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創(chuàng)宋之南征北戰(zhàn)

第十五章 晉軍的

  出了石渠閣,劉義真見時間還早,叫上王康兩人換上兩截式的胡裝戴了羊皮氈帽出了未央宮,準備去看看長安城的情況。

  入了練氣后,劉義真有了靈覺,雖然還很弱,但能隱約感受到周圍十多米的動靜,抬頭看見于夫子不動聲色地在七八米外跟隨,也就故作不知地出宮而去。

  漢長安城位于今西安市區(qū)西北郊龍首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東南西北各三座共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章臺大街長5500米。

  往南出了宮,迎面就到了南墻三門之一的西安門,凜冽的寒風從門洞呼嘯而過,吹得劉義真不禁裹緊了衣領,穿著晉軍官制“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的諸葛亮筩袖鎧帽的門衛(wèi),倒是也還精神,腰挎環(huán)首刀、眉眼沉著,劉義真和士兵們聊了聊,就從城內(nèi)梯道上了城墻。

  盡管城墻上更冷,但劉義真還是被氣勢磅礴,蜿蜒全城的龐然大物給震到了!全部用黃土夯筑、花崗巖覆蓋而成的城墻,高12米,寬12~16米,寬敞的墻道上間隔擺放著巨弩、檑木等守城器具,墻外還有寬8米、深3米的壕溝蓄滿了水以拒敵。

  “古人的軍事防御真是膩害!”

  沿墻道向東走,很快就到了南正門——安門,在雄偉的城門樓里找到了值班校尉了解情況后,劉義真勉勵了眾將士一番就下來了。

  王康在一旁介紹到長安城的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而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澤散布其中;居民區(qū)分布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墻外還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nèi)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

  走在長安城的中軸線——安門大街上,東邊是殘垣斷壁、破敗荒涼的長樂宮,劉義真唏噓不已,破壞人類文明的征戰(zhàn)不休何時能停止下來?古今皆如此呀!

  很快走到了位于長樂、未央兩宮之間的武庫,劉義真進去看了一下這個被遺棄的倉儲重地,里面還是有些鐵、銅類的武器,分別是劍、矛、戟、鎧甲、刀、戈、鐓、斧等。

  出了武庫,劉義真凝神思索了一下,決定用歷史之掛看看能不能改進晉軍的武器裝備,以增加即將到來的大戰(zhàn)勝算,于是馬上回了宮。

  奉命而來的段宏帶著幾個全副武裝的步騎士兵,給劉義真講解開了晉軍的武器裝備。

  由于冶鐵技術(shù)的發(fā)展,晉軍武器幾乎都是鐵制。

  東晉軍隊主用兵器,通行說法是“步騎五兵”,即槍、刀、劍、弓矢和盾牌。由于冶鐵技術(shù)和士兵防護能力的發(fā)展,晉軍的槍(矟或槊),是從漢代的矛脫胎而來,向后世普遍使用的鐵槍過渡的矟。矟形狀與后世的鐵槍很像,但刃部扁長,是一種刺殺型兵器,考慮穿甲能力槍柄也很長。

  刀是環(huán)首刀。該刀的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柄一般是在鐵芯外包裹木把,纏繞絲繩,屬于短刀,既適合劈砍,也可用來擊刺,使用非常靈活,是一種非常適合步兵的兵器,同時也有長柄大刀,但只有少數(shù)軍官或勇力非凡的人使用。

  劍,由于劍身細窄,實戰(zhàn)中用以劈砍,其強度不如刀,因而已經(jīng)退出實戰(zhàn),只是作為將領防身使用或名士裝飾用品。

  遠射武器上主要是弩?,F(xiàn)在的弩機與漢代的制式弩機基本上一脈相承,已達到冷兵器時代單兵弩機的技術(shù)巔峰。

  以步為主的北府軍用弩很普遍,用弩的士兵能夠以腰力拉開三十六鈞(1鈞等于30斤,晉代一斤大約220克左右)的弩,或以臂力拉開四鈞。

  現(xiàn)在北府軍對弩的使用處于一個轉(zhuǎn)折期。北方胡族軍隊慣于馬上騎射,遠射武器主要是弓,弓完全靠人力發(fā)射,相較依靠弩機發(fā)射的單兵弩,力量較小,穩(wěn)定性和精確度也差,然而弓使用靈活,機動性強,單位時間射擊數(shù)量多,在與胡族對抗中,弓的便利性也得到北府軍的重視,使用范圍逐漸擴大。這也使得單兵弩的使用漸漸弱化,主流遠射武器向成為輕便的弓靠攏。

  還有一種叫萬鈞神弩的大型弩,在漢代大黃弩的基礎上改良而成,這類弩多是安裝在戰(zhàn)車或固定機架上,弩力可到1500斤,弩弓長度可達5米,需要多人合力、依靠絞機才能張弦。大型弩所用弩矢也相當驚人,該車弩所用最大的弩矢,矢長90厘米,鏃長21厘米,矢身周長15厘米。其所用小矢的最大射程可達1000米!無堅不摧。

  鎧甲方面,晉軍仍然沿用三國時期的黑光鎧、明光鎧、兩當鎧等甲具。普通士兵制式甲具是諸葛亮筩袖鎧帽。

  馬鎧有的簡陋,比如只配有防護馬頭、馬胸的;有的完備,由一系列的面簾(護馬頭)、雞頸(護頸)、當胸(護胸)、馬身甲(護軀干)、搭后(護臀)和豎在馬臀上的“寄生”(遮擋來自后面的流矢)組成。

  戰(zhàn)馬裝上完備的馬鎧,馬上的騎士再穿上明光鎧之類的重甲,配備弓矢和馬矟,這便是“甲騎具裝”。這種重型騎兵在北方少數(shù)民族軍隊中較為常見,戰(zhàn)場防護能力強,沖擊步兵戰(zhàn)陣的能力也比較強,宛如一座小型的移動堡壘,東晉雖然地處南方缺少戰(zhàn)馬,騎兵部隊較少,但由于北方政權(quán)重裝騎兵的興盛,北府軍也逐漸裝備馬鎧。

  其他裝備方面,雙馬鐙也已裝備,雙馬鐙供騎兵前進時使用,使得騎士能夠借助腿力保持身體穩(wěn)定,即使高速沖鋒時也不必再手抓韁身,同時還可以在馬鐙上站力,使騎士得以發(fā)揮全身力量進行格斗,極大提高了騎兵的作戰(zhàn)效能。

  北府軍除了步騎之外,還有強大的水軍,孫恩盧循叛亂時,晉軍為了對抗叛軍的大型樓船,在太尉劉裕一力推動下,北府軍也大規(guī)模建造能容納多達2000人的大型樓船。這種大型船只多在內(nèi)河航運,一則體積巨大,防護能力強;二則運輸能力強,不論運送兵力還是輸送后勤補給物資,都是陸地交通效率的數(shù)倍,現(xiàn)在黃河上向關中輸送物資的就是這種樓船。

  晉軍還有使用了輪槳的車船,具有動力連續(xù)、協(xié)作容易的優(yōu)勢,輪槳連續(xù)轉(zhuǎn)動,不存在協(xié)同和人力浪費問題,極大提高了動力輸出效率,北府軍北伐后秦時,王鎮(zhèn)惡所率先鋒部隊沿渭河進軍,“鎮(zhèn)惡所乘皆蒙沖小艦,行船者悉在艦內(nèi),羌見艦溯渭而進,艦外不見有乘行船人,北土素無舟楫,莫不驚惋,咸謂為神?!蓖蹑?zhèn)惡部當時所乘蒙沖小艦就是車船!

  經(jīng)過段宏的一番解說,劉義真總算是了解了晉軍裝備的大概情況,北府軍真是名不虛傳呀!

  與記憶中冷兵器后世的發(fā)展一一比較后,劉義真決定從“重步輕騎”的方向入手,展開步兵引入唐代長陌刀和陌刀陣、騎兵配備胡刀兼輕量迅捷化以及步騎配合完善等三項改進,而且就先從這次新招募的士兵開始。

  至于水軍,好東西呀!但劉義真現(xiàn)在連海都看不到,還說個毛線!以后到了海邊再說吧!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