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梅灣總是跟著媽媽在田里,因為媽媽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一家六口人,爸爸上班不在家,所以田里的活都落在了媽媽身上,梅灣還有三個姐姐,姐姐都相差三歲,而自己和三姐相差五歲,所以一家人都哄著梅灣。
可是姐姐們都上學了,沒有人陪梅灣玩,于是媽媽只好把她帶到田里,所以田里就是梅灣的樂園,她一點也不覺得孤單,高高的草叢里有好多昆蟲,螳螂,蟋蟀,蟈蟈,扁擔鉤,媽媽手很巧,有時候用草或者樹條編了一個小籠子,就把這些昆蟲裝進去,梅灣拿在手上能玩一下午,然后晚上帶回家放在窗臺上,一雙小眼睛舍不得挪開。
在梅灣的眼里,媽媽總是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閑,春天的時候,小苗鉆出了濕潤的土壤,嶄新嫩綠的,讓人覺得哪怕風一吹,腰就要斷了,可是小苗卻在風雨里長大,梅灣躲在窗子里悄悄看著萬物生長。
爸爸每天下班都會帶回來一個白面饅頭,小心的用衛(wèi)生紙包好,他拿回來的時候一定是熱氣騰騰的,可是拿到家里就變冷了,可是在那個物資匱乏的時代,那個饅頭是梅灣記憶里最美味的東西。
爸爸有時候下夜班,孩子們都還沒起床,看到爸爸,一個個小嘴都咧開了,然后爸爸就從懷里拿出一個白面饅頭,不舍的撕掉上面的衛(wèi)生紙,這個喂一口,那個喂一口,媽媽這個時候總會在廚房里忙碌,爸爸給媽媽吃饅頭,她說她不喜歡吃饅頭,梅灣就信了,日子于是變得很滿足。
媽媽沒上過班,結(jié)了婚以后變成了家庭主婦,照顧四個孩子,種地,操持家務(wù),爸爸媽媽想要一個男孩,可是卻得了四個女兒,奶奶每次看到梅灣都是輕輕瞥過頭頂,媽媽輕輕落淚。
梅灣漸漸長大,覺得自己好像并不是很受歡迎,所以經(jīng)常一個人躲在家里玩,門口的小燕子就來問候,梅灣覺得春天特別長,長到塞滿整個童年,她也喜歡春天,或者是因為她出生在春天。
媽媽的莊稼總是比梅灣長得快,一年又一年,秋收的時候,姐姐們放學了,戴上媽媽的圍巾跟在媽媽身后,組成了一支小小的隊伍,梅灣急呀,自己什么時候才能長大,好幫媽媽干活呀。
日子在窗外更迭變換,小梅灣轉(zhuǎn)眼也戴上了紅領(lǐng)巾,走到了窗子外面的世界,她開始有了朋友,小丹和小玲,她們一起上學,放學,一起寫作業(yè),一起捉迷藏,同窗的情誼有如糖水,甜蜜且記憶深刻。
媽媽依舊每天操持家務(wù),小梅灣也終于能幫媽媽干活了,一次鄰居看到一家人一起干活不猶得感嘆,還是養(yǎng)女兒貼心,然后看著小梅灣打趣的說說,你們家只有你媽媽不賺錢,連你都能干活了。
小梅灣馬上撅起小嘴,馬上頂了回去:“我媽媽才不是不會賺錢,我媽媽干的活最多!”
鄰居沒想到小梅灣居然反應(yīng)這么大,訕訕的離開。
姐姐說,梅灣你說話太直了,情商這么低容易得罪人,梅灣眨眨眼表示不懂,她只知道媽媽是她要保護的人,誰都不能說媽媽半句壞話。
梅灣的成績并不是很好,爸爸的工資很少,媽媽總是為家里的開銷發(fā)愁,于是家里僅有的幾只母雞做了不少貢獻,那些雞蛋在梅灣忍住的口水里變成了她們姐妹的所有紙筆的開銷,梅灣最喜歡過年,過年了媽媽總是想辦法給她們添套新衣服,然后炒上一大盤雞蛋,還能吃上餃子。
可是梅灣這個時候卻吃不下太多,因為過年了梅灣就跟著姐姐去爺爺奶奶,叔伯家拜年,她們走出去,迎面就會碰到堂兄妹,然后三三兩兩的小隊伍慢慢變成了一支大隊伍,一群高高矮矮的年輕生力軍沿著街道變成一道風景,每次回家,梅灣的衣服兜里都塞滿了叔伯們給塞的糖,那時候的糖特別好吃,梅灣最喜歡那種“高粱飴”的軟糖,用嘴咬住一頭,一抻,能抻出一米多長,滿足的甜蜜一直甜進了夢里。
窗子外雪白的地里落滿了紅色的爆竹碎片,凌亂的腳印踩破了雪的寧靜,快樂的追逐嬉鬧,日子美的不像話。
一轉(zhuǎn)眼,又是一個春天,家門口的杏樹開滿了杏花,媽媽種了很多果樹,因為孩子多買不起水果,可又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眼巴巴看著別人的孩子嘴饞。
家門口的杏樹越長越高,高過了屋頂,等杏子成熟的時候,她們就可以踩著屋頂去摘杏,然后在樹下掛上一個秋千,日子就這樣有節(jié)奏的蕩來蕩去。
借筆尋夢
轉(zhuǎn)眼又是一年,一直想給爸媽留點文字,他們給了我們很多才富,教會我們用一顆平常心看待社會,傳遞給了我們溫暖,也讓我們懂得了貧賤里該有的堅持,所以最貧困的時候我們也并不覺得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