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靈帝時,十常侍專權,張角發(fā)動黃巾起義。
劉備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參與鎮(zhèn)壓黃巾軍。
靈帝死,大將軍何進扶立少帝,詔外兵入京,誅殺宦官。
宦官殺死何進,袁紹等盡滅宦官。
董卓趁機擁兵人京,廢少帝,立獻帝,把持朝政。
曹操謀刺董卓不成,逃到陳留,發(fā)矯詔聯(lián)合諸侯共討董卓。
關、張加入聯(lián)軍,關羽溫酒斬華雄,三人又合力擊敗董卓驍將呂布,董卓逼獻帝遷都長安,火焚洛陽,曹操率兵追擊,中伏兵敗,諸侯各懷異心,聯(lián)軍隨之分散,彼此攻伐。
董卓在長安愈益驕橫暴虐,司徒王允巧設連環(huán)計,先將府中歌女貂蟬許嫁呂布,后又獻與董卓,離間二人。
呂布與王允合謀殺死查卓,但被董卓余黨李催、郭汜等擊??;王允被殺,李、郭執(zhí)掌大權。
曹操擊破青州黃巾軍,占據(jù)充州,招賢納士,勢力大增。
因徐州刺史陶謙部下殺死曹操之父曹嵩,曹操興兵攻打徐州。
劉備救援掏謙,陶謙欲以徐州相讓,劉備力辭,陶謙死。
劉備方領徐州牧。
呂布謀奪充州,被曹操打敗,到徐州投奔劉備,屯駐小沛。
李健、郭汜自相殘殺,李健劫持獻帝,郭汜劫持百官,于是,長安城中大亂。
揚奉、董承護駕還東都,遭到李、郭追殺,死傷慘重,好不容易回到洛陽,又逢災荒,處境極為狼狽。
曹操采納荀彧之謀,率軍迎奉獻帝,移駕許都,自封為大將軍,朝廷大權從此歸其掌握。
曹操用“驅虎吞狼”之計。
詔命劉備討袁術,呂布趁機襲奪徐州。
袁術約呂布夾攻劉備,呂布因袁術失信,請劉備還屯小沛。
孫策欲繼其父孫堅之業(yè),乃以孫堅所得的傳國玉璽為質(zhì),向袁術借兵回江東,先后打敗劉搖、嚴白虎、王朗等,奪取丹陽、吳郡、會稽等郡,稱霸江東。
袁術遣大將紀靈攻劉備,呂布轅門射朝,勸雙方罷兵。
后因張飛搶奪呂布所買馬匹,呂布圍攻小沛。
劉備投奔曹操,被舉為豫州牧。
袁術在淮南稱帝,分兵六路進攻徐州。呂布用陳登之謀,擊敗袁軍;劉備亦派關羽截擊。曹操會合孫策、劉備、呂布,大破袁術,攻占壽春。不久,曹操約劉備同攻呂布,呂布剛愎無謀,終被擒殺。
曹操班師,帶劉備見獻帝。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拜左將軍,封宜城亭侯,獻帝因曹操擅作威福,密賜衣帶詔與國舅董承。董承暗結王子服、馬騰、劉備等,謀誅曹操。劉備恐曹操疑忌,每日種菜消遣。曹操同劉備煮酒論英雄,欲加試探。劉備假作畏懼雷聲,使曹操對其放松戒備。劉備趁機以截擊袁術為名,率兵離開許都,重新占據(jù)徐州。
董承與太醫(yī)吉平合謀,欲毒殺曹操;因家奴告密,董承等皆遭滿門抄斬,曹操親征徐州,劉備大敗。匹馬投奔袁紹。關羽被困,約三事而暫歸曹操,連斬袁紹大將顏良、文丑。后因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掛印封金;保護二嫂,過五關,斬六將,終于與劉備、張飛重聚于古城。
孫策遇刺,傷重而死。其弟孫權繼位,由張昭,周瑜輔佐。周瑜舉薦魯肅,魯肅為孫權定鼎足江東之計,孫權自此威震江東。
袁紹親率大軍進攻曹操,曹操領兵在官渡相拒。謀士許攸建議袁紹襲擊許昌,被斥,便投奔曹操。曹操用許攸之謀,夜襲鳥巢。大敗袁紹。后又逐步消滅其殘余勢力,基本統(tǒng)一北方。
劉備被曹操打敗,到荊州依附劉表。屯駐新野。徐庶來投,劉備用為軍師,擊敗曹仁,奪取樊城。曹操囚禁徐母,偽造家書館召徐庶,徐庶被迫辭別劉備,臨行舉薦諸葛亮。劉備先已從司馬徽處知臥龍之名,于是三顧茅廬。禮聘諸葛亮。諸葛亮提出跨有荊、益二州,以與曹操、孫權成鼎足三立之勢的戰(zhàn)略方針,劉備苦請其出山輔佐。
曹操率大軍南征,劉表病死,其妻蔡氏以次子劉瓊嗣位,投降曹操。
劉備攜民出走江陵,在當陽被曹軍趕上,軍民大亂。
趙云單騎救出阿斗,張飛在長坂橋嚇退曹軍,劉備收拾殘兵退至江夏。
適逢孫權譴魯肅來探虛實,諸葛亮即隨魯肅前往江東,欲結孫權共拒曹操。
孫權接曹操檄文;猶豫不決。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智激孫權,加之周瑜陳說利害,孫權遂決計抗曹,以周瑜為大都督。
周瑜趁蔣干來為曹操作說客之機,巧布疑陣,誘其盜走偽造的書信,使曹操誤殺水軍都督蔡瑁、張允。
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自嘆弗如,與之定計火攻破曹,并先后使黃蓋行苦肉計,龐統(tǒng)獻連環(huán)計,曹操驕傲輕敵,黃蓋上船詐降,接近曹軍水寨時一齊舉火。
東吳各路兵馬四下接應,官軍慘敗。
曹操帶領殘兵奔逃,連遭截擊,在華容道又被關羽擋住去路。
曹操乞哀,關羽不忍,放其逃走。
赤壁之戰(zhàn)以后,孫、劉兩家爭奪荊州,周瑜屢次用計,諸葛亮三氣周瑜,周瑜箭瘡崩裂而亡。
曹操疑忌馬騰,召其入京。
馬騰欲趁機殺曹操,謀泄被殺。
其子馬超聞訊,與韓遂起兵報仇,屢勝曹兵。
曹操用反間計;使馬超、韓遂自相火并,借機打敗馬超。
漢中張魯欲取西川,益州牧劉璋派張松說曹操取漢中,張松因受曹操侮慢。
轉道往見劉備,奉獻西川地圖,勸劉備取之。
劉璋聽取張松建議,請劉備相助。
劉備與龐統(tǒng)率軍入川,劉璋親到涪城迎接。
劉備屯駐葭萌關,廣收民心。
后因向劉璋索取兵、糧,劉璋疑慮,稍作敷衍。
劉備大怒,奪取涪城,進兵稚城。
因龐統(tǒng)在落鳳坡中箭身亡,諸葛亮留關羽鎮(zhèn)守荊州,與張飛分兵入蜀增援。
一路望風歸順,進占綿竹。
劉津向張魯借兵,張魯譴馬超攻葭萌關。
張飛大戰(zhàn)馬超,諸葛亮用計,馬超歸順,并進逼成都,劉津出降,劉備自領益州牧。
孫權得知劉備占據(jù)益州,遺諸葛瑾索還荊州,劉備答應先請關羽,欲逼其歸還荊州,關羽單刀赴會,挾制魯肅,遂得安全返回。
曹操兵代漢中,張魯兵敗歸降。
劉備恐其來攻西川,交割江夏等三郡給東吳,請孫權起兵襲合肥,牽制曹操。
孫權與曹操大將張遼交戰(zhàn)。
大敗于道遙津。
曹操親率大軍救合肥。孫權部將甘寧率百騎夜襲曹營,不折一人一騎。
雙方相待月余,孫權求和,曹操班師而回,不久又封為魏王,立子曹丕為世子。
曹操命曹洪助夏候淵、張部守東川,張部接連被張飛、黃忠打敗,丟失天蕩山。
法正勸劉備乘勢奪取漢中,劉備從之,與諸葛亮親自出兵。
曹操聞報,亦率大軍親征,屯兵南鄭,命夏侯淵進兵。
黃忠用法正之謀,以逸待勞,陣斬夏侯洲。
曹操前來報仇,接連戰(zhàn)敗,身受箭傷。
軍心動搖。
便放棄漢中,于是、劉備進位漢中王,以諸葛亮為軍師,封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為五虎大將。
關羽領兵取襄陽,圍樊城。
曹操令大將于禁為征南將軍,龐德為先鋒,率領七軍救援樊城。
龐德抬棺與關羽決戰(zhàn)。
箭射關羽左臂。
時值連日大雨,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聞訊大驚,欲遷都以避關羽,司馬懿建議使孫權襲擊關羽后方。
孫權用呂蒙、陸遜之計,卑辭麻痹關羽,趁其防備松懈時襲取荊州。
關羽敗走麥城,突圍時被俘,不屈而死。
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繼位,不到一年,即逼漢獻帝禪讓,改國號為魏。
劉備受群臣之請,亦自稱帝以繼漢統(tǒng),任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欲為關羽報仇,不顧群臣苦諫,興兵伐吳。
張飛鞭撻部下末將范疆、張達,二人刺死張飛投吳。劉備得知,愈加憎恨,連勝吳軍。
孫權遣使求和,劉備不許,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陸遜堅守不戰(zhàn),待蜀軍兵疲意沮,火燒連營,大獲全勝。
劉備敗走白帝城,感傷懊悔而病,臨終前托孤于諸葛亮。
魏主曹丕聞劉備亡,發(fā)動五路大軍攻蜀,諸葛亮不動聲色,暗中遣將設計阻其四路兵馬,又遣鄧芝出使東吳,恢復蜀、吳聯(lián)盟。
蠻王益獲犯境。
諸葛亮率軍南征,采納馬俊“攻心為上”的建議,七擒孟獲。
孟獲心服,蜀漢后方得以安定。
魏主曹丕死,其子曹睿即位。
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北伐,大敗魏國駙馬夏侯楸,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收服姜維,又打敗魏國大將軍曹征魏以司馬懿領兵拒蜀。
司馬懿消滅孟達后。
直取街亭,欲斷蜀兵咽喉之路。
諸葛亮命馬謖守街亭,馬謖違令于山上扎寨,被魏軍圍困,丟失街亭。
諸葛亮急忙部署撤兵,并親到西城監(jiān)運糧草。
司馬懿突率十五萬大軍來到城下,諸葛亮以空城計嚇退魏兵,連夜退回漢中,揮淚斬馬謖,并上表自貶三等。
吳將陸遜大破魏軍于石亭,請蜀伐魏。
諸葛亮再上《出師表》,二出祁山,大敗曹真。
因糧運不繼,乘勝退兵,計斬前來追趕的魏國勇將王雙。
孫權稱帝,諸葛亮約吳果興兵伐魏,三出祁山,連敗魏軍。
后主下詔恢復諸葛亮丞相職務,因張飛之子張苞身死,諸葛亮悲痛成疾而退兵。
以后。
諸葛亮又數(shù)次北伐,雖然屢敗魏軍,卻始終未成大功。
六出祁山時,司馬懿固守營寨,諸葛亮日夜操勞,心力交瘁,病死于五丈原。
臨終前,將身后諸事——安排。
請將依計追兵,嚇退司馬懿追兵。
魏延不服楊儀,舉兵相攻,馬岱斬之。
魏主曹睿死,太子即位。
司馬懿殺曹爽,沈國大權從此歸司馬氏掌握。
姜維欲繼諸葛亮之志,先后九伐中原,與魏將鄧艾等斗智斗勇,互有勝負。
因宦官黃皓弄權,姜維屯田漢中以避禍,蜀漢國勢日益衰微。
司馬昭命鐘會、鄧文西路攻蜀,鄧文偷度陰平,直通成都,蜀后主劉禪出陣。
姜維詐降鐘會,鼓動鐘會叛魏,欲借機復國。
事敗,姜維與鐘會一同被殺。
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繼位,逼魏主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
吳主孫皓暴虐荒廢朝政,人心渙散,晉武帝司馬炎下令伐吳,吳軍土崩瓦解,孫皓投降。
至此,天下重新歸于統(tǒng)一。
詳解請看《古籍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