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找個大國抱大腿

第二七章:改革(一)

找個大國抱大腿 東門之水 2144 2019-07-11 19:10:00

  姬行非常強硬的說道:“奴隸主封地不變,但奴隸必須收過來,然后給奴隸主一定補償。若硬是有人不聽話,我直接帶兵干了。”

  鄭康公很猶豫:“如此蠻干,服不了眾?!?p>  姬行問道:“誰是眾?人多便是眾,奴隸主能有奴隸多?我到時弄套法令出來,頒布下去,便有理有據了?!?p>  鄭康公和子彥還是覺得如此做法不妥,會遭到奴隸主聯合起來反對。

  姬行懶得和他們啰嗦,直接說道:“這事我找人干,你倆安心搞農業(yè)生產?!?p>  ......

  第二天,姬行開始弄奴隸改革方案和特種部隊組建方案,奴隸改革方案參考商鞅的,特種部隊組建方案參考魏國魏武卒的,然后再進行優(yōu)化。

  姬行懶得寫字,于是找來子詩和姬靈,自己口述,讓她們抄寫。

  兩人當然不同意:“隨便叫些人抄啊,為何便要我兩?”

  姬行立刻把兩人往外推,并唉聲嘆氣道:“唉!本想讓某些人熟悉下,以后好帶兵的,既然不同意,我便自己來。”

  兩人一聽要帶兵,立刻不肯走了,嬉皮笑臉道:“我們剛才只是問問,又沒不同意?!?p>  ......

  花了幾天時間,兩套方案都弄出來了。

  姬行把奴隸改革方案交給了無驍,讓他負責,并進行征兵。

  特種部隊組建方案交給了子慶,讓他先對三萬士兵進行訓練,再在里面選出最好的一萬人,組建成特種部隊,主要內容有七條:

  一、裝備要非常豪華,打仗時,每人要穿上重型盔甲和鐵頭盔,背上60-80支弩箭,手里拿著的是長戟,腰間別著的是長劍。

  二、個人行動能力要特別強,行軍速度要快,并且要有非常好的耐力,備的馬也要最好的。

  三、每個人都要學會很強的野外生存能力,要懂得基本的醫(yī)療知識。

  四、這支部隊的紀律要特別制定,任何人都要嚴格遵守,任何事情沒有得到允許絕不能去做。

  五、凡是在這支隊伍服役一年,免除全家稅務五年,以此類推,并且每月給與一定錢幣獎勵。

  六、對于因戰(zhàn)爭而死亡的,其父母、妻兒,國家每年都要派人去看望,并且送上一定財物。

  七、為了培養(yǎng)整個士兵的榮譽感,在每次慶功會上,立下大功之人,便坐到最前面位置,讓他們使用黃金制作的餐具,并且什么樣的肉類都有。立下一點功勞的人坐在中間,而沒有功勞的人只能坐在后面。

  同時,姬行也組織專人對冶鐵技術進行優(yōu)化,要打造出堅不可摧的武器裝備。并讓陳勝負責,不想關鍵技術被他人掌握。

  現在,子詩和姬靈又沒事做了。子詩便說:“姬靈姐,我們也去訓練士兵?!?p>  姬靈回道:“不可能,上次訓練那五百士兵,姬不行就未同意。說我一個大美女去訓練士兵,那些男人根本靜不下心來。”

  子詩這次非常贊同姬行的觀點:“對,這些男人見到我們,渾身發(fā)軟,與行公子一個德性,那有心思操練?!?p>  姬靈立刻笑道:“姬不行可不這樣認為,還厚顏無恥的說:自己遇見美女做事更精神,反應更靈活。”

  “我呸。”姬晴很是鄙視,不過心里感覺還真是這么回事。

  ......

  姬行又開始對絲綢生產流程進行改革。

  戰(zhàn)國初期做衣服的布料主要有兩種:一是貴族穿絲綢做的衣服;二是平頭百姓穿麻布做的衣服。

  當時提倡男耕女織,以家庭手工絲織作坊為主。就是每個人或家庭,都要熟悉整個綢緞生產流程,屬于單兵作戰(zhàn),生產效率及其低下。

  姬行決定建個大型工廠,對生產流程進行改革,并規(guī)模化生產綢緞。大大降低生產成本,要讓整個鄭國百姓都穿上綢緞做的衣服,并銷售到其他國家。

  姬行通過了解,制作綢緞的步驟主要有以下工序:

  第一步:繅絲。就是把絲從蠶繭中抽出,一顆蠶繭可抽出一千米長的繭絲,若干根繭絲再合并成為生絲。

  第二步:織造。就是生絲經加工后分成經線和緯線,并按一定的組織規(guī)律相互交織,形成絲織物。

  織造又分為生織和熟織:生織、就是經緯絲不經煉染先制成織物,稱之為坯綢,然后再將坯綢煉染成成品;熟織、就是經緯絲在織造前先染色,織成后的坯綢不需再經煉染。

  第三步:染整。

  只有運用染整技術,才能隨心所欲地將各種花色及圖案,完美無缺地再現在白坯上,從而使織物更加富有藝術性。該工藝主要包括三道工序:

 ?。?)精煉。蠶絲由兩根單絲組成,其主體為絲朊,外層包裹絲膠。大部分的色素、油脂、蠟質和無機鹽等,都存在于絲膠中。這些雜質對印染效果有很大影響,必須在染色前將其去除,才能取得柔軟、光滑、細膩、潔白的絲制品。

 ?。?)染色。色澤潔白的坯綢經精煉之后,便進入染色階段,是使染料和坯綢等發(fā)生化學反應,讓坯綢染上各種色彩的工藝。

  (3)印花。一種色彩畢竟單調,人們便采用印花技術使絲綢變得五彩繽紛,印花工序在絲綢生產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

  但生產綢緞有個重要技術點,在當時條件下很不好掌握,就是水溫。

  繅絲和精煉兩個工序都要控制好水溫,水溫過熱了會形成斷絲,冷了又達不到效果。

  古人沒有溫度計,便用眼睛觀察水溫,即沸水形如蝦眼、蟹眼、魚眼的觀察方法。

  就是燒水時,壺底的水冒泡大小,和蝦眼、蟹眼、魚眼做比較。

  這種方法很不好控制水溫,姬行便設計了個指針式溫度計。

  是形如儀表盤的溫度計,用金屬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以雙金屬片做為感溫元件,用來控制指針,雙金屬片是用銅片和鐵片鉚在一起,銅片在左,鐵片在右。

  由于銅的熱脹冷縮效果比鐵明顯的多,因此當溫度升高時,銅片牽拉鐵片向右彎曲,指針在雙金屬片的帶動下就向右偏轉(指向高溫);反之,溫度變低,指針在雙金屬片的帶動下就向左偏轉(指向低溫)。

  指針式溫度計的制作也很簡單,姬行讓冶煉技師按要求,制造了些銅片和鐵片后,很快就做出來了。

  然后進行水溫測試,在調好的水溫中,指針指向的地方做個記號,不需要很多刻度,也不刻數字。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