保護九皇子,務(wù)必將他帶離淮水!
兵部尚書何湉此時便已經(jīng)在朝堂上發(fā)言了。
“就北部燕云十六州來看,素來是我朝必爭之地,而今北涼不守信義,南下奪取燕京,而北涼拓跋湛又從西面出兵將回撤的邊防軍盡數(shù)包圍在黃河以北,卑職認(rèn)為,一方面,我朝應(yīng)先用精銳力量以迎擊北涼拓跋湛的部隊,將北方邊防軍撤回,另一方面,北部幽州所撤回的部隊與并州部隊匯合,嚴(yán)防拓跋扈的部隊越過黃河和拓跋湛的部隊形成一股力量?!?p> 燕云十六州由于其良好的地理位置,成為了中原與北涼之間的一層良好的屏障,長城要隘山海關(guān)、喜峰口、古北口、雁門關(guān)皆在這一帶,如今失去了這一層屏障,拓跋扈南下沖擊平原變得尤為容易,燕云十六州一失,北部邊防幾乎無險可守,北涼鐵騎縱橫馳奔于繁華富庶的千里平原,晝夜即可飲馬黃河,而且燕云十六州為王朝唯二的出產(chǎn)馬匹之地,況且屯田牧馬皆可,如今燕云十六州被占,王朝失去了出產(chǎn)馬匹的能力,而騎兵一旦弱下來,則必然失去了反攻北上的機會。素來都是“騎兵攻,步兵守。”王朝素來騎兵弱步兵強,而北涼縱橫北方這么多年以來皆是依仗他們強大的騎兵,所以燕云十六州之于王朝,重要性可見一般。
“何湉,朕問你此次迎擊誰肯挑此重任?”
坐在金鑾殿上的軒轅賀,此時竟沒有一反常態(tài)的大發(fā)雷霆,而只是靜靜地坐在那里,盯著何湉看著,他此時早已沒了當(dāng)先的銳氣,不過緩緩數(shù)日,仿佛垂垂老矣。
“陛下,公孫玉愿為先鋒,領(lǐng)兵北上?!?p> 朝堂上忽一白袍將軍上前,此人劍眉星目,臉色偏白,一張臉生得好生俊俏,哪怕是披堅執(zhí)銳,也看不出絲毫軍人氣概,只是那眉眼之中透露著一絲不可言說的堅毅,令人觸目難忘。
白色的絲巾纏繞在他的脖頸處,一席合身的披風(fēng)從兩肩垂下,身著銀色甲胄。
此人便是原遼東總兵公孫恭的世子——公孫玉。
遼東本為王朝東北部大行省,而公孫氏為遼東大姓,公孫玉的父親公孫恭原為遼東總兵,公孫玉的家族在遼東是出了名的名門望族。
但一切都在軒轅賀宣布改年號為天禧的那一年改變了:天禧元年,北涼發(fā)動了侵略遼東的戰(zhàn)爭,幾乎將整個遼東夷為平地,遼東總兵公孫恭領(lǐng)兵戰(zhàn)死于襄平城。經(jīng)過三天三夜血戰(zhàn),遼東士兵無一人投降,包括公孫恭在內(nèi)的兩萬精銳騎兵部隊和五萬步兵部隊,最終用血肉之軀為襄平城的百姓換來了南下進入燕京的時間。
如今看來,這只不過是北涼人野心實踐前的試探,但多年以前,誰也不知這為今日北涼大舉南下埋下了伏筆。
公孫玉和一眾家人被公孫恭大人的貼身部隊白馬義從幾乎是裹挾著從襄平城內(nèi)帶出來的,三千白馬義從帶領(lǐng)著偌大的公孫家族,磕磕盼盼地到達(dá)了燕京。
軒轅賀念公孫恭御敵有功,擢其子公孫玉為大將軍,公孫家族便也南遷入京城,在公孫玉的領(lǐng)導(dǎo)下逐漸恢復(fù)實力。
在年幼的公孫玉印象里,他父親從來都只是一個虛無縹緲的遼東總兵,他雖是遼東總兵,卻在公孫玉面前不談刀劍,只談孔孟,年幼的他心目中的父親是身高五尺半的英雄,是各路豪杰都肯低頭拜服的丈夫,而偏偏不是他公孫恭,至少不會是他的那副儒生模樣。
每個人都曾經(jīng)覺得自己的父親應(yīng)該多么好多么好,年少的公孫玉也曾想過,為什么他不是堂堂大英雄呢?
公孫恭只是笑著輕輕敲公孫玉的腦瓜說:“這世上哪有你說的英雄,英雄啊,都死了吧?!?p> 直到后來一朝身入山海關(guān),萬千百姓,磕頭叩謝公孫恭大人,多謝其舍命領(lǐng)兵相周旋北涼來寇,方使他們生入山海關(guān)。他才意識到他亦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他也終于弄懂了那一句話的含義:成為一個英雄,需要奉獻和付出的太多了,每個人都想做英雄,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愿意犧牲,更何況犧牲僅僅只是成為英雄的充分條件,這也是為什么英雄少,而眾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