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是求和,便該有求和的態(tài)度。
陳伯山之言讓蘇東心中欣慰,并非他的話語多讓蘇東認可,而是這份態(tài)度。
隋朝勢如中天,有氣吞寰宇之勢,隋帝雄才偉略,有并納四海之志,以至于南朝陳眾文武官員氣勢萎靡,堪憂于未來。蘇東并不愿看到這樣的景象,他想要的便是讓所有的南朝陳官員都自信起來,心懷大志,勵治圖強。
“眾位臣工可還有其他不同見地?”
“臣等皆認為鄱陽王所言妥當?!?p> 蘇東本想再聽聽其他可用意見,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滿朝文武的口徑竟如此統(tǒng)一,都附言陳伯山。
蘇東環(huán)顧滿朝文武,見百官皆是昂首滿志,自信不已,這讓蘇東不由暗皺眉頭。
雖說他希望滿朝文武都自信起來,但他所謂的自信并不是這般的盲目自大,以至于喪失理智的判斷力。
依陳伯山之言,雖能彰顯國之尊嚴,但實際意義又有多少?
使隋朝之皇楊堅低頭,昭告天下,承認他侵犯之錯?那樣只會加劇隋、陳未來決戰(zhàn)之日提前到來,與議和本意徹底背道而馳。
蘇東此番在隋朝無力與兩國同時開戰(zhàn)之時,兵走奇招,已是讓楊堅難以下臺,若是再過甚威逼楊堅,只怕楊堅會懷恨在心,以至于未來對南朝陳的興兵提早。
雖說楊堅志在一統(tǒng),未來必會起兵南伐,但依歷史正軌,隋與陳的大戰(zhàn)是在七年之后。七年時間,足夠悠長,蘇東足有把握讓南朝陳脫胎換骨,成為一軍武強國,無懼于隋朝大軍。
但若現(xiàn)在便過甚的威逼楊堅,迫使他昭告天下承認侵犯之錯,只怕會適得其反,因為從古至今,從沒有任何一個皇帝甘愿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奇恥大辱。若是只因為這一句并無任何實際意義的道歉讓楊堅懷恨在心,以至于楊堅在平定突厥五汗王后便立刻起兵南伐,到那時南朝陳該如何防守?
蘇東盡握歷史,深知突厥五汗王必敗,雖而今突厥五汗王勢如破竹,但五王并立終究是一大隱患,敵不過軍事高度一統(tǒng)的隋朝,隋朝與突厥之間的戰(zhàn)爭僅僅只延續(xù)兩年時間便宣告結(jié)束。兩年時間,哪怕蘇東再勵精圖治,也無法讓南朝陳脫胎換骨,成為一個足以力壓隋朝的軍事強國。
雖說突厥對隋朝的戰(zhàn)爭會削弱隋朝兵力,但隋朝兵力可是有南朝陳兵力的五倍之多,縱是在大敗突厥五汗王之后,也會剩下三十萬兵力,還是穩(wěn)勝于南朝陳,而且經(jīng)過對突厥之戰(zhàn),隋軍會更加精銳??v算這兩年時間內(nèi)他將南朝陳兵力闊至三十萬,于人數(shù)上和隋軍達到一致,那也不會是這些常年征戰(zhàn)、擁有豐富作戰(zhàn)經(jīng)驗的隋軍對手。
“眾位愛卿當真再無其他意見了嗎?”
蘇東再問,有意讓殿內(nèi)諸文武百官多深思考慮。
“臣等附議鄱陽王?!?p> 但令蘇東失望的是,眾臣依舊附議,甚至想都不想,于殿內(nèi)交頭接耳,有說有笑。
“尚書令袁憲!中書令毛喜!兵部尚書司馬申!你三人也同鄱陽王意見一致?!”
“陛下息怒?!毖劭刺K東已有怒意,尚書令袁憲連忙走出。
“臣以為鄱陽王所言雖可行,但使隋帝昭告天下承認侵犯我北境之錯,確實稍有過之。”
“哦?”
袁憲之話讓蘇東眼前一亮。
“臣也以為潘陽王所言雖可行,但使隋帝昭告天下承認侵犯我北境之錯,對于我朝未來發(fā)展弊大于利?!?p> 中書令毛喜道。
“陛下,臣也以為鄱陽王所言雖于國威無錯,但于未來之戰(zhàn)事卻無益。隋軍勢大,我軍目前尚不能與其爭鋒,故而不能太過威逼隋帝,若執(zhí)意使他昭告天下承認侵犯之錯,他必然會覺蒙受大辱,待平等突厥五汗王之后便撕毀和約協(xié)定,興兵南伐,到那時我朝便會處境艱難?!?p> 兵部尚書司馬申上前答道。
三人各言己見,均中蘇東心尖,蘇東不由心生詫異,三人分明都很通透,為什么剛才都不愿意發(fā)言,都是附議陳伯山?
難道是因為不敢反駁陳伯山?蘇東隨看向陳伯山,只見陳伯山眉頭緊鎖,確是極為不悅的看著司馬申三人。
“陛下,時才臣怕冒言引陛下不悅,故而...還請陛下息怒?!?p> 司馬申說道。
“怕朕不悅?”蘇東這才從陳伯山身上收回目光,看向司馬申。
陳叔寶于史書上確實是一個盲目自大之人,可能是蘇東之前的喜悅神態(tài)讓司馬申等條理清楚的官員不好上言,怕打斷蘇東的喜悅之心,也可能是陳伯山勢大威望,讓諸多官員不能反駁,只能附議。
“司馬申,朕問你,此戰(zhàn)雖是以隋帝楊堅撤兵求和結(jié)束,但我朝真的勝利了嗎?”
蘇東發(fā)問,面容冷酷,司馬申見之顫抖,連忙跪地,難以回答。
“既然你不能回答,那么朕便替你回答,這場看似勝利的戰(zhàn)局其實是場敗局,所謂的勝利只不過是面子上的勝利而已,我北境連丟兩縣,損失數(shù)千將士,隋帝楊堅因為突厥五汗王入侵,不能同時與兩國開戰(zhàn)而撤兵,這樣的敗局有什么值得得意自滿的?!”
蘇東話中充滿怒氣,一番話仿佛天降三尺寒冰,瞬間讓太極殿內(nèi)上百文武官員鴉雀無聲。
“陛下息怒!”
眾臣皆膽戰(zhàn)心驚,不再似方才那般得意自大,一個個俯低身子,閉口無聲。
蘇東面容冷酷,本不愿澆他們冷水,但這些只知趨炎附勢,盲目附從而不愿動腦的蠢臣已經(jīng)徹底惹惱他,若再不讓他們醒悟過來,只怕他們會蠢出天際。
蘇東相信,在殿的諸多文武官員中,肯定有不少官員同司馬申三人一樣保持有清晰的判斷力,只不過因為顧忌他的心情,不忍破壞他的喜悅,或是顧忌于陳伯山位高言重,不好直言。
“此話就此結(jié)束,不要再談?!?p> 蘇東正言道,滿朝文武連忙俯身領(lǐng)命,蘇東懶得與他們計較,命他們起身。
“至于以奉還甑山、沌陽兩縣為議和要求,諸臣如何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