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不止為了活下去

第九章 燒陶

不止為了活下去 赤葉楓 2264 2019-08-17 00:00:00

  中午時分,當王寬和羅陽回到洞里時(還有狗子),魚都已經(jīng)快烤好了,直到這時候,王寬才意識到他來得有多晚。

  不過,累歸累,事情還得接著干,趁著現(xiàn)在魚還沒烤熟,王寬開始分配下午的任務:下午主要以筑墻為主,羅玉、羅小兩人負責編竹墻,羅花一個人編竹簍(為日后可能存在的交易做準備),羅陽、羅剛跟著王寬一起去砍樹。

  吃過烤魚,三個女性已經(jīng)開始工作,而王寬等人卻遲遲未動身,羅陽、羅剛背著背簍到外面去撿拾干樹枝,王寬則在洞里制作一樣十分重要的東西——陶窯的蓋子。

  窯室現(xiàn)在就是一個大坑,不用蓋子的話,溫度根本到不了制陶所需要的八百度,所以,有個蓋子十分重要。

  這蓋子制作也不難,排兩個卅字形竹條(筑墻用的大?。?,然后交叉排列,再在兩面敷上厚厚的泥土,然后在蓋子上戳十二個氣孔,這樣,蓋子就做好了。

  然后,王寬又編了一個雨棚的頂,才算是做好準備,帶上幾根燃著的木柴,背上滿滿兩個竹簍的干樹枝,以及許多需要的東西,三個人一條狗就往陶窯去了。

  先將火燒燃,檢查了一下火沒問題后蓋上蓋子,并用泥土將蓋子邊緣封死,王寬要做建窯的最后一步——燒熟。

  剛建好的窯要先空燒一次,將生窯燒成熟窯,將里面的環(huán)境從潮濕燒成干燥,空燒不用燒太久,王寬打算將帶來的兩個竹簍里的干柴燒完就結束。

  羅陽在砍樹,羅剛在將砍倒的樹砍成木柴,王寬則是在搭雨棚,雨棚是搭在陶窯旁用來存木柴的。

  雨篷建得很快,不到半個小時,一個雨棚就被立了起來,之后的工作就轉為輪換制,誰累了就來燒火,換另外一個人去干。

  這時候的人可沒那些小心思,他們都在為了活命而努力干活,這時候偷懶可不是撿便宜,而是在害自己,在羅陽以前的部落,偷懶的人食物會減少很多,一直不改還可能被逐出部落,一個人在野外是很難活下來的,更不用說這人還是個懶漢。

  轉為三人輪換之后,速度無疑提升了很多,雨棚里的木柴也越來越多。大概兩個小時后,陶窯里的火滅了,發(fā)現(xiàn)情況的羅陽將情況告訴了王寬,王寬立馬叫砍樹的羅剛停手。

  三個人收拾好帶來的東西,打包了三筐泥土,離開了陶窯,不過他們并不是回洞穴,而是去河邊。

  王寬打算今天先捏出陶器,放置一晚上,明天就正式開燒。

  剛走到河邊,王寬就引導狗子開始挖坑,不一會兒,一個直徑一米五,深度在三四十厘米左右的坑就被挖了出來,然后便是引水入坑,王寬挖了一條小臂大小的水溝,將河水引入坑內。

  當河水快要填裝滿這個坑時,王寬用一塊竹片將水溝堵住。

  之后便是洗土,將土倒入水坑里,拿一根竹子不停攪動,這項工作沒有任何技術難度,就由滿腔熱血的羅陽來完成了。

  而羅剛和王寬,則是要去尋找有一面較為平坦的石頭,這種石頭可以不厚實,但一定要平,當然最好是像砧板那樣的,不過,這種砧板有的是,這種石頭可不好找。

  兩人一直在附近尋找,不是不平就是太重,老久才勉強湊齊了三塊石頭,這些石頭都不是很完美。

  不過集齊了石板后,就可以來正式制陶了。羅楊、羅剛兩人目前還不會捏陶。這部落里第一件陶器,就只能由王寬來制作了。

  他倆就先學,認為自己學會了就可以開始制作。

  王寬將陶土從水坑里撈出,這一步只可多不可少,撈出來的泥土可以盡量多,但最好不要少,因為同一時間撈出的土粘結性更高,就像兩塊豬肉砍肉沫,放了一天的和新砍的就很難粘成一塊。當然也不用一味的多,多到石板都裝不下了反而浪費。

  第二步是揉,就像揉面團一樣,把多余的水分擠出來,將陶土揉得緊實些,這一步大概要揉推一百次。

  第三步就是捏了,小件物品可以直接一次捏成型,大件物品就要將土搓成一根長條,然后一圈一圈壘上去(當然頭鐵的話也可以嘗試一體成形),壘好后再用剩余的陶土抹平,王寬現(xiàn)在要做的是一個陶釜(姑且這么叫吧)吃過山竹沒,陶釜的外形就像一個去了頭的山竹(其實各個文明的陶釜形制也不一樣,釜的意思就是煮食物的鍋),多了兩個把手,再放大幾十倍。

  陶釜的作用就是煮湯(就目前而言),是一個會制陶的部落里最最重要的一件陶器,畢竟關乎一個部落的吃飯問題。

  做完陶釜后,王寬又用剩余材料做了一個陶碗,充分讓兩人了解了如何制作大件陶器和小件陶器。王寬一邊講解,一邊動手,速度要慢上很多,不過等王寬做完陶碗后,兩個人也似懂非懂的開始了試制。

  羅陽、羅剛兩人小時候就喜歡玩泥巴,所以捏起陶土來也沒有絲毫難度,況且兩人都認真的聽了王寬那無比詳盡的講解,一些以前不懂的地方現(xiàn)在就都懂了,所以王寬的講解才是主要的。

  不一會兒,兩人也都完成了各自的作品,一個陶釜,一個陶罐,陶釜完完全全是模仿王寬所做出來的作品,陶罐則是王寬教羅陽制作的,其實兩者差別不大,就是有無把手和整體大小的差別而已,陶罐比陶釜要小一些,用處卻多了不只一點,無論是裝水、裝食物、裝調味品、裝雜物甚至裝尿裝屎當夜壺用都可以,就是在用時要注意區(qū)分,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將裝水和裝尿的陶罐弄混。

  之后,羅陽捏陶罐,羅剛捏碗,碗的造型就是那種土碗(在老家就是這么叫的,就是抗日劇里用來喝酒的碗),碗不高,弧度容易控制,很適合用于喝湯或喝酒(王寬比較喜歡用它來吃湯泡飯),王寬前世家里有五個這樣的碗,都為王寬專用碗,每次用這種碗喝水,喝完后都有一種要摔碎它的沖動。

  王寬自己則是在造一些對于他倆而言比較奇怪的東西,比如鍋蓋,湯勺,鍋蓋是給陶釜用的,煮湯不蓋蓋子,那就沒得靈魂!鍋蓋可以讓溫度提升得更快,從而節(jié)省燃料,在這個時代,能省則省,湯勺不是用來喝湯的那種小調羹,而是盛湯用的大湯勺,剛煮好東西的陶釜可不是一點半點的燙(和砂鍋差不多),沒湯勺根本別想喝到熱湯。

  黃昏時,王寬開始招呼兩人回去,此時三個人已經(jīng)做出陶釜兩個,陶罐大個,陶碗十個,鍋蓋兩個,湯勺兩個,這些東西都做兩個以上是為了防止失敗。

  (求收藏,求訂閱,求推薦票,求打賞!)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