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長安城分外熱鬧,才貼出招兵告示,四處城門處圍滿百姓,城里出一件奇怪事情。
今日晌午的時候,一位外地姓王的書生在長壽坊遇到一位老者,那老者手上拿著一封書信,正焦急的四處問人,問能不能給他讀信。
唐時的讀書人還是少的很的,便是長安城這般的都城,也不是隨手一拉,就能抓住一位讀書人。那老者連問了數(shù)人,都搖頭稱不識字。
當老者求到這位王書生時,這書生人還不錯,便接過書信,給老者念了一遍。
信上也沒什么稀奇的,只是老者從軍的兒子寫信回來報平安的。
信讀完,那老者很是感激,掏出幾個銅錢來。
那時候,給人讀信、代筆,都是要錢的。這書生可能是家境不錯,便婉拒了。
沒想到那老者此時面露微笑,伸手掏出一張紙卷,遞給書生后,揚長而去。
書生打開紙卷一看,上面寫著:恭喜你,你已取得通往皇城大宴的任務劵。在完成任務后,憑此印信,往皇城外領取赴宴請柬。
任務清單如下:
為百姓宣讀邸報、書信、法規(guī)條令等,獲得百姓認同后,錄下姓名,尋里正署名。
此條須有二十次記錄。
為城中或城外兒童啟蒙,教授讀書寫字,能識字百個即為合格。各地鄉(xiāng)老、書塾查驗后署名。
此條須有五位合格記錄。
接待外地百姓、商客,為他們介紹長安風光,領略大唐威儀。此條須禮部認定,署名記錄。
此條不限次數(shù),合格即可。
……
零零總總的,怕不有數(shù)十條。
這紙卷上的內容讓人詫異,但卻不敢說是假的,因為那后面分明壓著東宮和秦王的印戳。
這個可不得了啊,大唐開國后,所有人都知道太子和秦王面和心離,可是這張紙上,卻是看到秦王和太子同時留印,豈不罕見?
那王書生不辨真假,便將那紙卷傳于友人觀看,大伙都很稀奇。便有人提議,去皇城看看,不就知道了嗎?
于是一行人來到皇城,往城門官那一問,那城門官指指不遠處剛剛搭起的小木桌。
那桌前有兩個年歲不大的書生,正在那擺放筆墨。
看到幾人上前,兩人驚異道:“諸位這是已經完成任務了?沒這么快吧!”
眾人一聽,面前這兩人一定知道內情,趕緊詢問這二人。
聽到并不是完成任務了,只是拿到了任務書劵,兩人才長出一口氣。
“既然你們來問,那我們就勉為其難告訴你們?!?p> “按說,這是不該告訴你們的。”
兩人一唱一和的,將眾人的興趣勾起來。
“二位仁兄,此事到底如何,還請告知。”
二人點頭,其中一人道:“不知是哪位拿到了任務紙?”
王姓書生趕緊上前一禮道:“是在下拿到的?!?p> “恭喜,恭喜?!?p> 說話的書生一臉羨慕之色。
“不知仁兄是怎么拿到這份任務劵的?”
那王姓書生將過程說了,對面兩人微笑著點點頭。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位仁兄能不圖回報,為那位老丈讀信,可見品行高潔?!?p> 兩人對著那王姓書生一禮,讓那書生滿臉不好意思,原本不過是舉手之勞,卻被說的如同做了好大事情般。
“諸位可是覺得此事不過小事,為何我們這般推崇備至?”
兩人面色嚴肅起來。
“‘勿以善小而不為’,此事對我等讀書人來說,不過是小事一樁,但對那些百姓來說,卻是一件難事?!?p> “我等讀書人當有這位王兄的品行,從點滴做起,方能修身養(yǎng)性,以達‘知行合一’之境?!?p> 眾人聽到這話,個個眼睛一亮。
“知行合一?”
“妙哉妙哉!此言大善!”
“仁兄大才,不知這‘知行合一’當作何解釋?”
……
那開口的青年面露欽佩之色,真誠道:“此言乃是我大唐青年楷模韓嘯韓校尉所言,
他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我輩讀書,當行善于百姓,若無善行,與禽獸何異?’”
“韓校尉說過此等圣人言?”
“這話語中似乎透著人生至理,但一時間,似乎又有些模糊。”
眾人一時間議論紛紛。
“你們說的對,韓校尉言,人間處處皆學問,他還說,這世間,秉承著一種氣,讓我們去那市井中找尋?!?p> “怎么找?”
眾人急道。
對一個讀書人來說,一句至理名言,往往能影響他們的一生,此時聽到一句妙言,若不明白透徹了,那怎么能放下?
“這張紙上,不是寫明白了嗎?”
剛才介紹的青年指指王姓書生道:“這位仁兄之前行徑,雖無意,卻是已與韓校尉所言的至理相合了!”
王姓書生拱手道:“多謝兄臺指點迷津,我王懷知道如何去做了?!?p> 不但言語誠懇,眼神更是堅毅,顯然是大有收獲。
“那不知這任務紙,何處可得?”
別人也是羨慕非常,隱隱中,感覺這是一次機緣。
“呵呵,有任務處,還沒有這任務紙?”
眾人趕緊謝過,這是真的指點了。
“慢來慢來?!?p> 旁邊那位青年笑瞇瞇拿出兩張紙。
“諸位,我們?yōu)橹T位解說了一番,不知諸位可愿在我二人的任務紙上,留下名姓?”
————————
于是,不過半日光景,長安城中,便出現(xiàn)了奇異一幕。
“大唐武德三年四月初三,皇帝頒發(fā)法令,所有百姓……”
這是在為百姓讀官府公文的。
“代筆書信,分文不??!”
一溜子長案排開,那些書生個個筆走龍蛇,這是代寫書信的。
“天圓地方,大日在上……”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這是在教那些孩童識字的。
一時間,滿城書聲瑯瑯,可謂稀奇。
此事不但讓滿城百姓驚奇,便是那城中官員和居于皇城的李淵都驚嘆不已。
“若我大唐天下,都有如此教化,老夫便是立時身死,也是瞑目啊!”
坐于馬車之上的裴寂,聽著車窗外的朗朗書聲,不禁一聲長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