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宮貞觀殿,天皇的臉上似乎帶著一絲微笑,手慢慢垂下了。天后和太子李哲、豫王李旦伏于御前,痛哭失聲。
子幼母弱,將士存疑,是歷代政變之源。
但當(dāng)時的局面不一樣,兩子都已二十余歲,并非孤幼,而天后又長期輔政,政治班底強(qiáng)大,已經(jīng)掌控了左右十六衛(wèi)和羽林軍,所以完全沒有政變的擔(dān)心。
但天后仍然哭得腸肝共斷,憂痛相尋,這是為什么呢?只能說明天后對天皇的愛是真摯的、深厚的,突然失去了這位人生路上的支持者、依靠者,怎么能不傷心哽咽呢?
脫去袆衣,換上斬衰裳,腰系絞帶,腳穿菅屨,手持竹杖。先是悲愴大行天皇游冠日遠(yuǎn)、墜劍年深;后是哀傷自己掌控朝政的艱難,一日三哭,淚水使湘妃竹染上了褐色的斑塊,恨意纏繞在堯帝所在的谷林。
哀傷恨意尚未消散,內(nèi)外煩瑣事又急待處理,首先是喪事的安排。
文武百官、內(nèi)外命婦、宦官宮女都要換上斬衰裳、插柞木笄、纏苴绖,系緊腰绖過苦日子。
四夷酋長、使者和通譯者也要到乾元殿哭喪,有的還會剪去頭發(fā),割開臉面和耳朵,流血灑地以盡哀。
服喪期間,歌舞、宴會、游戲、婚嫁一律停止,而且三個月不準(zhǔn)沐浴,夫妻不能同房。三年喪服采用漢文帝遺制,以日易月,穿斬衰裳二十七日后釋服,但仍要遵守居喪制度二十七個月,不能忘哀作樂。
但太子李哲居喪不到三天,就想宣敕,過把皇帝癮。韋家也蠢蠢欲動。
十二月七日,侍中裴炎上奏:“太子未即位,不應(yīng)宣敕,有要事需要從速處分,望宣天后令于中書、門下施行?!碧旌鬁?zhǔn)奏。
這裴炎是不是天后的親信和鐵桿粉絲?
其實(shí)不是,他是天皇臨終前委任的顧命大臣,是封建禮制的捍衛(wèi)者,既不屬于天后派,也不屬于太子派,而是第三方執(zhí)行官。
他這個角色跟長孫無忌一樣是很危險的,屬于高危職業(yè),按發(fā)展趨勢,要么強(qiáng)勢到架空天后母子,要么屈服于某一方,否則難以立足。
十一日,大行天皇轉(zhuǎn)生西方極樂已經(jīng)滿了七天,靈柩殯于乾元殿西階,按照遺詔,太子李哲即位于柩前,尊天后為皇太后。
皇帝李哲總算是可以宣敕了,但他仍然穿著喪服,居于偏房,要為先帝盡哀。國事仍舊歸皇太后打理,所以武后臨朝稱制,總攬政務(wù)。
夜晚,武后在山齋院閉門靜思。此處北臨九洲池,和瑤光殿隔水相望,環(huán)境清幽。正殿內(nèi)擺設(shè)有金銅佛像,偏殿內(nèi)擺設(shè)有十一面觀音,是請東岳先生郭行真負(fù)責(zé)制造的。
遇到疑難問題難以解決時,武后經(jīng)常來到這里跪拜佛祖和觀音,點(diǎn)燃九柱香,插在像前香爐內(nèi),然后默念禱告,請求佛祖和觀音開啟自己的智慧,賜給無量光和無量智,用大慈光照耀自己,使自己能夠解決一切難題!
這樣做有沒有效果呢?從武后的手段來看,確實(shí)是有效的,因?yàn)樗须y題確實(shí)都被她解決了,沒有大慈光的照射和開啟,是很難做到的。
考慮到李唐宗室地尊望重,不一定順從自己,必須籠絡(luò)一下以防生變,十七日,武后加授韓王李元嘉為太尉、霍王李元軌為司徒,舒王李元名為司空、魯王李靈夔為太子太師、越王李貞為太子太傅、紀(jì)王李慎為太子太保。
安撫了李唐宗室,接著就要安撫朝臣,二十一日,以劉仁軌為尚書左仆射,裴炎為中書令,劉齊賢為侍中。又以黃門侍郎魏玄同、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尚書岑長倩同中書門下三品。
按以往的制度,宰相們都在門下省的廳堂商議國事,稱為政事堂,政事堂相當(dāng)于宰相辦公室,是協(xié)助皇帝治國理政的地方。
過去宰相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征都知門下省事,都在政事堂議事。等到裴炎擔(dān)任中書令后,他遷移政事堂到中書省廳堂,而劉齊賢竟然沒有反對。
安撫了朝臣,接著就安撫大都督府,二十九日,派遣左威衛(wèi)將軍王果、左監(jiān)門將軍令狐智通、右金吾將軍楊玄儉、右千牛將軍郭齊宗分別前往并州、益州、荊州、揚(yáng)州四大都督府,與府司相知鎮(zhèn)守。
武后的執(zhí)政思路是由里而外,由中央到地方,脈絡(luò)非常清晰,說明她經(jīng)過多年歷練,已經(jīng)能夠運(yùn)天下于掌了。
而新皇帝李哲還在為如何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大傷腦筋,在治國方面他還象嬰兒走路,一旦武后放手,他就會撲通跌倒。
武后理順朝政后還是決定放手,向史上最長壽的皇后王政君學(xué)習(xí),讓李哲自由發(fā)揮,因?yàn)槔钪蔚摹读⑽湔褍x為皇后詔》說過:事同政君,可立為皇后。
正月初一,李哲宣布改元嗣圣,大赦天下,立太子妃韋香兒為皇后,提擢普州錄事參軍韋玄貞為豫州刺史。
李哲第一次過皇帝癮就是機(jī)械地模仿李治重用阿武的故事,重用阿韋,但他不知道阿武是千古難逢的女中豪杰,而阿韋只是政治小白,整個韋家也沒有什么治國理政的經(jīng)驗(yàn)和出類拔萃的人才,是不可以依靠的。
武后在后宮靜思默想,撰寫八千字的《述圣記》文,為夫君李治歌功頌德,寫成后交給李哲用工整的楷書謄抄,再送給工匠刻碑。
《述圣記》中許多字至今依稀可見,其中說:文德皇后懷孕將生李治時,出現(xiàn)了青龍登上寢榻的奇觀。李治小時,若砥金之含彩,同瑩玉之開光。登基后,劉臺罷構(gòu),姬沼弗營;刑不怒而威,不言而信;謀臣若雨,猛將如云,競獻(xiàn)九攻之能……。
武后又召集太常博士擬定《高宗天皇大帝謚議》,對李治推崇備至。
阿韋被立為皇后,韋家人平步青云,個個手舞足蹈,同宗族的韋姓人也紛紛趕來道賀。朝臣中有個叫韋弘敏的,任職左散騎常侍,和韋后的祖父韋弘表是同一個輩份,也來送禮攀親,韋后很高興。
正月十日,李哲提拔韋弘敏為太府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武后的耳目眾多,密布于朝廷內(nèi)外,新皇帝重用外戚韋家的事情武后都看在眼里,但不動聲色,且觀后效。
韋玄貞穿著緋紅色的官服洋洋得意,炫耀了許多天。但有次參加宴會時,忽然看到遠(yuǎn)房親戚韋弘敏穿著紫色官服,佩戴金魚袋,比自己威風(fēng),不禁有些失落,自己作為國丈,位次卻居于韋弘表之下,心里有些失落。
韋后知道了,報告給李哲,李哲計劃給丈人安排一個正三品大官。
乳娘呂翔英也來求李哲給她兒子馬鸞闕一個官做,馬鸞闕經(jīng)常陪李哲打獵游玩,李哲當(dāng)然答應(yīng),只是官大官小的問題,最后決定授予五品官。
五品官可不小,當(dāng)時科舉考試中了狀元一般也只能授予從六品官,至于中了狀元馬上就被招為駙馬的好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過!
歷史上唯一的狀元駙馬是唐宣宗時期的鄭顥,鄭顥是唐武宗會昌二年中的狀元,一直等到宣宗即位后才被招為駙馬,而且是非常不情愿的。
好了,言歸正傳,且說乾元殿上,李哲想提拔丈人韋玄貞為侍中,同時授予乳娘之子馬鸞闕五品官,命中書省起草發(fā)敕。
中書令裴炎將新主子李哲和舊主子李治一對比,老瞧不起李哲了,認(rèn)為新主子下達(dá)的每一項命令都違規(guī),都不合乎常理,都在向天下公開他任人唯親的一面。新舊主子前后治國理政的鮮明反差強(qiáng)烈刺激到了裴相公。
于是裴相公奏道:“陛下,臣以為這樣做不合法度。韋玄貞不久前才由普州參軍提為豫州刺史,已經(jīng)屬于破格提升了!
他在刺史的位置上還沒有坐滿一個月,又要超拜侍中。且不說他的資歷和經(jīng)驗(yàn),他的能力和學(xué)識也不足以行使封駁之權(quán),更不用說糾核朝臣奏章,復(fù)審中書詔敕了!臣請陛下讓韋玄貞多歷練些時日,再行提升。
還有,陛下乳娘的兒子未曾經(jīng)歷過科考和行伍鍛煉而直接提拔為五品官,這讓廣大寒門學(xué)子怎么想?
有的人十年寒窗中了進(jìn)士,辛辛苦苦為朝廷貢獻(xiàn)了一生也升不上五品官,陛下只因?yàn)槿箮шP(guān)系就升他為五品,臣以為有失公平。陛下如日月,為臣民所瞻仰,當(dāng)秉持至公,豈能以私心示天下?”
李哲一時語塞,但想到自己貴為九五之尊,如果空手而歸,勢必被韋家人嘲諷,連下人也會看不起自己。
于是強(qiáng)爭道:“朕不過想破格提拔兩個人罷了,相公卻啰嗦了許多!這兩個人對朕有恩,朕又貴為天下之主,破格提拔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裴炎對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陛下既為天下之主,同時也是萬家之主,更應(yīng)該帶頭遵規(guī)守法。陛下如果帶頭任性而為,那么天下百姓誰還會遵規(guī)守法呢?”
裴炎的話有理有據(jù),無懈可擊,李哲一聽頭大,不知如何接招,急得直冒冷汗,心中暗想:我勒個去,碰到一個不會聊天的,分分鐘把天聊死,怎么辦?
一定要頂回去,不然以后臉往哪擱?一定要找到一句給力的話,整個場面我要hold??!你有頂撞我的權(quán)利、我有讓你后悔的實(shí)力。
想到這兒,李哲突然發(fā)怒說:“朕把天下都交給韋玄貞,也無不可,難道還會吝惜一個侍中嗎?”
裴炎聽得這話,被徹底雷翻了,當(dāng)時就槑在那兒了,心想:自讀三墳五典到竹書紀(jì)年,再到隋書和唐史,歷朝歷代搜腸刮肚都找不到這么一句話呀!說這句話的人腦袋不是被驢踢了,就是被門框夾了,我也是醉了!
李哲看到裴炎發(fā)呆,以為自己說的話發(fā)揮了作用,暗自得意,等了片刻才問:“裴相公意下如何?”
裴炎舒緩過來了,對道:“有權(quán)就是這么任性,臣不明覺厲!”李哲說:“朕希望裴相公好好考慮朕的意見!今日朝議到此為止吧!”
退朝后,裴炎反復(fù)掂量皇帝說的話,總覺得那句話不應(yīng)該出自皇帝之口,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皇帝金口玉言,是不能改變的,既然說出來了,就要承擔(dān)責(zé)任!
想到這兒,裴炎去求見武后,向武后報告了李哲的言論。
武后立即召見左史范履冰,查看了當(dāng)天皇帝的言論記錄,大驚失色道:“他要把天下讓給韋玄貞,那把眇身往哪兒擺?”
裴炎對:“請皇太后作主,對陛下進(jìn)行勸勉,讓他放棄荒唐的想法?!?p> 武后說:“我勸不了,我的兒子我清楚?;实奂热徽f出了這樣的話,就證明他已經(jīng)失去了做皇帝的資格。裴相公,為今之計,只有讓眇身的小兒子來代替他了!”
裴炎緊張地思考了片刻,覺得攤上這樣的主子確實(shí)是自己倒了大霉,侍候不了,只能更換。裴炎對道:“皇太后英明,不過廢立之事事關(guān)重大,還需要仔細(xì)籌劃?!?p> 武后說:“這里沒有外人,咱們就一起商量一個萬全之策吧?!眱扇嗣苤\策劃廢立大計,調(diào)動各自的親信將領(lǐng)。
二月六日清晨,武后召集百官于乾元殿,在御座后設(shè)紫簾坐鎮(zhèn)。李哲還是象往常一樣登上御座,準(zhǔn)備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
忽見裴炎和中書侍郎劉祎之在前領(lǐng)隊,羽林將軍程務(wù)挺和張虔勖率兵跟隨在后,魚貫升殿,李哲驚訝得從御座上站了起來。
劉祎之展開五彩祥云錦緞圣旨,宣讀太后令,主要意思是廢皇帝李哲為廬陵王,然后把前因后果、修辭堆徹說了一大通。宣讀完畢,請孔內(nèi)侍和陳中監(jiān)扶李哲下殿。
李哲目睹此情此景,如在夢中,口里不停地說:“一定有陰謀,一定有陰謀!”一屁股癱坐在御座上,賴著不起來。
孔內(nèi)侍和陳中監(jiān)看到太后在瞪眼,也顧不得君臣禮節(jié),從左右兩側(cè)鉗住李哲的雙臂,一起用力上提,象老鷹捉小雞似的把李哲架了起來,然后走下殿堂。
李哲漲紅了脖頸,扭頭看御座后面,對武后喊道:“我有什么罪?”武后大聲說:“你要將天下交給韋玄貞,還說沒有罪?”李哲搭下了腦袋。
按照計劃,廬陵王李哲被帶到洛陽宮別所幽禁,韋玄貞家也被羽林軍包圍起來,準(zhǔn)備接受處罰。
次日,立豫王李旦為皇帝,立豫王妃劉麗瑤為皇后,立永平郡王李成器為皇太子。大赦天下,改元文明,賜文武官五品以上爵一等,九品以上勛兩轉(zhuǎn)。
武后經(jīng)歷這次政變以后,不敢再退居幕后了,親自總決庶政,臨朝稱制,令李旦居于別殿,不得干預(yù)國事。
因?yàn)橐坏┓攀?,天下就不姓李也不姓武了,而是姓韋或別的什么姓!與其這樣,還不如親自掌握大權(quán),讓天下姓武呢!
李旦時年二十二歲,為人謙恭孝友,擅長隸書和草書,愛看文字訓(xùn)詁書,不喜歡宮廷爭斗,但懂得進(jìn)退、利害和得失辯證法,靠一個“讓”字保全身家。所以他當(dāng)皇帝以后,自稱為“予”,讓太后稱“朕”!
八日,廢皇太孫李重照為庶人,把韋玄貞一家流放到欽州安置。
命太子太傅劉仁軌專知西京留守事務(wù),但劉仁軌回信,借口衰老和疾病推辭,又講呂祿、呂產(chǎn)的故事。
武后看了回信后,親自撰寫《喻劉仁軌璽書》一封,蓋上玉璽,派秘書監(jiān)武承嗣帶去長安慰諭他,劉仁軌這才安心留守長安。
這封重要的信說:皇帝李旦正在居喪期間,眇身且代親政。公在信中說,呂后見嗤于后代,祿產(chǎn)貽禍于漢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公忠貞之操,終始不渝,勁直之風(fēng),古今罕比。初聞此語,能不惘然?靜而思之,是為龜鏡。況公先朝舊德,遐邇具瞻。愿以匡救為懷,無以暮年致請。
九日,武后命左金吾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檢校廢太子李賢宅第,以防備有人打著李賢的旗號或慫恿他起兵造反。丘神勣心領(lǐng)神會而去。
又任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修作使,前往乾縣督促營建乾陵。膳部郎中從冰井之內(nèi)取出藏冰一百段,用于冷凍大行天皇遺體,確保不腐。
十二日,武后在宏麗的武成殿施設(shè)紫帳以視朝,李旦率領(lǐng)文武百官為武后上尊號。幾天后,在武成殿臨軒,派遣禮部尚書武承嗣冊封嗣皇帝。
丘神勣率領(lǐng)輕騎兵日夜奔馳,二十二日,急行至巴州,幽禁李賢于巴州公館,逼令自殺。
二十五日,以太常卿、檢校豫王府長史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檢校豫王府司馬劉祎之同中書門下三品。
李哲想安排韋玄貞為侍中而不得,太后安排王德真為侍中為什么就行得通呢?
韋玄貞不能當(dāng)侍中的原因裴炎已經(jīng)說清楚了,而王德真三年前就當(dāng)過宰相,現(xiàn)職太常卿是正三品,與侍中平級,掌管邦國禮樂、郊廟、社稷之事,下轄八署,職員眾多,要管理好不容易,所以他任侍中合理合法。
三月十六日,李賢自殺的消息傳到洛陽,武后舉哀于顯福門,貶丘神勣為疊州刺史,追封李賢為雍王。
疊州刺史丘神勣不久又恢復(fù)了左金吾將軍職務(wù)。房妃、張良娣和庶出三子、長信縣主被迎入掖廷宮奉養(yǎng)。
五月十五日,朝廷在洛陽宮乾元殿舉行了大行天皇大帝祭奠儀式,宣讀武后親自撰寫的《高宗天皇大帝哀冊文》,以寄托哀思。
然后由李旦護(hù)送大行天皇大帝靈柩返回長安,武后則留鎮(zhèn)洛陽。八月十一日,李旦葬大行天皇大帝靈柩于梁山乾陵,以鐵水將地宮封死,刻述圣記碑立于乾陵朱雀門前西邊的闕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