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夫成城,哲婦傾城’
自許久以前的大周時代,便一直在流傳。
相傳,若是遇到了殘暴不仁的君主帝王,懷有哲才兼?zhèn)涞哪凶?,就當稱王稱霸。
而有絕世容顏的女子,便當傾國傾城,禍國殃民。
無論是大商末年的紂王,還是大周分作前后兩段的周幽皇,都是這般殘暴不仁的君主。
最近的前周,最后一代君王周幽皇,更是昏庸不堪的輕信了妖妃息媛,致使民不聊生,百姓霍亂。
外有西戎進攻,內(nèi)有農(nóng)民起義,使存在了近四百余年的大周,徹底的走向了深淵。
整個天下,都在變得動蕩不安。
一時間,哲夫成城。秦公、晉侯、及各路有才能的人紛紛崛起。
新的周皇為安撫這些臣民,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便只有采取了分封的辦法將他們分國治理。
之后的百余年間,各種紛亂不斷。新崛起的諸侯,不聽周皇令,而互相攻伐吞并。
茍延殘喘的大周,這一期間用盡了其五百年的氣運,最終走向了歷史的塵埃。
取而代之的,是諸侯紛爭,與六國爭霸。
天下一直混亂不堪,再也沒有統(tǒng)一的號角,去指令他們。
猶如當年,與商紂王失其鹿,群雄逐之。周皇先祖脫穎而出,執(zhí)天下之牛耳一般。
及六國時,分有齊楚遼趙秦鄭,居于天下四方,統(tǒng)治各方臣民。
雖有互相攻伐,卻也相對穩(wěn)定了百余年。
天下,算的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這六國,分別占據(jù)一方,守衛(wèi)著自己的國土。
如齊,居東海之濱,有土地五千里疆域。掌控著天下魚鹽,為天下最富。
具東海齊魯之地,以及淮北諸郡,西臨雍丘,為諸侯一霸。
其初代君主本是東海世家,早在前周開國時就立下了大功,被封為齊君。
至周亂之始時,齊君也曾舉家協(xié)助皇室,卻終是無果。于無奈之余,方隨波逐流的做了一方諸侯。
而自周國徹底消亡,齊君才徹底進位齊王。建社稷,立宗祠。
南方之楚,則在在大江之南。曾為周代之前商代的帝王宗室后人所建立,至今為六國疆域最大的國家,疆土兩萬里有余。
楚地古有南蠻之稱,向來為中原人所鄙夷。
然而,逃避至此的楚人先祖卻視如珍寶,一路披荊斬棘,開拓了這片土地。
不僅如此,以致淮南荊湘這些本是大周的領土,也在大周霍亂的時候被楚國君主所擁有。
此外,廣闊的南粵也為楚地,使得楚國縱橫萬里遠。
昔日,大周曾念其偏遠,并未過多壓迫,反而安撫起來。
在周興盛時,楚君也奉周為主,受周冊封而平定南疆,一直薪火相傳。
期間數(shù)百年,楚人曾未背叛周人,倒是‘尺澤起義’與西戎入侵之時,楚人這才蠢蠢欲動。
尤其是面對西戎入侵那時,楚君更是大肆支持義軍,聯(lián)合各路軍隊一起進攻洛陽。
遼,位幽薊,與極北的盧龍道內(nèi)。地跨四千里江山,以及塞外遼東大片冰原。是集農(nóng)耕狩獵放牧為一體,騎兵最是盛的國家。
其由幽薊之地,以及遼北草原,與遼東冰原組成。
在周代之初,這里并不為華夏所有。
隨著幾代大周皇帝的幾次英明開拓,才使得大周的疆域到達這里。
從此大軍駐扎,百姓遷徙,使得這里逐漸歸于王朝統(tǒng)治之下。
之前,這里卻形式復雜,難以掌控。向來由邊軍鎮(zhèn)守,政令也往往難以到達。
大周王朝索性分封了其最信任的宗親姬環(huán),為這數(shù)千里遼疆的君,來執(zhí)掌這片土地。
成為封國之后,由姬環(huán)統(tǒng)一遷移百姓,這才解決之前的問題。
也正因此,一個遼國才有了最初的起步。
忠心耿耿的遼君沒有辜負大周,即使在周亡之后,實在無力回天之下。遼國,方才建立。
但,遼君卻沒有稱王稱霸,一直保持著大周的封號。
哪怕到鄰國齊君稱王了,遼國君主還依舊延續(xù)周代的遼君稱呼。
至于趙,地六千里皆為‘尺澤起義’的義民首領趙哲,奪周國江山所得而建立。
昔日,義軍在楚軍的支持下大肆進攻中原大地,以致大軍一路攻入洛陽,拿下整個京畿地區(qū)。
隨后,各路勤王聯(lián)軍也紛紛到達,彼此僵持在洛陽。
有‘毒士’之稱的義軍軍師司馬虞,這時更以大周皇室為要挾,令諸侯‘相王(相互稱王,分封天下)’。
使得天下各路義軍紛紛為君或王,就連勤王軍隊也不難幸免。
否則,則大周宗嗣不得延續(xù)。
其中,經(jīng)歷多次與諸國諸侯作戰(zhàn),幸存下來的趙哲,便是佼佼者之一。順勢為之,帶上了王冠。
趙國臨近北地草原,本就民風剽悍,趙國戰(zhàn)力更是諸國之中最強的。
其主要占據(jù)并州,河西諸地。北方連接北戎,南方則是豫州中原大地。
如今已歷數(shù)代,國險而民附,更有數(shù)代明主治世,五國無人敢小覷趙國。
秦,則虎據(jù)雍涼之地,南有巴蜀之福,關中八百里更是富饒之地。曾經(jīng)的關中,亦原為前周京畿之地。
先周分兩段,為前周、后周。
前周末年,戎狄大肆入侵,往前周而后周東遷得以延續(xù)。
秦人祖先幫助周人東遷有功,被封散議大夫,鎮(zhèn)守西陲。
歷經(jīng)數(shù)十代,先后戰(zhàn)死十余位君主,終于才立足西陲。
隨著周室衰落,‘尺澤’起義的爆發(fā),秦被楚說服加入了反周聯(lián)軍,一起攻破了周國新都雒邑。
‘相王’之后才是得以受利,建立大秦社稷。
而最后的鄭國,則是繼承周國遺產(chǎn),乃是末代周皇弟弟建立的君國,數(shù)次擴大成就了如今的鄭國。
‘相王’之后,義軍松散的同盟也暴露了出來,鄭君借此良機延續(xù)了皇室宗親的命運,使之不至于隨著大周的毀滅而徹底消散。
鄭國得以占據(jù)中原,西得三川之險要,東接齊國雍丘,南有大江與楚相隔,北方更是占據(jù)黃河險要。
其中間,乃是天下最富裕,最人文鼎盛的中原大地。
鐘靈毓秀,孕育了上載軒轅大帝,下乘無數(shù)周代君王賢才。以至于,有人說:‘天下英才共十分,而鄭獨居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