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始祖為丁公伋。陵高丁家家譜有正式記載始于唐代,最著者為宋朝的國子監(jiān)博士丁白和金代的丁甫、丁天佑、丁天和叔侄三狀元,尤以金代叔侄三狀元的故事最為著名。丁甫稟承家訓,刻苦功讀,終成當朝狀元,后其堂侄丁天佑、丁天和以丁甫為榜樣,也先后狀元及弟。
50年時間,丁氏家族叔侄兩輩人,出了3位狀元,這在金代是獨一無二的,在中國的1300余年的科舉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難怪章宗帝會高興的說:“汝叔侄昆季連中三狀元,雖爾一門之慶,亦邦家之光也。”于是御書“三狀元第”四個大字,懸于丁氏大門之上,以示榮耀。
丁爾康就出身在如此顯赫的書香門第,他的母親懷孕后曾做過一個夢,夢見一頭靈鹿緊緊地追趕著自己,她無論如何也擺脫不掉,她停了下來,靈鹿就依偎在她的身旁,不停地用舌頭舔她的肚子。夢醒后,丁爾康的母親把這個夢告訴了他父親,父親高興地說道:“夢見靈鹿入懷,家中必誕貴子,我丁家復興有望??!”
丁爾康生下后,胎毛密集,哭聲嘹亮,滿月抓周時,他用粉嫩的小手穩(wěn)穩(wěn)地抓住了一枝筆,高興地丁家老太爺對天長嘆:“雖然我丁某人愧對祖先,沒能重振祖業(yè),但我丁家終將于此兒身上復興有望??!”
于是,于爾康從此后被賦于眾望,按照固定模式,精心打造了起來。三歲由祖父親自開蒙,/待其稍長大些便送到了鳳臺府的懷覃書院念書。
懷覃書院是整個太行山一帶最著名書院,院訓是“以詩書為堂奧,以性命為丕基,以禮義為門路,以道德為藩籬”,當時書院人聲鼎沸,
群賢畢至、往來皆鴻儒,談笑無白丁,培養(yǎng)出許多傳承忠孝之道的忠勇孝義之士。
丁爾康在這樣的書院接受培訓,加上其天資聰穎,自然是學業(yè)拔尖,卓爾不群的人物。不過,有一個人一點也不比丁爾康差,或者應該這樣子說:“丁爾康只要一日不讀書,就一定會被其超越。”這個人就是杜衡。
杜衡,字子美,鳳臺府人士,父親現(xiàn)任鳳臺知府,用當下的話說是一個顯赫“官二代”,杜子美從小就聰慧過人,更兼過目不忘的天賦,他的父親_鳳臺知府大人更是著意培養(yǎng),從省城請來名家大儒為其開蒙,學識初具規(guī)模后,就送來了懷覃書院就讀。杜子美,字子美可是卻一點不美,不是心靈不美,而是長得不美。他繼承了其父親的碩大酒槽鼻子,膚色紅中透黑,眼睛一笑起來就顯三角形,也許是長得不美,其父盼著他能長著長著就美一點的心愿,才起名叫子美吧!
杜衡雖然人不美,但卻真真是才高八斗、才氣逼人,以至于把丁爾康逼到無一日不敢懈怠,無一日未敢不讀的境界,偏偏丁爾康和杜衡還是最好的朋友。
剛到書院的時候,一幫小男生們都是初次離家,寂寞不用說,光是每日的個人衛(wèi)生和飲食就讓人頭疼。丁爾康是班里最小的孩子,他個頭也最小,洗衣臺那么高,高到他得踩個小板凳才能夠得著。皂角不會用,鋪床鋪不好,丁爾康像是一只無頭的蒼蠅到處撞包。這個時候,杜衡幫助了他。杜衡就是鳳臺府本地人,其父又是當?shù)馗改腹?,他是帶有一個學讀伴童的,他看到丁爾康的窘境,內(nèi)心起了側(cè)隱之心,吩咐他的伴童:“這個小孩的日常生活你也包了吧,給我干啥也幫著給他干了!”
丁爾康甫一離家,就認識了杜衡,得到了他的幫助,很快就把杜衡納入了最好朋友之列。就這樣,他們成了最好的朋友。
杜衡沒想到的是,小小的丁爾康竟然會是自已在懷覃書院最大的竟爭對手。他從小由名師開蒙,是鳳臺府第一名學子,任何人他都不放在眼里,名師加持,天賦傍身的他絕沒想到,他的順手一幫,竟然會幫到一個他最大的對手。
獅子在狩獵的時候,總是雄心萬丈,睥睨一切。杜衡是個好強的人,雖然他們是最好的朋友,但是總有一天,他要超過丁爾康,成為懷覃書院第一名,當?shù)诙皇撬藕獾男愿瘛?p> 丁爾康卻不知道他帶給了杜衡壓力,他是個實心眼的人,誰對他好他會十分回報,所以,杜衡對他生活上的幫助,他內(nèi)心感激,自然心里把杜衡當成真朋友。
丁爾康的父母每個月會來書院探望一次他,幫他整理下東西,漿洗衣服,再送點花費銀子。他們知道丁爾康已經(jīng)交到了一個好朋友,內(nèi)心十分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