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制單位
古代最常見的度制單位為尺,不同朝代一尺的標準差異極大,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歷代各朝的尺寸大約如下:
商代,一尺約為當今16.0厘米。按這一尺度,人高約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稱。
周代,一尺約為當今23.2厘米。
秦代,一尺約為當今23.2厘米。
西漢,一尺約為當今23.2厘米。
東漢,一尺約為當今23.4-23.6厘米。
三國,一尺約為當今24.2厘米。
南朝,一尺約為當今25.8厘米。
北魏,一尺約為當今30.9厘米。
隋代,一尺約為當今29.6厘米。
唐代,一尺約為當今30.7厘米。
宋元,一尺約為當今31.68厘米。
明清,木工一尺約為當今31.1厘米;裁尺,明代34.1厘米,清代35厘米。
整體趨勢,一尺變得越來越長,這多半和生產力進步后成年人越來越高有關。大家身邊就有鮮活的例子,同一家族的70后、80后、90后身高,隨著經濟發(fā)展,飲食、運動方式變化,身高普遍有明顯提高;60后,70后人偏矮,也和當時經濟條件惡劣有關,可以說退步了。
以《后漢書》、《三國志》而言,保守一些,一尺為23.5厘米。
1、人的身高
指一個人從頭到腳的尺寸,常見的身高有七尺,八尺,九尺等。
六尺,計141.0厘米。
七尺,計164.5厘米。
八尺,計188.0厘米。
九尺,計211.5厘米。
史書明寫身高的三國人物不多:
諸葛亮“身長八尺,每自比管仲、樂毅”;見《三國志》
周瑜“長壯有姿貌”、“江左風流美丈夫”;見《三國志》
程昱“長八尺三寸,美須髯”;見《三國志》
盧植“身長八尺二寸,音聲如鐘”;見《后漢書》
劉表“長八尺余,姿貌甚偉”;見《三國志》
許褚“長八尺余,腰大十圍”;見《三國志》
馬騰“為人長八尺余,身體洪大”;見《三國志》
趙云“身長八尺,資顏雄偉”;見《三國志》
太史慈“長七尺七寸,美須髯,猿臂善射”;《三國志》
劉備“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故自見其耳”;見《三國志》
青史如鉤,史書是勝利者+文人寫的,統(tǒng)治者、寫書者希望表達什么,就執(zhí)筆表達什么;沒有寫身高的未必就不高,反面人物也未必真反面,視角受限,幾分真、幾分假,恐怕歷史中人也難以辨別。
2、馬的體高
指一匹馬從腳到肩隆的高度,而不是從腳到頭的高度。體高、齒齡、體表特征衡量是衡量馬匹優(yōu)劣的基本依據(jù)。
《周禮.夏官.庾人》曰: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詩.周南.漢廣》毛傳曰:五尺以上曰駒。
赤菟(菟,老虎的別稱;見《后漢書》)體高八尺(相當于188厘米),身長一丈,可謂龍馬。這聽起來嚇人,但作為個例、良馬存在還是合理的!
要知道當今最高大的馬匹-美國田納西州的夏爾馬“蒂娜”體高有203厘米,另外,英國一匹克萊茲代爾馬“挖掘者”4歲時體高198厘米,這兩匹馬可謂彪悍。
中國從古至今有名的山丹馬,成年后體高在144厘米左右,合漢尺六尺有余,按本人去青海時親身體會,可以稱得上是高頭大馬了!
3、當今世界十大名馬
1)阿拉伯馬
最漂亮的馬,血統(tǒng)為熱血,產地中東,盡管速度不如純血馬,但它具有極大的耐力和高雅的氣質。它是純血馬的基本血統(tǒng),體高1.42米-1.50米。
《魔戒》中甘道夫所騎的白馬,據(jù)說就是一匹阿拉伯馬。
2)純血馬
世界上速度最快,身體結構最好的馬匹,勇敢,敏感,個性倔強,血統(tǒng)為熱血。最佳的賽馬,嬌貴,不適合其它用途。17世紀繁衍于英格蘭,由阿拉伯馬,西班牙馬,加洛韋馬雜交,體高1.50米-1.70米。
《澳洲亂世情》中妮可.基德曼所騎就是一匹純血馬。
3)漢諾威馬
德國競賽馬中的領先者,它是跳躍馬和盛裝舞步的表演馬。它有異乎尋常的力量,華貴而正確的動作和特別良好的性格。它是由純血馬,荷爾斯泰因馬,特雷克納馬的后代,體高1.62米左右。
4)阿克哈-塔克馬(汗血寶馬)
世界上最神秘的馬匹,屬熱血馬,產地為北部歐亞大陸。它具有無窮的持久力和耐力,它是長距離的騎乘馬,也是跳躍和盛裝舞步馬,體高1.52米左右。
汗血寶馬和阿拉伯馬,都是古代極品的戰(zhàn)馬!
5)塞拉.法蘭西馬
法國的溫血馬,是歐洲各種競賽馬中最堅強和最多用途的一種。它具有高度勇敢的性格,適合跳躍,并能夠在越野賽和各種比賽中進行競爭,體高1.60米。
6)阿帕盧莎馬
美國的溫血馬,是印第安人以西班牙馬培育的后代,它是育種和休閑的馬匹,現(xiàn)在被越來越多地用于跳躍和賽跑。它以耐力和良好的性格而著稱,體高1.42米-1.52米。
7)腓特烈斯堡馬
丹麥的的溫血馬,它是高雅而積極的騎乘馬和高品質的軍用戰(zhàn)馬主要來源。體高1.53米左右。
8)奧爾洛夫快步馬
前蘇聯(lián)的溫血馬,它是一種體形高而輕的馬匹。它的肌肉非常有力,整體比例關系很協(xié)調,體高1.6米左右。
9)布瓊尼馬
前蘇聯(lián)培育出的溫血馬,常作為軍馬。它具有較強的持久力和耐力,身體高大強健,但四肢和關節(jié)較差,體高1.6米左右。
10)蒙古馬
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于內蒙古草原。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被毛濃密,毛色復雜,耐勞,不畏寒冷,體高1.3米左右。
衡制單位
據(jù)《漢書·律歷志》記載,秦漢時期度量衡制度是:銖、兩、斤、鈞、石。
兩漢三國時期:
1石=4鈞
1鈞=30斤
1斤=16兩
1兩=24銖
以當今的克為單位換算:
西漢時期1銖=0.65克
東漢時期1銖=0.57克
三國時期1銖=0.57克。
東漢、三國時期幾種主要衡制單位換算為當今單位(克):
1石=4鈞=26400克,合當今52.8市斤
1鈞=30斤=6600克
1斤=16兩=220克,合當今0.44市斤
1兩=24銖=13.8克
1、兵器重量
《史記》記載秦末,張良年少時“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1秦斤=253克,120秦斤=61市斤;若按司馬遷所處東漢時期的衡制,1東漢斤=248克,120東漢斤=60市斤。
《史記》記載信陵君門客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戰(zhàn)國時單位較亂,按秦漢衡制計算,40斤=20市斤,放袖中也說得過去。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秦鼎之最,當屬秦始皇陵中出土的青銅大鼎,通高61厘米、重414市斤(212公斤);周鼎之最,為龍紋大鼎,高122厘米,口徑83厘米,重452市斤(226公斤)。項羽扛過的鼎,應與二者相當,放秦末漢初,約為828-904秦斤或漢斤,按漢語慣用的夸張修辭習慣,可以稱“千斤巨力”了。
《三國志》記載典韋“提一雙戟八十斤”,80漢斤=35市斤。陳壽為西晉人,西晉的衡制單位與東漢三國基本一致,因此并不存在陳壽誤寫為晉代單位導致重量偏差。這個重量看起來不重,但能提起多少重量,和能當做武器耍開顯然有極大的差異,這點很容易驗證。
《新唐書》記載:“闞棱,伏威邑人也。貌魁雄,善用兩刃刀,其長丈,名曰「陌刀」,一揮殺數(shù)人,前無堅對?!庇钟涊d:“張興者,束鹿人。長七尺,一飯至斗米,肉十斤。悍趫而辯,為饒陽裨將。祿山反,攻饒陽。興開張禍福,譬曉敵人,而嬰垮彌年,眾心遂固。滄、趙已隱,史思明引眾傳城,興擐甲持陌刀重十五斤乘城?!?唐尺=30厘米,7唐尺=210厘米,1唐丈=300厘米,1唐斤=661克,15唐斤=20市斤。對比可知典韋已經很彪悍!
《資治通鑒》第二百六十七卷:“王彥章驍勇絕倫,每戰(zhàn)用二鐵槍,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無前,時人謂之王鐵槍?!焙罅簽樘颇?,1唐斤=661克,100唐斤=132市斤。這個記載貌似夸張了,即使老王耍得開百多斤的鐵槍,得什么戰(zhàn)馬才能背負三個成年人的重量沖鋒陷陣?放馬背上那桿鐵槍的意義又是啥?感覺老王這套造型不是在打仗,而是在???,對這個記載存疑。
《宋史》記載岳云“每戰(zhàn),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宋斤=633克,80宋斤=101市斤。對比典韋,可知岳云之彪悍!
2、弓弩強度
根據(jù)荀子的記載,魏武精銳(戰(zhàn)國時吳起訓練的魏國武卒)能用十二石弩。戰(zhàn)國時1魏石=60.72市斤,12魏石=728.64。這種弩應是單人腳弩,而不是單人手弩。
在三國兩晉以及隋唐,一直都有著名的弩出現(xiàn),但無太詳細的數(shù)據(jù)記載,比較可惜,譬如著名的諸葛連弩。居延漢簡有“大黃力十石弩”的記載,還有兩石、三石、五石、六石、八石等等;漢代1石=52.8市斤。
《三國演義》羅貫中架空刻畫黃忠“開兩石弓”,按東漢衡制,兩石=105.6市斤,這個貌似較低;老羅可能是按自己所處時代(畢竟那時候沒有度娘、谷哥,信息不暢,老羅不了解漢代衡制單位也正常)來衡量的,老羅活在元末明初,元代石與宋代相同,明代略低,那么兩石大約=303.8市斤。實際上,史書上并沒有黃忠擅射的記錄,也沒有黃忠、關羽的交戰(zhàn)記錄。
到了宋代,弓弩技術突飛猛進,射手能力也有長足的進步。沈括的《夢溪筆談》對此有明確記載:“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余;弓有挽三石者,乃古之三十四鈞,比顏高之弓,人當五人有余。此皆近歲教養(yǎng)所成……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p> 唐宋時期的“斤”、“石”則要比兩漢三國大很多:1唐斤=661克,1宋斤=633克;1唐石=158.6市斤,1宋石=151.9市斤。如果拿兩漢三國做比較,九宋石確實相當于二十五、六漢石。
《宋史》記載岳飛:“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學射周侗,盡其術,能左右射。”300宋斤=379.8市斤,8宋石=1215.2市斤,這只是岳飛未成年時的記錄,成年之后必然還有增長,堪比沈括筆下的“九石”武卒,可謂真正的猛人!
明朝《武備志》對弩的記載:“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滨陱堉溉俗厣希媚_蹬開;后者指人站立,腳踏住弩臂,利用腰力用手拉開,有點像現(xiàn)代抓舉?,F(xiàn)代抓舉最大記錄為213公斤,即426市斤,可以大致對比下,想象下現(xiàn)代世界冠軍能否抓舉上千斤到胸腹前。
《宋史》中有不少關于岳飛個人武力的描寫,多次沖陣斬將,可謂當世無雙。同時代在武力上堪當岳飛對手的,恐怕只有岳飛麾下猛將楊再興,以及岳飛的兒子岳云!
《宋史》記載岳飛長子岳云:“每戰(zhàn),以手握兩鐵椎,重八十斤,先諸軍登城?!庇钟涊d岳飛麾下猛將楊再興及岳云:“飛敗金人于郾城,兀術怒,合龍虎大王、蓋天大王及韓常兵逼之。飛遣子云當敵,鏖戰(zhàn)數(shù)十合,敵不支。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術不獲,手殺數(shù)百人而還。兀術憤甚,并力復來,頓兵十二萬于臨潁。再興以三百騎遇敵于小商橋,驟與之戰(zhàn),殺二千余人,及萬戶撒八孛堇、千戶百人。再興戰(zhàn)死,后獲其尸,焚之,得箭鏃二升?!?p> 按《宋史》記載,岳飛、楊再興、岳云均能于萬人軍中取上將首級,堪稱“萬人敵”!要知道,在滿清(后金)入關之前,武圣是岳飛而非關羽。
北宋官修的《武經總要》是中國第一部官修綜合性軍事著作,里面給弓箭手劃級,說能挽一石弓的是普通人,能挽兩石弓的是牛人,能挽三石弓的就是變態(tài)牛人。岳飛無疑就是變態(tài)牛人!
北宋后期,宋神宗頒旨閱兵,以弓力分士兵為三等,挽弓七斗為下等,挽弓八斗為中等,挽弓九斗就是上等。這些普通士兵與岳飛當然就更沒法比!
明朝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乃兵第十五》中記載:“凡造弓,視人力強弱為輕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過此則為虎力,亦不數(shù)出。中力減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币话俣锛匆皇鞔庵茊挝槐人未缘?,1明斤=590克,1明石=141.6市斤。按明制,岳飛可開三石到四石弓,可謂虎力中的虎力!
沙場沖陣,不比江湖,個人武力主要取決于膂力,技巧處于次要位置。所以史書中提到某位猛將,總強調其力氣大小、兵器重量。有人翻遍二十四史,發(fā)現(xiàn)就兵器重量而言,(換算后)沒發(fā)現(xiàn)哪位可以超過岳云,就挽弓成績而言,(換算后)也沒發(fā)現(xiàn)哪位可以超過岳飛;貌似《資治通鑒》中的王鐵槍例外。因此,無論看史書還是小說,評價一名猛將到底有多猛,都可以拿岳飛父子作為參照。
中國古代的弓,完全依賴于人力,其拉力從秦漢、隋唐到宋代差距不大。如果以宋的計量單位為準,其等級基本穩(wěn)定在八斗、一石、一石二到一石四之間;換算為漢末衡制單位,分別為二石三斗、二石九斗、三石五斗、四石。至于宋代三石弓,換算為漢末衡制單位,為八石六斗,一些設定相對嚴謹?shù)娜龂尘靶≌f,寫到呂布、趙云等猛將使用七石強弓,并不算夸張。
與弓相比,弩主要依賴機括之力,隨著科技進步,變化極大,不做詳述。
量制單位
兩漢三國時期,常用的計量單位有:斛(同“石”),斗,升。相互之間的換算關系為:
1斛=10斗
1斗=10升
1漢升=200毫升
1晉升=204.5毫升
1、官員俸祿
東漢三國時期的俸祿統(tǒng)稱為石,實際上是發(fā)一部分糧食,發(fā)一部分現(xiàn)錢。至于月奉,要看品級了:
萬石:三公等,月俸三百五十斛谷;實發(fā)糧谷一百七十五斛,錢一萬七千五百。
中二千石:九卿、州牧、京兆尹、河南尹等,月俸一百八十斛谷;實發(fā)糧谷九十斛,錢九千。
二千石:郡太守、諸侯傅、諸侯相、將作大匠等,月俸一百二十斛穀;實發(fā)糧谷六十斛,錢六千。
比二千石:司隸校尉、光祿大夫、京師八校尉、五官中郎將等,月俸一百斛谷;實發(fā)糧谷五十斛,錢五千。
千石:丞相長史、(大)縣令等,月俸九十斛谷;實發(fā)糧谷四十五斛,錢四千五百。
比千石:太中大夫等,月俸八十斛谷;實發(fā)糧谷四十斛,錢四千。
六百石:州刺史、(上)縣令等,月俸七十斛谷;實發(fā)糧谷三十五斛,錢三千五百。
比六百石:博士等,月俸六十斛谷;實發(fā)糧谷三十斛,錢三千。
四百石:大縣縣丞、縣尉,(次)縣長等,月俸五十斛谷;實發(fā)糧谷二十五斛,錢兩千五百。
比四百石:五官侍郎等,月俸四十五斛谷;實發(fā)糧谷二十二斛五斗,錢兩千二百五十。
三百石:(?。┛h長等,月俸四十斛谷;實發(fā)糧谷二十斛,錢兩千。
比三百石:五官郎中等,月俸三十七斛谷;實發(fā)糧谷十八斛五斗,錢一千八百五十。
二百石:太子舍人、縣丞、縣尉等,月俸三十斛谷;實發(fā)糧谷十五斛,錢一千五百。
比二百石:東西曹屬等,月俸二十七斛谷;實發(fā)糧谷十三斛五斗,錢一千三百五十。
一百石:御史屬、東西曹令史、郡級屬吏-掾(正職)等,月俸十六斛谷;實發(fā)糧谷八斛,錢八百。
斗食:郡級屬吏-史(副職)等,月俸十一斛谷;實發(fā)糧谷五斛五斗,錢五百五十。
佐吏:小吏等,月俸八斛谷;實發(fā)糧谷四斛,錢四百。
2、各種賞賜
1)定期賞賜——春賜、臘賜
《漢官儀》稱:“立春之日,遣使者賜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匹,九卿十五匹;武官太尉、大將軍各六十匹,執(zhí)金吾、諸校尉各三十匹。武官倍于文官?!?p> “臘賜:大將軍、三公各錢二十萬,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進、侯十五萬,卿十萬,校尉五萬,尚書三萬,侍中、將、大夫各二萬,千石、六百石各七千,虎賁、羽林郎二人共三千,以為祀門戶直?!?p> 2)慶典賞賜(皇太子、皇帝幼年即位至成人親政)
3)功勛賞賜
3、封爵食邑
據(jù)司馬遷的估計,“封者食租稅,歲率戶二百”,即封邑主從每戶百姓那里每年獲取的租谷大致可折合為二百錢,有的為五斛谷物。但各地每戶百姓擁有的土地數(shù)量不同,土地產量也不一樣,按收入交納的田租也就不同。這種情況下,即使食邑戶數(shù)相同,實際收入也會有差別。
東漢封爵食邑基本上繼承了西漢時的制度,列侯中又出現(xiàn)了縣侯、鄉(xiāng)侯、亭侯等高低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