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杠精隨筆

40、硬件角度評估影視劇

杠精隨筆 燈巷曲直 1032 2019-05-04 05:27:58

  前面說影視劇更多是從內容層面,這里從更淺的層面再說一波。我所謂更淺的層面,是指硬件,但也不完全是,從實例切入吧。

  曾經有一部電視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我只看過一眼,到現(xiàn)在都清晰記得劇名是【誤入軍統(tǒng)的女人】,因為它的畫面的沖擊感太強了。那時大概是0幾年,我看到后的感受是,這導演拿DV拍的吧。擱現(xiàn)在,我會懷疑是拿手機拍的。

  攝像,就是最重要的硬件。

  觀眾大部分什么都不固守、有的固守韓?。疶VB/美劇/日劇情懷、有的固守形式主義。我是后者,所以在從TVB武俠劇到內地武俠劇的過渡中沒有感到任何不適。

  說到TVB武俠劇,首先必須承認它的各種好處,比如選角精心、演技精湛等。槽點就是1)很多場景都是假景,2)畫面質量略低、略黃(但這種畫面風格被很多TVB迷認為是真正帶著俠氣的畫風,不這樣,不武俠)。誠然這兩個槽點都是客觀因素限制的,可惜形式主義者不管那么多,也沒情懷,在看到內地的武俠劇的畫面質量后,我就斷然舍棄了曾經舍命追看的TVB——演技好壞我不懂,畫面好壞卻是一望便知的。

  所以我特別能理解現(xiàn)在金庸劇的頻繁翻拍,當然制作方應該主要是為了洗錢、捧人什么的,但翻拍對觀眾來說也并非完全沒有意義:首先年輕人會想要看他們同齡人演繹的版本,因為對同代的演員更有認同感——蘇有朋黃曉明對他們來說都是大叔了;對妝容也更有認同感——翁美玲版黃蓉再美,那個時期的妝容估計很多年輕人吃不下;畫面更是如此——不管邵氏和TVB的故事如何,那種撲面而來的獨有畫風,一定是勸退年輕觀眾的主要因素。即便00年后的內地武俠,如張紀中,有些手法也顯得過時了,比如在人物背后大肆打光,還有不分場合大肆使用鼓風機。

  除了攝像機本身,還有攝像設備。

  87版紅樓夢非常經典,現(xiàn)在之所以不再看還是因為長大后漸漸意識到當時的拍攝技術的落后,很多畫面都顯示劇組沒有鋪攝像機軌道,需要移動的時候是人扛著移動的。觀眾挑剔的話,就會介意。

  除了攝像機和攝像設備,還有后期,也就是調色濾鏡什么的,具體術語一概不知,總之就是增加畫面質感美感的技術,大家看一眼新舊兩版紅樓夢的畫面對比就知道我在說什么了——雖然都很清晰,但新版就是多了點美感。當然我必須承認新版更勸退,因為里面女演員那種創(chuàng)新發(fā)型。

  再有就是細節(jié)。

  這里只說一個正面典型——張黎。人說黎叔出品必屬精品,黎叔的確不是浪得虛名的。他的劇我只看過一部,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畫面簡直就是電影質感,此外,劇中增加緊張氣氛的背景音樂里夾雜著急促的電話鈴,很別出心裁、很有逼格,再時不常地加入手部動作特寫、腳步特寫、飄舞窗簾特寫等等,觀看體驗相當不錯。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