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真相大白
前年的某一天,分管辦公室的副總經(jīng)理把我叫到辦公室,問我對眼下書陽和子公司A管理層的矛盾有什么看法。
我當然知道,領(lǐng)導的目的并不真的想要關(guān)心我的思想動態(tài),或者真的想要了解事情的真相,他僅僅只是以這個話題作為引子,最終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讓我去做書陽的工作,勸他不要跟A公司的領(lǐng)導班子作對,其實就是不要忤逆張董事長,因為整個經(jīng)營層都對他馬首是瞻。
但是我并不想做這樣的事情,因為我一直都相信書陽的科研能力,他跟進那個項目已有五六年,對文獻材料爛熟于心,更重要的是,他在實驗室進行了反復實驗,對項目的判斷是建立在大量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之上的,那些數(shù)據(jù)是騙不了人的。
可是A公司張董事長的思維模式卻是,眼看A項目就要實施了,況且項目負責人還是自己的老同學,他絕不容許關(guān)鍵時刻有不同的聲音出現(xiàn),再說了,自己和老同學的年紀加起來都超過一百歲了,而書陽呢,一個三十出頭的小伙子,有什么資格提出反對意見?說項目的工藝路線太長,設備投入太大,不是最優(yōu)的路線,還自作聰明地提出了另一條工藝路線,這不是明擺著說我和老同學是庸才嗎?我們也是重點院校的本科生,受過專業(yè)的科班教育,怎能容他在那里指手畫腳?這小子一看就是想出風頭,真是缺教訓。
于是,張董事長和他的老同學聯(lián)手,在A公司的管理層散布書陽惡意阻攔公司項目進度的行為,并且授意總經(jīng)理以A公司名義,向天捷化工總公司告狀,總公司何董事長接到郵件后,命行政副總和技術(shù)副總一起處理這件事。
技術(shù)副總走上管理崗位已經(jīng)多年,早就磨掉了技術(shù)人員該有的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作風,大部分心思都用在了揣摩領(lǐng)導上面,他預估,A公司的董事長因為是大股東委派,后臺強硬,遲早會到總公司任職,如果再進一步,說不定何董事長的位置都是他的,于是他選擇站在張董事長那一隊,不去想辦法驗證書陽提出的路線是否可行,而是先把書陽這個人給解決了,免得天天跳出來提意見,把張董事長給得罪了。他解決的辦法是,親自到何董事長辦公室,建議撤掉書陽在A公司的總工程師職務,并且保證,書陽這個總工就是個擺設,一切都是張董事長的老同學在掌舵,撤了他,整個A公司的干部隊伍就清凈了。
何董事長回應,撤換總工這么大的事情,要先聽聽分管人力資源的行政副總的意見,再經(jīng)過公司開會討論后決定。
技術(shù)副總從何董事長辦公室出來以后,就徑直去了行政副總處,他們交換了意見后,我就被叫到了行政副總的辦公室,不得不說,這幾年的行政工作,的確讓我長了很多察言觀色的本事,來了什么人,要說什么話,我都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在天捷,有的人只是把技術(shù)當成升職加薪的籌碼,書陽當真是四面楚歌了。
所以當行政副總問我對整個事件的看法,我并沒有順著他的意思往下說,而是很真誠地說出了內(nèi)心的想法:我是相信書陽的,因為我認識他這么多年,他是一個非常嚴謹?shù)娜耍陧椖可希^不會說沒有依據(jù)的判斷,我知道,如果現(xiàn)在A公司暫停目前的項目,損失會很大,但是如果不去考慮書陽的提議,將來的損失會更大,落后的工藝路線,勢必導致成本增加、盈利減少,稍有不慎,就會虧損,會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敗下陣來……
“小顧,你聽我說”,我話還沒有說完,就被行政副總打斷了,他說:“今年完成A公司項目的建成投產(chǎn)是政治任務,容不得半點商量,我叫你來,就是想要你勸勸小李,不要再鬧了,雖然A公司的技術(shù)一直是W(張董事長的老同學)在主導,但是名義上,他還是總工程師,而且他還年輕,不必這樣過早地在乎名利?!?p> 我聽了以后,心都涼了一大截,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原來在他們心里,書陽的一片赤誠僅僅只是為了名利罷了,真是太諷刺了。
但我還是對行政副總說:書陽的意見,我還是建議公司驗證一下吧,雖然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事情最終都會真相大白,但是真到了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就晚了。
行政副總擺擺手,示意我出去,我只好拿起本子走了,心想,這樣的企業(yè),真的沒有再待下去的必要了。
一年后,張董事長真的如愿當了天捷化工的董事長,子公司A的技術(shù)路線也真的被驗證是一條落后的路線,書陽當年寫的報告又被重新翻了出來,經(jīng)過中試實驗被驗證是可行的。張董事長也就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雖然并不承認當年決策失誤,但仍舊開始啟動原有裝置的技術(shù)改造了,這一來,A公司的發(fā)展進程至少延緩了三年。
雖然我已經(jīng)離開天捷快一年了,但是每每想起這些,就對“真相大白”這幾個字有深刻的體會,雖然它意味著伸張正義或者洗脫冤屈,但很多時候,我是不愿意看到這個現(xiàn)象的,因為這背后失去的更多。
就像今年,全國人民不能再像往年那樣走親訪友、歡度春節(jié),我們每天只能在網(wǎng)絡上看那些不斷攀升的數(shù)據(jù),以及各種盡顯人性的新聞,可是這樣的情形本來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說是可以減輕的。
因為根據(jù)官方媒體報道,早在去年年底,就有人提出注意防范的意見,卻被當成謠言處理了,一個多月以后,當初的謠言終被證實,可是一切都已經(jīng)來不及了,如今的交通方便快捷,擴散的速度與廣度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墒侨绻敵酰苡腥苏境鰜?,把“謠言”進行醫(yī)學驗證,哪怕最后被證實是謠言,也不過是虛驚一場,那時候再處理“謠言”不遲。
不知道這個社會到底是怎么了,對待不同于自己的聲音竟然如此沒有包容心和辨別能力,驗證的成本其實并不高,可是不驗證的后果卻有可能是非常嚴重的,誰也擔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