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玲瓏臺荊圍守暖 彩石磯鐵研磨穿 (貳)
幽深幽靜,雖是地處絕壁,那崖頂上竟有一潭數(shù)十丈方圓的靜湖,水質清澈,白沙見底,無數(shù)鱗魚明蝦躥游其間。湖畔還有數(shù)十株桃林,山風卷過,灑的一天一地紅粉桃花片……。
鳴云眼里全沒有這些美景,只是匍匐著向了湖面爬起,他連著七日不食不飲,人已虛脫幾近一條脫了水的魚干,對現(xiàn)在的他來說,再沒有什么比飽飲一肚皮湖水更美的事了!
撲通一聲,少年人似一只懶蛤蟆歪斜著落水,隨之而起就是一串串水泡。咕嘟咕嘟,頃刻之間五臟六腑、四肢百骸都被溫潤的湖水填滿。
沉在湖底的鳴云一點也不擔心,他生有俱來,自幼水性極佳,是個晚上能在水里翻身睡覺的奇材??纱嬶柫怂?,欲待翻身上岸時卻發(fā)覺出了意外。
腹痛好似刀絞,周身力量如散出體外一般,竟使不動一絲力氣。
鳴云修習內功還淺,不知自己七日來體力使用過度,再經湖水通體澆灌,百骸受了浸寒,已然受了不輕的內傷.
這還幸而是他所處的思過崖崖頂天泉水質溫潤,若是尋常山泉,早已凍斃在當場了。
即便如此,鳴云的境遇也沒有好多少,要知淹死可比凍死遭罪。尤其是他這樣水性好的人物,越發(fā)讓人哭笑不得。
萬幸鳴云這七日來登頂思過崖久經限險,心智比往日又大進了一層,眼看危急,反而沉下了心仔細應對。
一旦不再掙扎,少年人便如同一支灌了鉛的蛤蟆繼續(xù)往了湖底沉去。
那鏡湖看似清澈,未想湖水竟而極深,鳴云連沉了十余丈也沒到底。少年人越沉越是心底生涼,心里卻道:能死在這里倒也算是個好地方!
正思忖間,水中鱗魚見來了新人,好奇之下紛紛往鳴云游來,因是仙山靈魚,游動極是迅捷,當下魚兒未至,蕩起的水流已先抵至鳴云肌膚。
鳴云久在江邊玩水,自然知道水勢流緩的道理,他此刻瀕臨絕境,五感比平日靈敏的太多。想著往日浮水的本事,一時間心頭電念攢動,竟觸悟靈機,得了造化。
當下里,少年人鼓動胸腹,好容易將剛剛吞入腹中的湖水吐了個干凈。如此舉動,令他下沉的勢頭緩了好些。
接下來卻是十足考教鳴云的功底,因為他要在湖底施展平日里想都不敢去想的修道者排云馭氣的功夫!
水里不比在空中,水的浮力遠較空氣大萬倍,傳導力量的速度也比空氣快捷十倍。鳴云縱然修道淺薄,但以馭氣功夫在水中沉浮也并不是一件不能辦到的事。
何況他水性極佳,往日里僅靠提動氣息便可在水中起伏,今日的他面對的不過是體力散盡不宜提氣罷了。連著十余次意存丹田,喚動周身散氣后,少年人的兩肋終于微微有些異動。
一炷香后,鳴云終于浮于湖面,僅僅只吸了一口氣,便得精神大振,一個鷂子翻身已坐在水上。雖僅一瞬,卻是實實在在靠著掌底御氣撐托于水面!
這樣的本領放在葉秋兒、竺十八眼里算不得什么,但在修為淺薄的鳴云看來卻是十足的振奮精神。
他此刻已掌握了發(fā)氣的技巧,藉著水極利于導力的特質,體會了勁氣于體外流轉方法與效果。所謂內功高深者,不只指的是其內力強勁,更重要是指其功力的精純。
要做到內力強勁,當世修士大可以用靈藥哺喂,但要做到功力精純,卻只有修煉者自身的體悟和造詣!
這就好比一個大力士力氣再大,如果他不能掌握與運用自己的力量,也不過只是個不懂的運用力量的蠻士。
如果他能善于運用自己的力量,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運力后的結果,再加上長年累月的練習與實戰(zhàn)經驗,那才能堪為勇者。
鳴云此時內勁雖弱,但他第一次接觸和知曉自己的內力可以做到什么。且精準到一線一毫,這道理看似簡單至極,卻是武者畢生需要追求的路徑。
人貴在自知,武人更是貴在自知所能!
埋身于水中,使鳴云第一次清晰的查覺自己體內真氣的流向與運力后體外的反應。
這當然不能使他內力大進,但這卻給了他運動真氣應證內力修造許多佐證,四肢百骸、體內萬億經絡,在這一瞬,竟給了鳴云心意無所不至的感覺。
這是武者晉升為修者才能有的境界,少年人不自禁的狂喜。
只是這么做也有很大的危險,基于鳴云真氣修識的淺薄,面對天書一樣煩難的峨嵋心經,自己只有透過不斷大量的試練才能最終找到正確的運勁法門。
這看似復雜而簡單的背后,卻是隨時都有走火入魔的可能,且一個運氣不周,四肢不能提動,便得氣閉淹死在水下。
但好容易找到一條練功路徑的鳴云怎么能放過這唯一的機會,當下里只稍稍休息,生吃了些湖底的鱗蝦便迫不及待地運動起真氣來。
幸而他水性極佳,未習武之前便可在水底閉氣半炷香功夫;待修練了內功后,便是在水中行走一刻鐘也不在話下,如此為他在水底練功增加了好些勝算。
鳴云在杜王鎮(zhèn)苦等了六年未能被金燕門收錄,其中無奈與心酸非常人能體會,如今終于有了機會親身自修天下最精深的峨嵋心法,不再仗人提攜與憐憫,狂喜之余更多地發(fā)自心底的自尊與自豪。
少年人本就是能翱翔于九重天的駿鷹,如今一得真諦自是突飛奔進,雖然功力仍舊淺薄,精進比不得同門,但假以時日總有超越眾人的一天。
自得了水中修習內功路徑,鳴云越煉越是忘我,起先僅是依水性試練搬運真氣法門,待功力進步,越發(fā)體會水勢無常、自然流轉的妙諦。
原先真氣只能聚以身外盈寸,及至后來身外二十丈方圓水中動靜俱能被他知曉,無一絲遺漏。
莫說查覺水底游動迅捷的靈魚,便是身體細小的游蝦也被他依水流體會的寸毫畢現(xiàn),比雙眼目睹還要清晰。待得日后功行大造,他的天眼通功夫遠超群倫也正是此時打下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