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景晦將李青辰送到小石城外,李青辰一邊往家走一邊默念積善令。
冰冷的聲音再次響起:“積善令賞善罰惡,有求必應(yīng)?!?p> “兩枚積善令已經(jīng)有了,我怎么參加選拔初試?”
“兩枚積善令換取選拔初試魁首,是否成交?”
李青辰一聽不僅能參加選拔初試還能拿第一,不禁樂了,選拔初試已不足一個月,自己要在一個月內(nèi)趕上別人一年的修行,怎么看也是天方夜譚。
“你不是在跟我吹牛吧?這兩枚積善令可是我拿命換來的?!?p> “賞善罰惡,有求必應(yīng)?!?p> “好吧,反正也沒別的辦法,暫且信你一次?!崩钋喑酱蛄藗€響指,“成交?!?p> 只聽積善令道:“你修為低微只因道根太淺,吾有三清道法一卷,無視道根高低,無需打坐聚氣,現(xiàn)在傳你?!?p> 一大篇文字瘋狂涌入腦海:天地氣息龐雜繁復(fù),于人自身,亦有三種先天靈氣:精氣、血氣、神氣,精氣藏于肉,血氣藏于脈,神氣藏于腦,三氣合一,是為三清,三清之道,譬如天地……
李青辰將三清道法粗讀一遍,它分為三卷,第一卷為道德真經(jīng),講的是《道德經(jīng)》釋義,第二卷為三清真氣,講的是如何凝聚真氣開拓氣海,第三卷為陰陽之體,記載著金剛之體、燭龍之眼等諸多體術(shù)。
其中第一卷令他尤為震驚。
開篇第一句便是流傳千古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 文科出身的他對這些話早已爛熟于心,然而見到下面的釋義時他完全懵了:
“人道能用言辭道明,但非尋常之道;它的名字能用言辭命名,但非尋常之名?!?p>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是經(jīng)脈丹田最初始的狀態(tài),有是三清真氣生成的根本?!?p>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p> “時刻保持丹田空虛,體會混沌之妙;時刻生成三清,體會人道之效?!?p>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p> “有無之道,同生于人體而狀態(tài)不同,相輔相成,相化相生?!?p> 上學(xué)那會如果有人這么翻譯《道德經(jīng)》,只怕頭都要被語文老師敲爛吧。
根據(jù)前身留下的殘念,《道德經(jīng)》在六州地位極高,被譽為“萬法之祖”,可當世對它也沒有這樣一個版本的解釋。
“積善令,你確定《道德經(jīng)》是這么解釋的么?”
“當世《道德經(jīng)》的釋義僅為本義,三清道卷中所言為其真義?!?p> 第二卷的真氣功法同樣奇怪,它與當世功法背道而馳,一者為人道,一者為天道。
天道修天地元氣,人道修三清真氣;天道主靜,人道主動;天道講究靜坐聚氣,人道追求血氣充沛;天道修上丹田泥丸宮與下丹田關(guān)元穴兩大氣海,而人道全身七百二十個穴位皆為氣海。
李青辰驚道:“七百多個氣海!那人道的太初一重境,豈不是比天道的太初一重境強七百多倍?”
“非也,人道雖全身穴位皆為氣海,但印堂、關(guān)元、膻中三穴為主氣海,其余穴位為輔氣海,人道的太初一重境約莫天道的五重境,二重約莫七重,依次遞減?!?p> 李青辰接著往下看。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是故氣若風云,血若江河,骨若山石,肌若地土,生老病死,諸如四時,人之道,如天道?!?p> 這一段講的是人與天地的關(guān)系,人與天地有不少相似之處,人的氣息如同天地中的風云,人的血流如同江河中奔騰的水流,人的骨頭如同天地中堅硬的山石,人的肌肉如同天地中的土壤,生老病死如同天地的春夏秋冬四季變換。
這些鬼話乍看之下簡直胡說八道,但仔細一想又似乎又有那么幾分道理。
道祖的修行之法便是把人體當成一方封閉的小天地,以形為天,以神為地,將體內(nèi)三道先天靈氣合為一道三清真氣,再以真氣開拓出周身氣海反哺己身,將混沌的身體練至至陽,再由至陽練至至陰,最后陰陽相濟達到天人合一。
聽起來甚是厲害,然而李青辰卻猶豫起來。
這功法聞所未聞,實在過于驚世駭俗,更沒聽人練過,自己當了第一只小白鼠,練死了倒也罷了,就當沒在這個世界來過,萬一練得走火入魔,那就大大不妙了,自古書中的走火入魔者沒一個好下場,不是變成白癡癲子就是暴尸荒野,死了連全尸都留不下。
“積善令,你確認這功法沒問題么?我不會煉得暴斃而亡吧?”
“你死則我亡?!?p> 李青辰一咬牙,開始修習(xí)人道。
道門修行分為七大境,每一大境又分九重小境,太初一重境是七境中的最低境,也是修行者的第一道門檻。
在踏入這道門檻之前需要入道,即在丹田中生成第一道真氣。
入道快慢全憑資質(zhì),快則一兩天,慢則三四天,當年李惜顏入道只花了半天,而李青辰用了整整一個月。
李青辰重修了功法,自也要重新入道,但不是尋常的以神念引導(dǎo)天地元氣入體而后沿十二經(jīng)脈游走大周天,而是以神氣引導(dǎo)精血兩氣沿奇經(jīng)八脈而行,最終在膻中穴中合三為一。
新真氣名曰三清真氣,此三清非道門典籍中的三清,而是神氣、血氣、精氣三股先天靈氣,它們雖合三為一但靈性未失,依然是先天靈氣。
憑借著強大的神魂,李青辰只花了半個時辰便成功入道,三清真氣沒有像天道真氣那般存積在丹田氣海,而是在十二主經(jīng)和奇經(jīng)八脈中流動循行。
天道晉境要靠打坐聚氣,人道卻是“吞天地之靈,奪天地之權(quán)”,李青辰初修三清,無法理解。
積善令道:“三清真氣源于先天靈氣,先天靈氣源于自身氣血,氣血虧虛時靈氣則空,氣血充盈時靈氣則足,是以欲積三清,唯有一途:吞噬天地靈余之物,搶奪天地靈氣以補充氣血?!?p> 聽來簡單而又霸道。
“吞噬靈余之物,你的意思是,吃?”
“然。靈草、妖丹,凡含天地靈氣者皆可為食。”
“那得吃多少?”
“如山如海,不計其數(shù)?!?p> “我上哪找這么多吃的去!”
“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