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樹耐旱,對土壤適應性強,能抗輕度堿性,不過需要土地肥沃,劉梁村有人在后面漏水較重的貧瘠坡地上植桑,結果高大喬木生生長成了纖細密集少葉的灌木。
也有長得好的,劉家東南邊的那口大方塘邊上有一株七十多年的老桑,高達近三十米,最低的枝椏離地面也有十幾米,一到夏天上面掛滿了桑葚,許多孩子爬上去摘桑葚,這樣的老桑當木材是不錯的,可誰有本事上去摘下桑葉喂蠶?
這又要涉及到另一個技術,修剪。
修剪桑樹也是一門技術活,眼下考慮的只是矮(通過摘心手段使桑樹縱向生長、矮化,便于采桑)、密(枝繁葉茂)。
在劉梁村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想要種好桑樹更不容易。
得施足夠的有機肥,及時灌溉,農(nóng)民說不出大道理,但施有機肥與及時灌溉的同時實際也在改良土地,遇到積水又要及時排掉,要修剪,葉子也不能過度采摘,若是心細的話,冬天還會翻耙一下,將蠐螬揀走?,F(xiàn)在已經(jīng)有桑農(nóng)開始在桑樹下套種豆子補充氮肥了,這個技術還沒有傳到劉梁村。
劉昌郝祖母當年為了使這片桑園長得好,花費了很大的心血與成本,不僅施肥灌溉修剪揀蟲子,她請人在桑園邊上挖的這口池塘是便于蓄水灌溉的,但周邊水土破壞嚴重,每到汛期黑水河渾濁得就像黃河,河水漫到蓄水塘里也帶來大量的積淤,于是劉昌郝祖母每隔幾年派人打撈淤泥,覆于桑園的地面上。
所以論土質,劉家桑園子這片土壤比河邊那些半水田還要肥沃。
養(yǎng)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采桑、換葉、清掃蠶沙、繅絲,特別是采桑,但這也好辦。每到三月下旬,劉家便將能騰出來的房屋全部騰出來,在村子里請十幾個半大的女孩子做半年短工,負責采桑、喂蠶、清掃蠶沙、繅絲。不然不要幾十畝桑園了,八九畝桑園也將一家人活活累趴下。
請人得給工錢,桑園賦稅也高,但是桑蠶的利潤則遠勝于種莊稼,它幾乎占據(jù)著劉家近七成的收益。
劉昌郝祖母去世后,依然是這種做法,只是一家變成了兩家。謝氏帶著兒子女兒進了縣城,又合攏成了一家,可是關系到劉昌郝家的收益,劉昌郝小叔是一文沒少地交到謝氏手中。
今年二月小叔逃走,謝氏回家處理,原本打算將它交到四叔管,可是四叔家在村子中間,離劉家有點遠,大規(guī)模養(yǎng)蠶有不小的學問,養(yǎng)得不好蠶就能全養(yǎng)死了,加上大旱,種種原因,四叔不敢接這個擔子。
商議之下,謝氏做出一個決定,賣桑葉,畢竟劉家有著三代積善之家的美名,權當給鄉(xiāng)親們多些活路。
小叔家的桑園那時成了花谷久家的財產(chǎn),花家又交給劉四根托管,劉四根家也有三十多畝桑園,全部跟劉昌郝祖母學的,否則他家也翻不過身。今年同樣的長勢不好,于是劉四根不賣桑葉,而是請人采喂給自家養(yǎng)的蠶吃。
劉昌郝四爺爺話語權不足,花家無所謂,便造成一種情況,許多桑樹下面的葉子全摘光了,若不是老桑樹上面的葉子摘不到,能讓各家租戶摘成一個光葫蘆。
劉四根是實打實撈到好處,今年蠶桑收入不比去年少,劉昌郝家呢……桑葉在宋朝也能賣錢的,往往救急時一斤能賣到十文錢,今年河北某些地區(qū)便出現(xiàn)了這種天價。
平常的一斤約在一兩文、兩三文,平均起來可能不足兩文錢,劉家售價只有一文錢。今年又欠收,但再糟糕,也能賣三四十貫,可劉昌郝四叔只收到十幾貫桑葉錢,連交賦稅都不夠。
謝氏也未想到還有一張欠條,大災之年就算了,原先拖到明年開春解決,到了明年兒子又大了一歲,自己回家來手把手地教四嬸與二閨女,反正不能這樣賣桑葉。
桑葉采得一塌糊涂,這是劉昌郝早就知道的。
與過度采桑無關。
現(xiàn)在養(yǎng)蠶與后來養(yǎng)蠶略有些不同,因為是暖冬,一般中原地區(qū)是養(yǎng)三季蠶,春蠶、夏蠶、秋蠶。若是春天氣溫低,桑葉起勢遲,那只有兩季了。江南能養(yǎng)三到四季蠶,據(jù)說嶺南那邊能養(yǎng)五到六季蠶。
秋蠶也快下去了,但在這幾天還需喂桑葉。
梁小乙回家喊他父親去縣城,劉梁村的人也知道劉家解決了欠條危機,贖回了劉昌郝小叔的宅地,于是許多人在做一件事。
下面采不到桑葉,但想采上面的桑葉十分困難,許多婦女便帶著剪子柴刀等工具,直接將桑枝伐下來,這樣伐,什么樹也活不久!
劉昌郝計劃與桑蠶無關,可是看到這一幕,也心痛死了。
他盯著這些婦女,這些婦女也看到了他,一個個從樹上下來,將帶著桑葉的桑枝放在籮筐里,逃跑式地向外面沖去。
苗苗還小,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瞪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些逃跑的婦女。
劉昌郝嘆了一口氣,他不是前面的劉昌郝,氣了一會也就罷了,不要說自家這情況,就像他那個同學去了山區(qū),還不是一樣發(fā)生了許多糟心的事。
他轉了一圈,變相地將這些婦女一起攆走,才離開桑園,地勢更高亢。
劉梁村與北邊的孫嶺村位于一片很大的山洼地區(qū),山洼呈彎月形,四面環(huán)山。所謂的山不過是一個個稍高的土崗子,高者不過四五十、五六十米,還不泛幾米高的小土坡。
山洼也不是平的,雖然劉梁村與孫嶺村的祖輩將黑水河以及幾條稍大的支溪周邊土地平整出來,余下的皆是坡地。只不過這些坡地與四周的“山”相比要矮小不少,皆只有幾米高,最高者也不足二十米,這種地形給種莊稼帶來了極大的妨礙,并且土質極其貧瘠,還嚴重漏水漏肥!
但這是在宋朝,整個開墾氣氛濃烈,與江湖、與大海、與高山爭田,兩個村子由于人口增加,不得不陸續(xù)地將一部分坡地平整,只是離水源遠,地勢又高,只能種一些旱糧。
劉昌郝對比著自家耕地與別人家耕地上的莊稼,腦海閃過一個念頭:“地讓村子里的人種死了?!?p> 劉梁村地廣人稀,大半村民都是半耕戶,卻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佃農(nóng)。這些人對自家的地萬分珍惜,種一季,甚至索性輪耕,灌溉施肥,或種紅花草,各種手段養(yǎng)田。
租來的地也不會聽你亂種,亂種可以,我可以收回來,只是劉家?guī)状讼胱龊萌?,面子軟,好說話,租戶便往死里種,兩季一樣不少,還有套種密種,地力耗盡便要求降租子,不降租子索性不租。加上這旱情,莊稼哪里能好得起來?
不遠處四叔一家在干活,劉昌郝二伯、四叔、五叔全部租了劉家的地……具體原因可能與劉昌郝祖母那一輩有關,反正劉昌郝不知道。但是兩家的直系親屬,也就是豐年收租子,荒年基本上是免掉租子的,劉家還要交賦稅,等于是給三家白種的,區(qū)別就是這些地名義上還是屬于劉家的。
劉昌郝二妹也在做活,都十三歲大姑娘了,豈能不干活?
可此劉昌郝非彼劉昌郝,道理是懂的,這是在生產(chǎn)力極度落后的古代!但看到二妹那雙臟兮兮的小手,劉昌郝沒由來地一陣心痛。
他走過去。
“哥,汝快去桑園子看看吧?!?p> “二妹,看過了?!?p> 四叔還有兩個親生的孩子,兩個孩子叫二妹為大姐,叫法有點亂,但從劉昌郝祖母那一代起,因為幾家不和,再也沒有按各自的年齡排序,都是各叫各的。
還不明白,那就有一個名人來舉例,楊六郎,在楊家楊六郎排行第六,但在楊業(yè)子女當中他排行為老大,楊家和睦所以呼為楊六郎,若是不和,各叫各的,則是楊大郎。
《楊家將》呢,那別當真,否則楊文廣會哭暈過去,俺老爹可是楊六郎,你們別亂編排出來一個楊宗保,俺不認識!
“哥,汝不賣桑葉吧?!?p> 不賣桑葉,大伙就不好意思去桑園子,也就不會發(fā)生眼下過度采摘、剪伐的現(xiàn)象。
“二妹,汝父為何不說?”
“阿爹,汝為何不說?”
四叔站起來,嘆口氣:“大妞,蠶未下來。”
“管吾家何事!”
四叔不知道怎么回答,到是劉昌郝看得很開,說:“二妹,蠶未下來,吾家停掉供應桑葉,各家蠶則會餓死。吾家乃是孤兒寡母,彼時才不會管乃是誰家桑園,若有人煽風點火,可能會有村戶敢來吾家哄搶?!?p> 劉家要做善人,面子軟,這沒錯。
劉家孤兒寡母的,也沒有錯。
劉梁村民風壞掉了,與劉家沒半點關系。
三者合一,那就可糟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