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洪景來僅有的和洪妃的兩次會面,以及她的尚宮宮人的傳話為考量,洪景來知道洪妃不是一個無的放矢的人。
她現而今的所有一切作為,都是為了復興豐山洪氏的家門,都以豐山洪氏的整體利益為重心。包括此前提議的迎娶豐壤趙氏之女,也是為了恢復豐山洪氏的聲望。
這里說句題外話,洪妃到是不虧待洪景來,原來準備替他訂豐壤趙氏趙鎮(zhèn)宜之女,趙鎮(zhèn)宜就是趙萬永的親叔叔,漢陽府判尹。除此之外有一個最重要的關節(jié),趙鎮(zhèn)宜沒有子嗣。
就算將來從其他趙氏那里過繼一個兒子過來,他的政治資源和人脈聲望肯定會有相當一部分落到(假設)做了女婿的洪景來手中。
對于豐山洪氏而言,半個漢陽府判尹的資源,就足夠下定決心去娶這個趙氏女了!
所以說,不管從哪方面,洪妃的見識和看法肯定都是盤算了一二三步的。她讓洪景來娶趙氏女,就是盯著遺產去的。
那她讓洪景來去關注純宗大王迎娶王妃的事情,就肯定是聽到了什么風聲,或者嗅到了什么氣息,關于冊立王妃的事情肯定有什么關節(jié)在里面。
“主上與中殿相敬如賓,琴瑟和諧!”
這是洪妃的原話,封建夫妻能做到恩愛非常的少之又少。能夠舉案齊眉已經是最好的相處方式了,而今上這對夫妻看來感情還甚好。
洪景來自然知道純元王妃金氏將來是會生下世子的,之所以現在還沒見著聲響,不過是因為方才十六歲,尚未完全長成罷了。
但想必那青春少女的活潑可愛,絕對足夠吸引純宗大王了。金祖淳洪景來是見過的,相貌威嚴,周正有度。這樣的爹生出來的女兒,肯定不會丑到哪里去。
那小夫妻婚后生活很美滿到也不算稀奇!
另外有一點就是大王圣母綏妃對這個兒子盯的緊,她要是沒點手段也生不出兒子,更別提養(yǎng)到這么大了。
反正那些浪的勁的,艷的麗的,都被綏妃打發(fā)的遠遠的。純宗大王想開葷都不可能,身邊除了內官就是大媽。保準不會留下什么禍患,就算有幾個年輕的,也都是傻大粗笨的玩意兒。
就不信純宗大王不忌口!
那這樣也就簡單了,小小年紀,那正是那玩意兒萌發(fā)的時候。身邊都是歪瓜裂棗,親媽還看的緊不讓碰。偏偏自己的合法老婆還青春靚麗,干啥都行。
是個人也一門心思撲在這老婆身上啊!
甭管咋撲吧,反正夫妻關系挺好,純宗大王挺喜歡自己這位王妃的。
洪景來知道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道理,線索一是大王夫妻和諧,線索二是大婚揀擇曾有過波折。
由此可得?
純宗大王如果知道曾有人阻攔他如今的心肝寶貝兒進宮,那今年同樣十六歲,正處于人生逆反期的他會怎么樣?
跟著內官往外走,洪景來反復思量著其中的關節(jié)。搜索自己的回憶中,當初的那點記憶。
純元王妃金氏,在正宗大王為世子,也就是今上選妃時是由正宗大王親自點名加塞進入候選名單的。說白了當時正宗大王就已經認定金祖淳這個未來的輔政大臣了,選他女兒,讓他做國舅,更加的名正言順。
這件事本來是毫無懸念的,但問題出就出在正宗大王自己身上。他瞧著好好的,突然就蹬了腿,留下孤兒寡母一大家子。
當時的三揀擇走完了前兩步,就差最后臨門一腳,沒氣了!
雖說最后選的還是金祖淳的女兒,但當中到底有沒有什么波折,就需要詢問當事人了。
好在洪景來宮里有人!崔正基那一票姐姐洪景來可是全都認下的,逢年過節(jié)的禮物那是一丁點兒都不短少。甚至這些尚宮們的老家還置辦了不少田地,都是洪景來掏的銀子。
男人愿意為女人花錢!要么就是真愛你!要么就是要用你!
現在不是正好嘛,各位姐姐發(fā)揮作用的時候到了唄。有一個算一個,洪景來都悄悄通過司饔院分發(fā)貢品物資的當口,讓人把口信送了進去。
在等姐姐們回復的短暫時間內,洪景來拿著官憑,正式到議政府報道。
自然是就分在閔廷爀和閔景爀手下,這既是洪景來自己內心所希望的,也是之前早就運作好的。
現在驪興閔氏和豐山洪氏那就是一條繩上的螞蚱,自然應該守望互助,共同奮斗。不然怎么迎來新的發(fā)展,怎么開始新的生活。
等了這兩天,宮里的消息也陸續(xù)傳了出來。這些尚宮都是經過多年宮廷教育的高材生,各個都讀書認字。極大的方便了洪景來,可以直接看漢字書信。
簡潔明了,方便易懂!
有兩封說當時不在場,或者當時不在宮,并沒有親身經歷這一樁大事。即使知道些消息也是道聽途說來的,她們自己都當玩笑,沒有認真和洪景來說。
還有封信說當時貞純王大妃代表去世的正宗大王揀擇時其實是都不怎么滿意,無奈當時的三個女孩是正宗大王親自勾選的。她不能夠在正宗大王尸骨未寒的時候,推翻正宗大王的決策,所以只好捏著鼻子選了金祖淳女。
而當時僻派如今的大干將金達淳還在黃海道做觀察使呢,根本和這件事無關。另一員大將沈煥則主持對正宗大王陵墓的整備,也不在漢陽。至于貞純王大妃的親兄弟金觀柱也在外任上,并未參與。
所以那位尚宮有所印象,當時主持典禮的除了內命婦之外,作為揀擇使的應該是現任知中樞府事權裕。
最后一封信也和這封信相呼應,當時主持揀擇的確實是僻派的大臣權裕。只不過當時他還只是禮曹參議,并沒有現在顯赫的地位。
這么一來,當時讓揀擇禮出現波折的人物應該就是貞純王大妃和權裕兩者之一,或者兩者都是。
誰得利誰的動機越大!
權裕從禮曹參議一越而起成為知中樞府事,怎么看怎么像是他的提議得到了貞純王大妃的欣賞和同意。
“洪妃難道是要我搞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