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山,那道堂、道院依舊古香古色,有一種時光沉淀的味道。前院地上鋪滿了枯葉,后院還有四壇水滿滿待飲。
陳之晉回到道宮的時間約是上午九點,平常這時候陶祝都在道堂里念經。陳之晉安置好白雪照月,就直入道堂去。
但道堂里卻并沒有陶祝的身影。陳之晉心里暗道:莫非我一走就不裝樣讀經了?
他又在其他地方找尋陶祝,都沒有找到。陳之晉又心道:“怕是出去了,也不知什么時候回來?!?p> 陳之晉頭次見到陶祝,就是恰逢陶祝從外歸來。所以他很清楚陶祝也是會外出的。在他看來,陶祝應該又是出山玩去了。
接下來,陳之晉又去后山找到蛇女,知會其以后要繼續(xù)送飯?;氐降涝?,陳之晉掏出《通德經》念了幾遍。
只一日不念經,他卻覺得再讀經文,又有許多新理解、新感悟。讀完經,陳之晉去找了紙筆,在紙上寫字。
他寫的是陶祝傳他的筑基口訣。自小都是拿著書讀,讓他突然默認口訣,便覺得有些生澀。所以他決定寫下來,再好好習讀。
“仙基容身,定一靜一?!标愔畷x讀著第一句口訣。
他又配合陶祝傳的解釋理解道:“是說仙根筑基,總體就是要修一個靈湖,一雙靈眼啊?!?p> “定者惟以湖,靜者惟以目。湖作百年修,目是一朝成?!标愔畷x繼續(xù)讀,繼續(xù)理解。這口訣涵蓋的內容頗多,過了一個多小時陳之晉才通解一遍。
陶祝教言:修要以慎,行事必專。
為保無錯,陳之晉又花時間把筑基口訣讀了兩遍。然后他就拿了個蒲團,跑到前院那老樹旁,盤腿打坐。
也不知是何原因,陳之晉就是感覺在那老樹附近待著,心神氣血特別暢快。所以今日第一次修行,他特意選在這老樹底下進行。
靈湖的構建,并不難。陳之晉的仙根品質極佳,只半個小時的時間,其丹田里就多了個半球形的薄殼。
這靈湖通體白色,有幾絲綠意在外表面游走不休。那綠意是生氣,是陳之晉本身含有的大部分生氣所化。這幾縷生氣若是散出體外,陳之晉也就離壽盡不遠了。所以有些人筑基時修行出錯,靈湖散去,然后過幾日就死去了。
有了靈湖,陳之晉便開始吐納了。吐納其實就是沉淀的過程,把外界一絲絲散亂的靈氣吸入體內,壓到靈湖里,慢慢融化成霧狀。
修行吐納是極舒服的,不知間陳之晉已打坐了五個多小時。其間那蛇女曾來過一次,把飯菜放下就離去了。
再睜眼時,陳之晉覺著世界變了。眼前每樣東西都蒙了一層白光。但只兩三妙,那些白光就消沒了。
只是初次修行,陳之晉感覺與往常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那種打坐修行的感覺,在他看來,是極其美妙的,實在恨不得時時刻刻都打坐,不做其他事了。
但肚里那陣陣虛弱感,卻讓陳之晉不得不醒過來,把院門放著的食盒拿到屋里,擺餐吃了起來。
飛速吃完,他心急地又進入了吐納的心境里。過了會兒,蛇女又把晚飯送來,自顧把陳之晉放在院里的空食盒拿回去了。
晚上十點,陳之晉又醒了。四周黑漆漆的,月光照下來,如給萬物披一層薄薄的灰紗。
站起身來,陳之晉直覺神清氣爽,提起院里的食盒,又是草草吃完。再出房門,他卻不再想去打坐了。
他方才醒來,并不單是因為饑餓感。他是感覺到靈氣的感知越來越難,最后四周一點靈氣都感受不到了。
這大概就是陶祝傳道有提及的仙根極限問題。吐納靈氣,主要就是靠仙根感知靈氣并產生引力,將靈氣吸入體內。但仙根是有靈性的,會有疲憊感,所以長時間打坐,在筑基時是不可能的。
而由于仙根存在極限,于是又有了仙根利用的充分問題。即仙根可用時間達到七層后,其作用已經幾近于無了。無論哪種品質的仙根,都是如此。
陳之晉方才也有感受到靈氣感知的突然減少。但那種蘊化靈氣的舒適,實在讓他上癮,所以他才一直打坐到仙根完全失效。
“我每天可行的吐納時間,應該是在四個時辰左右,若不顧浪費時間,修行到仙根完全失效,則應該可以入定打坐五個多時辰?!标愔畷x根據首次修行打坐,推測出了自己的情況。
陳之晉本來就勉強達成無眠境界,如今正式吸納靈氣,更是睡意毫無。既然不能打坐,又不用睡覺,他便去了后院,抄起大碗,開始喝水。
喝喝停停,有過一次靈氣的洗禮,陳之晉感覺自己能喝下的水都變多了。
一夜,也就這樣過去了。旭日東升,陳之晉把陳云送自己的那把寬劍拿出來,在前院舞劍。
前段時間,他在道宮里沒有找到刀劍,所以沒辦法晨練。如今有了劍,他當然要拾起多年的好習慣。
這一天,陳之晉又是讀經打坐度過去了。陶祝依舊沒有蹤跡。
五日后,陳之晉有些煩悶了,遂想起后山的蛇女,想著去尋她玩玩。
見了面,蛇女對陳之晉客客氣氣,卻生分許多。陳之晉深感無聊,便問道:“你知不知道陶公去哪里了?”
蛇女用秀指修整眉發(fā),輕聲道:“陶公近幾十年不會回來了。他留了書給你,放在清寶道堂里?!?p> 清寶道堂就是指陳之晉目前居住那道宮里的道堂。陳之晉回到道堂里,果然看見陶祝書案上擺了一本書。
那書本封面無字,第一頁寫有:吾徒晉親閱。這第一頁紙是一道封禁,若非陳之晉之人,強要看后面的書頁,會觸發(fā)陣法。
陳之晉打開后一頁,靜靜讀了起來。
紙上:吾新徒晉,為師修假道,恐難領你修行,故今離去,勿念。
我所傳你筑基、名丹口訣,涵蓋甚多,你照其修行,必無大錯。但你欲報仇,還需另拜高士。
我有一友,為本地大士,主一地神社。你去他名下修行,必有所獲。地圖其后備有,離鄉(xiāng)稍遠,望爾自勵。
幾日雖短,爾卻伴我深情。吾觀汝,心堅氣滿,天緣猶在,日后必有大成之日。只期爾莫忘初志,莫迷道心。
臨別書此,實屬心有慌亂,吾徒自強矣。
——清泉君陶祝修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