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大四,作為即將離開校園的老生,卻比一個初到這座校園的新生多出好幾倍的迷茫甚至無助,同時也喪失了大一時那份對于未來的美好期待。
開學那會,看見一波又一波的新生,仰著頭,嘰嘰喳喳的。真的讓人有點厭惡,他們身上那股勁兒和期待,真的很傻,甚至愚蠢極了。
其實,我真正厭惡的只是這三年來的自己。
人怎么可以厭惡自己呢?所以我必須轉(zhuǎn)移對象,從外部尋找獵物來代替,我要厭惡那些我看不慣的人。
我當時并不能意識到這一層的心理暗面。大部分的人在無助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反應(yīng),有時真的并不是他們嫉妒心太強,看不得別人美好幸福。只是,在那種情況下,這可以算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一旦涉入自我懷疑甚至自我放棄的泥潭,能掙扎著活下來的能有幾個?能拉的手又在哪里?其實,往往連繩索都沒有。
而28歲的我,就是因為喪失這樣帶點暗面的本能,所以才會處在崩潰的邊緣上。我也知道,那位自殺的高管也是這樣,年紀與見識,會克制掉這種原始的心理暗面。
當然,這樣的說法并不可以抹滅它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本質(zhì)。只是,只有承認這樣的心理暗面,我們才可以知道把光打向那里,尋找更強大的解救辦法。這是成長的一部分,必經(jīng)的。
那些陽光下仰著的頭,不久后,也會走著我們走過的這條路的,毫無例外。
該消磨殆盡的,都不會被放過的。而幸存的,又能有幾個呢?
想想挺荒唐挺殘酷的,也就短短三年的時間而已,怎么就把我這個天真單純的少女折磨成這副厭世且有點陰暗的鬼樣。
彷徨,無助,甚至恐懼,都在不必躲藏,光明正大地野蠻生長。
上海的冬天,總是陰濕得很,連續(xù)十幾天的細雨是常態(tài),偶爾來點雨夾雪。就像喝膩了青島,來點百威。
這樣的天氣,為那樣的野蠻成長加油助威。你還想陽光地活著,省省吧!就算是樂觀且沒心沒肺的小屁孩也做不到??!更何況我只是一個苦逼的外地畢業(yè)生,能不能順利畢業(yè)找到工作是一個難題。而去留,才是最大的擇決問題。
現(xiàn)在回想,很慶幸那時的我可以是麻木但不至于頹廢地活著。我真心覺得,這是一件相當了不起的成就了,在那樣的處境和年紀里。當然也只是因為我本性懶惰,對于真正有所追求的人,這是致命的。
我私自認為,有時候,人就是這樣,也必須這樣的。在必要的時候,不應(yīng)該逼自己太緊,放低一下對自己的要求,才可以舒適點,心安理得地活著,順利地活著。
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當時,同級的人,有因為各種壓力堆積在一起而自殺的,或者好一點的,休學。
其實,這是很常見的一件事,對吧?聽多了以后,甚至開始對這樣的事情覺得麻木,只有還是難免會覺得可惜了。
其實當時最深的體會,是人言可畏。
那時還沒有“玻璃心”這個詞。但是,聽遍了各種對于自殺脆弱的責備,以及各種人后不堪入耳的原因揣測后,你會就覺得,“玻璃心”其實挺有人情味的。只是有一顆像玻璃易碎的心而已,而不是各種被揣測且毫無根據(jù)的骯臟自殺理由。
那時,我第一次隱隱約約地意識到,人類最殘酷的地方,往往是在面對別人死亡的時候,所表現(xiàn)出來的鄙夷。那份鄙夷的背后,是深度的訕笑,似乎在說,“真是愚蠢至極,活著多好啊!”。
這樣的話,好像表現(xiàn)了說話者在面對生活艱難時的強大,其實,只不過展示他們對于生活艱難的無知和本性的冷酷而已。
所以我真的覺得,有時候,這樣麻木甚至頹廢的狀態(tài),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只是本能里原始的求生欲而已。
給自己一個心安理得活著的理由,或者說借口也沒有錯。
每個人,都是第一次面對這個世界,加之我們本身是弱小的。所以,先追求順利地活著,再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或者是最好的做法。甚至只追求做一個碌碌無為,庸常的人,也沒有錯,并不該被世俗推崇的價值觀綁架。
看似相似的生活,真的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個人的感受和背后的欣喜是不同的。
當然,這也絕對不應(yīng)當是弱者的借口,它應(yīng)當只是一個對自己有所要求的成年人的站臺。雖然每個人選擇的目的地不一樣,但是我們都應(yīng)該有這樣一個小憩的站臺。
到站,停車,再出發(fā)。僅此而已。
其實,本質(zhì)上,每個人都是有辦法理解那個選擇自殺的人的。
我當時拿到畢業(yè)論文議題的時候,我無助到只能去源頭思考一個問題。我覺得這樣問題,也困擾了那個自殺的人。
我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多年在接受教育這件事上,而我到頭來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
無解。
沒有誰告訴我為什么,而我也不曾去找理由。
反正一直被告知,這就是好的,這就是對的,這就是我這個年紀應(yīng)該做的。
這樣的說法,耳熟且橫街霸道,不是嗎?
我那時覺得,我是一下子就被推到社會人的路口上的,莫名其妙地很。我還來不及看清發(fā)生了什么,就被粉妝上陣了。站在打滿燈光的舞臺上,臺下鬧哄哄,而臺上連個主持人也沒有。
能怎么辦呢?硬著頭皮上唄!
在冬瓜上畫上幾根必要的黑粗線,就是西瓜。沒有誰會有空去扒開本質(zhì)看看的。
論文的議題,它第一次見我,我也第一次見它。誰也不認識誰,挺好的,免除了尷尬。就像兩個不情愿的相親對象,最好一拍兩散,皆大歡喜。
可是,我不是。
我是那個一定得拿到結(jié)婚證,然后完成父母寄予厚望的庸俗子女。
把論文選題的每一個字單獨拿出,都是我的老朋友。可是,放在一起真的只是一個我不認識的怪物,面目猙獰,且讓人恨得牙癢癢的。
我認真地想了想,這三年,我真的可以摸著良心對天發(fā)誓,我一次課也沒有逃過,每節(jié)課我也認真做筆記??墒菫槭裁吹筋^來,我卻對論文選題連一知半解也說不上。
我現(xiàn)在終于懂得,錯就錯在,我一直處在被動的位子上,給什么我就拿什么,我卻從來不去想,我自己要什么。一直以來都是這樣,不管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上。媽媽夾到我碗里的菜,我都會吃光的,所以上大學前,我很胖。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想回到8歲那年,剛上小學那年,我希望她能記住一句話。
“在做好別人希望你做的事的同時,也要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p> 人生不是領(lǐng)盒飯,有什么就吃什么。人生至少應(yīng)該是路邊攤,在某個范圍內(nèi)是可以有所選擇的。
畢業(yè)論文,對于我來說就是,從頭開始了解一個新的知識,半知半解地去拼拼湊湊,摘摘抄抄。而且十分有必要在論文的字里行間體現(xiàn),這可是我三年多以來的學習成果和自身感悟。不要撲面而來的專業(yè)語氣,不要塞滿專業(yè)術(shù)語的超長句,要直白,最好帶點學渣屌絲味,偶爾語句不通也沒關(guān)系,查重過了就好。
對于這長達十幾年的心血教育來說,難道不是挺有諷刺意味的嗎?
突然想到一個流行詞,“戲精”。好吧,其實被逼成論文里的戲精我也是太不愿意的,我更愿意做生活里的精分戲子。
可是就算有這樣一份樂觀的戲謔心理,當時還是按捺不住那股被論文折磨死去活來的強烈暴動,我在崩潰的邊緣里沉浮。
真的挺奇妙的,現(xiàn)在我可以很平淡,甚至很無所謂地說出當時天大般的暴動,為什么呢?因為我熬過去了,我也順利活下來了,不僅個人安好地活著,甚至也在市場的體系里,每天都在奉獻價值輸入。所以我有辦法對那真實且遙遠的過去,進行一番狠狠地戲謔。當時以為得死掉的困境,原來十年后,我可以覺得不就小菜一碟嘛!
所以,我想告訴你們。在很難過很難過的時候,要允許自己難過和懶惰,給自己找一個心安理得活著的借口,這并不是懦弱,是真正堅強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我們要順利地活著,然后真正的長大,以后才可以反過來戲謔一番。
這樣是很酷,對不對?
悄悄問一句,畢業(yè)論文寫得怎么樣呢?
我?。懙迷愀馔噶?。可是我也順利畢業(y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