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假期的最后一天,一架飛往江城市的國內航班從首都機場起飛。
三萬英尺的高空,張銘腦海里揮之不去的還是那一排神奇的“光柵欄”。明暗交替,黑白相間地在張銘腦海中無限延伸。似乎天地間所有平行時空的入口都在眼前……
李崧的話猶言在耳:
“鹿兒是黃蓮根,你是苦瓜葉。遇到難處盡可來找我,不要太苛待了自己。”
分別之前,張銘還向李崧求教了一些未解之謎。比如是否真的有可能穿越平行宇宙讓鹿兒重返人間?
李崧認為,這樣做是否有意義,目前還不得而知。因為這又回到了他們之前討論的核心命題:
如果平行宇宙真的存在,那么鹿兒目前已經在第一,第二象限的平行宇宙中相夫教子了?;蛟S幽冥中受苦的鹿兒與人世間的賢妻良母平行共存,兩個宇宙不生不滅。張銘不過是兩個平行時空的旅行者罷了,一切努力都是毫無意義的。
如果平行宇宙并不存在,那么鹿兒的命運就如同“薛定諤的貓”,處在“非生非死”的糾纏態(tài)中。
擅自行動,就如同魯莽打開了魔盒。打開的瞬間,鹿兒的命運將“坍縮”到唯一的可能性里。萬一是不好的結果,一切將無可挽回!
張銘最后讓李崧站在一個科學家的角度對自己的遭遇做一些點評,李崧的觀點也頗有新意。
他認為物理學發(fā)展到量子時代,的確可以解釋很多超自然現象。李崧特別點評了一個命題,這是張銘曾經與曹雪芹討論過一個假設命題:
輪回的本質,就是故事在六道中流轉。一切有形之物,難逃灰飛煙滅的結局。
這個命題在李崧看來是可以用量子理論完美詮釋的。量子物理學的誕生源于發(fā)現了基本粒子間的一種特殊聯系——“糾纏態(tài)”。兩個基本粒子一旦發(fā)生了“糾纏態(tài)”,即使相隔萬水千山,卻如同百世怨侶般割裂不了聯系。
只要其中一個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另一個立即可以感應到。更加神奇的是,這種變化是完全同步的,沒有任何時差。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物理學家早就預言,這一特性對時空穿越的合理性提供了佐證。
不妨大膽假設宇宙大爆炸之初,沒有生命形態(tài),但是無數基本粒子在機緣巧合下,結成了“糾纏態(tài)”。生生世世,糾纏不清,生死不滅。
現代科學最初發(fā)現,生物體完全是基本粒子與元素構成,與普通物質沒有任何區(qū)別。我們不妨大膽假設,構成我們肉身大腦的基本粒子中,完全可能與宇宙深處的一些神秘粒子早就結成了”糾纏態(tài)“。這種“緣分”可以跨越億萬年時間,可能相隔億萬光年距離,卻割舍不斷。
而這種“糾纏態(tài)”的存在,徹底打破了意識不能改變物質的“唯物論”。這一切暗示了我們,用意識殺死“薛定諤的貓”完全可能。只要這只貓與我們的大腦粒子產生了“糾纏態(tài)”。
在這個前提下,因果論也產生了動搖。后果與前因的聯系也可以用意識來干預。恰如“調皮的光波”正是因為我們產生了要窺探他的意識,而主動與我們“躲貓貓”。
李崧闡釋了稍微有些燒腦的理論后,迅速回到了命題本身。那些誕生于宇宙洪荒之初的故事:
盤古開天辟地也罷,大荒山無稽崖下的女媧補天石也罷,流芳百世的《石頭記》也罷……這些冥冥中的故事未必虛無縹緲?;蛟S他們的本質就是與人類意識產生了糾纏態(tài)”的量子存在。
于是一切都“合理”了:
芹溪公子邂逅靈石幻境;張銘成為百無禁忌的空間旅行者;小說中的虛擬人物可以幻化書仙,還能與凡人一樣轉世輪回……
李崧再次強調,他認定塵緣未了的鹿兒被張銘囚禁了,恰是基于這個理論。從二人的情感糾葛來看,明月之夜義無反顧跳入忘憂湖的鹿兒是純粹到極致的,對張銘的芳心暗許更是義無反顧的。
張銘的功利心,是非心,分別心先是將鹿兒推向幽冥,二人纏綿不滅的“糾纏態(tài)”讓鹿兒在幽冥間仍然要經歷百般凄苦。痛徹心扉的張銘如今自認大徹大悟,然而他對這段孽緣不肯放下,產生了強烈的執(zhí)念。
不要小看這股執(zhí)念的“糾纏怨力”,它能將鹿兒推向萬劫不復。與此相比,幽冥江湖之內困頓鹿蘋的邪靈或許只是小巫。
李崧勸誡張銘盡快放下執(zhí)念,至于放下執(zhí)念的心法,李崧認為“盡信書不如無書“。同樣在故事中流轉的佛陀,天帝,梵天,諸神或許都有智慧。真正的智慧或許就是冥冥中與你產生”糾纏態(tài)“的念力,不必強求,追隨本心即可。
飛機遭遇氣流顛簸,眼前的“光柵欄”倏然消失了。張銘在座椅上沉沉睡去……
夢中,忘憂湖邊明月夜,鹿兒枕在他的胳膊上……
七天假期結束,神隱小館一切如常。這幾天發(fā)生的事情,張銘在曹雪芹面前沒有透露半個字,二人依舊在神隱小館與“忘憂湖花園城18層9U”之間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
張銘的沉默不是對曹雪芹不信任。而是一想到要對清朝文人解釋“量子物理”“波粒二象性”“相對論“……張銘似乎已經看到了曹雪芹一臉蒙圈的表情,只得作罷。
忘憂湖邊的初夏甚是愜意。荷香清幽,涼風習習。這座城市悄然走進了一年中最詩意的季節(jié)。神隱小館開始陸續(xù)出品一些應季的消暑甜品。
比如清甜可口的糖桂花冰粉,祛濕解暑的龜苓膏,還有張銘用小石磨精心研磨的冰鎮(zhèn)芝麻糊。這些都是性平溫和,又清涼消暑的食物。正所謂醫(yī)者仁心,張銘認為冰淇淋,雪糕等生冷刺激的冰食不利于健康,從不售賣。
神隱聊齋仍然是張銘的精神寄托。通過與李崧的對話,張銘不再期待某一個說書人道出驚天的“重大線索”。因為”有緣“的故事,即使遠隔九天之外,也會建立起冥冥中的”糾纏態(tài)“。答案在內心的慧根,而不是”尋覓真相“。
真正的聊齋說書人是啟迪慧根的上師,而非凌凌七與蒲松齡這樣的江湖線人。
雖然沒有與曹雪芹分享李崧的故事,但是張銘卻將剛剛得到的感悟告訴了曹雪芹。曹雪芹深以為然,并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建議:
我們主動邀請”靈兕圣主大王“前來做下一個說書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