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10章 人皇伏羲八卦宗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人間解析肆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6254 2021-01-28 14:55:57

  怎么理解?“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yǒu窗戶:~戶。蓬~茅椽),見天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這是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

  萬事萬物,再復雜,也是有其自身運行的規(guī)律的,摸透了這個規(guī)律,就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看似復雜的事物,背后的模型其實都大同小異。所謂“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其實無非就是說能不能看透復雜事物背后隱藏的這個簡單的“模板”。而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未必是當下的“聰明人”,而是一些“純粹人”,所謂純粹人,其實就是一些內心簡單純樸的人,這種人往往看似老實忠厚,現(xiàn)代人都認為傻,其實他們不傻,正因為內心私欲少,所以才能看透復雜問題背后的簡單道理。比如最近知乎上討論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一個匿名答案里面說到的的一句話

  在他當年走馬上任第一天,我媽,我外婆,我爺爺?shù)纫桓捎H戚就這樣提醒他:

  “你千萬、千萬不能貪。別人在當?shù)鼗视H國戚、樹大根深,出了事有人保。而你農(nóng)村考出去的,什么人都沒有。你要犯了錯,有什么事肯定第一個拿你樹典型?!?p>  這就是“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以前人們常說什么“山野圣賢”。什么是山野圣賢?這種老農(nóng)民就是山野圣賢。一輩子沒出過山村的老太太,往往能夠用很淺白的話,一語道破天機。

  而很多聰明人,恰恰都是栽在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上的,因為他們大場面、大世面見得多了,往往就容易對這些“簡單的大道理”一笑了之,等到出事的時候才追悔莫及。這就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p>  越是見多識廣的人,越是容易把僥幸當成必然,把必然當成偶然。

  弘一法師曾說:“人生最不幸處,是偶一失言,而禍不及;偶一失謀,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獲小利。后乃視為故常,而恬不為意。則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我相信很多人看了這段話,都會發(fā)出不屑的笑聲的。

  不笑不足以為道嘛!

  道德經(jīng)某些部分所說的是不是已然過時?

  道德經(jīng)說;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但是,現(xiàn)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職場,說了不做,人家就不知,人家也不會猜你在想什么,是不是說道德經(jīng)這部分所說的已然過時?

  肯定是不會過時的,像“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這些智術金句有一定閱歷見識的人都是能深刻體會并承認的

  你的問題在于對于老板/上司要仔細觀察,仔細觀察,仔細觀察(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如果發(fā)現(xiàn)這個人過于淺薄,沒有智術見識,趁早離開他才是關鍵,不然你總是會抱怨為什么你“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還是不被賞識。

  而觀察和賞識是雙向的,不僅僅上司要仔細體察下屬,下屬同樣要左右衡量揣摩上司。

  道德經(jīng)所謂居善地,就是這個道理。

  夏蟲不可語冰,愚人不可示智。

  為什么中國的教育里提到孔子比較多而提倡老子卻比較少?

  楚王有一張寶弓,名叫“繁弱”,有一天他拿著這張弓,帶著名叫“忘歸”的寶箭,去云夢澤打獵,結果不知道怎么搞的,這張弓居然丟失了,不見了。

  這下急壞了楚王左右的人,他們紛紛四下里尋找,這時楚王說:“別找了,丟弓的是楚國人,撿到它的還是楚國人,有什么必要去找呢?”(“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何索焉”)

  這話傳到了孔子的耳朵了,他不禁連聲贊嘆,說“這話說得太好了,可惜還不夠完美,要是去掉‘楚’字就好了”(“去其‘荊’而可矣”)。

  這話傳到老子的耳朵里,他也不禁連聲贊嘆,說“這話說得太好了,可惜還不夠完美,要是去掉‘人’字就好了”(“去其‘人’而可矣”)

 ?。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剑轿沂枪适轮v完了的分割線===============

  咱們來分析一下這個故事,楚王顯然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在他看來,楚民族是一個整體,楚人丟了弓,楚人又得到了它,無論是哪個個體,但這張弓依舊保留在楚民族內部,這就夠了,所以不用去尋找。

  但孔子則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說“去楚則可”,也就是把這句話變成“人失之,人得之”,在孔子看來,楚王把人類分割成許多民族,這是不可取的,人就是人,哪怕不是楚人,而是晉人、秦人、齊人、宋人,甚至是金發(fā)碧眼的西洋人得到,都是一樣的,這許許多多不同民族的人,其實是沒有差別的,這把弓始終是在人類社會中存在。

  再看老子,我們可以稱老子是一個宇宙主義者,他說“去人則可”,也就是“楚失之,楚得之”。請注意,這里沒有了人,而楚也再不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代號,失去了人的“楚”,在這里是一種作為自然、或者說是宇宙的符號。在老子看來,這把弓是從自然中來的,現(xiàn)在又回到了自然中去,無論這把弓的下落如何,它始終存在于宇宙當中。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老子的著眼是如此的宏大,以至于他下意識的將“人”忽略。在老子的體系中,“人”雖然還存在,但和草木石頭的一樣,并沒有什么超出的地位,這也就是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但孔子不同,他所注目的就是人類社會,是現(xiàn)世。所以馬廄失火,他問“傷人乎”而不問馬,子路問鬼神,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而教育則是人世之大事,人類文明傳承的關鍵所在,因此對孔子來說,教育是一生所致力的。

  但對老子而言,教育這事情,終究是人類的行為,老子怎么可能會注意到這么渺小的事情?在他看來,這也太low了。

  所以,孔子是個教育家,而老子不是。

  所以,我們提到教育時總說會說孔子,而不會說老子。

  專氣致柔的境界,內家拳以柔克剛,確實能如嬰兒乎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出自第十章)這是一個反問式,但“專氣致柔”確實是一句至理名言,“專氣”指的是持之以恒的養(yǎng)丹田之氣;“致柔”指的是導致身體柔韌。

  我們隨師叔學拳時,師叔曾經(jīng)說過:“練拳要秉承自然,順應天地,不可與天地斗”,師叔講起:練拳得法,雙手會很柔軟,但握力會大增,這是氣血充盈的緣故;

  孫祿堂先生每次進入房間都會用腳挑開門簾,時間一長門簾就被踢破了,這就是打軟不打硬,也屬于秉承自然之法。如果每天都去踢石頭,那身體就會毀了。

  老子說:“天下者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個道理就是說柔能勝剛,柔蘊含著無限的潛力。那么如何使得身體柔韌呢?結論就是“專氣致柔”,要使的身體柔韌,就必須養(yǎng)丹田之氣。對于養(yǎng)氣之道,孫存周先生指出:“尚氣者無力”,這就說明要想養(yǎng)氣,就要避免拙力,柔練慢練才是唯一途徑。

  “專氣致柔”,通過養(yǎng)氣有成,身體確實可以達到嬰兒般的柔韌,我曾看過程秉鈞師爺?shù)囊粋€視頻,那是老人家八十歲時參加懷柔孫氏拳交流會,表演了一個八卦拳中的高難動作“大蟒翻身”,但見老人家在快速走轉中突然身體翻轉掌從頭部拍出,其身法之快,腰部之柔韌,確實如嬰兒一般,就是年輕人也絕對做不到這一點。老人家之所以八十歲高齡仍保持了如此柔韌的身體,就是得益于氣足功深。

  以此可見,老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對養(yǎng)生方面的研究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他的名著《道德經(jīng)》,不僅僅是一部教導后人遵循天道的傳世名著,也是一部養(yǎng)生延年的經(jīng)典之作。我們研習內家拳術,應該以《道德經(jīng)》為理論,遵循天道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

  《道德經(jīng)》里那些顛覆“常識”的名句

  1、常言道:“君子溫潤如玉”。老子卻說:“不欲琭琭(lù(玉)有光澤的樣子)如玉,珞珞(本義形容石頭堅硬。常用于瓔珞一詞,表示一種玉石類的頸部飾品。)如石”(出自第39章)

  中國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孔子說︰“君子如玉”。古人喜歡佩玉,因為他們認為玉的品質是與君子的品質最為近似,佩戴玉石的目地是時時警醒自己,道德修養(yǎng)與品格應像玉石一樣。但老子卻說:“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并不想做一個如玉的君子,而是想做一塊平凡的石頭。

  原因很簡單,玉石很珍貴,但它只能讓很少一部分人得到;石頭遍地都是,卻能被所有人使用,能造福到所有人。所以老子說“最高的榮譽是沒有榮譽”,最珍貴的東西,看起來反而不珍貴。就像水、空氣一樣,它們是免費的,但遠遠比玉石黃金珍貴多了。因此道家的高人,修為越高,就越像一個平凡人,是謂“返樸歸真”。

  2、常言道:“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老子卻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出自第66章)”

  老子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江海之所以能夠成其大,是因為它位置低下,所以能容納天下溪流來歸,故而“大國者下流”。但我們有句俗話卻叫“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往下流,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不求上進的頹廢姿態(tài)。那么到底是該“下流”,還是該“上進”?

  水流低處,再低低不過海底;人行高處,再高高不過山巔。因為它們最終都需要有根基來承載,否則就會成為無根之水,空中樓閣。山巔僅能容一人,而山谷可容萬人。一個人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高,其容納能力就越有限。大地承載萬物,圣人承載萬民,所以它們都必須要“下流”。

  3、常言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老子卻說:“清靜以為天下正(出自第45章)”

  我們常說“生命在于運動”,多跑多跳多運動,對身體是有好處的,因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但在老子看來,最重要的卻是保持清靜。他不但認為“靜勝躁”,“靜為躁君”,更認為“清靜以為天下正”,清靜才足以成為天下的根本。

  所謂“戶樞不蠹(蠹,讀dù,是會意字,“蠹“是“螙“的異體字。?(kūn)表示蟲子,橐(tuó)蟲子蛀食樹木,形成樹心“結石“,造字本意蟲子在樹心蛀食,垃圾形成“結石“,阻礙樹木生長。泛指指蛀蝕器),流水不腐”,每天轉動的門軸,連蟲子都不愿意在里面安家;每天流動的水,里面連細菌都生長不出來。種在馬路旁邊的小樹往往難以存活,因為來往車輛擾動太多。唯有清靜,方能畜民,方能止爭,方能養(yǎng)生,方能成為天下的根本。

  4、常言道:“狹路相逢勇者勝”。老子卻說:“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出自第69章)”

  我們常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只有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方能取得勝利。但老子卻說“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辈桓逸p易前進,而總像是在主動退讓,不敢主動去進攻,而總像是在被動防守。雙方相抗而避無可避的時候,那么“哀者勝矣”。

  哀者,就像是被逼上了絕路一樣,兵法上講“圍三闕一”,正是不想把對方逼上絕路,變成哀兵。因為勇者,不一定是哀者,但哀者,一定是勇者。所以與其把人鼓舞得心情亢奮激昂去戰(zhàn)斗,遠不如讓人心情悲憤沉痛上戰(zhàn)場。之所以悲憤沉痛,是因為心中有“慈”,有自己想要守衛(wèi)保護不被侵害的東西?!按?,故能勇”,“以戰(zhàn)則勝,以守則固”。

  5、常言道:“敢為天下先?!崩献訁s說:“不敢為天下先(出自第67章)”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原意是指不敢站在天下人的前面號令天下,不敢用個人的主觀意愿去替代天下人的想法,不敢因為自己一個人的利益而去損害天下人的利益。不過我們現(xiàn)在所認知的“敢為天下先”,卻是指敢于嘗試,敢于挑戰(zhàn),敢于出頭。意義雖已發(fā)生改變,但這種行為仍然是道家所忌諱的。

  對于一件完全不知道會有什么后果的事情,無所畏懼而挺身犯險,這就是“敢”,就像我們只說你敢不敢跳樓,而不說你敢不敢走路一樣。敢,是要用生命作代價的?!安桓摇保遣毁€,是面對未知情況下的小心謹慎,是不輕易以身犯險。所以“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

  6、常言道:“人定勝天?!崩献訁s說:“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出自第32章)”

  我們常說“人定勝天”,意思是人力定能戰(zhàn)勝上天,改造大自然,讓它按照我們的意愿來發(fā)展。然而老子卻說道“獨立不改”,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又說“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

  天下任何木器,都來源于沒有加工過的木料;任何人,都成長自嬰兒。這本源的木料和嬰兒,就是“樸”,它是萬器之祖,源始于上天,并不臣服于人的意志。就像天真淳樸不能人為培養(yǎng),而只能保護不丟失;自然而然不能人為創(chuàng)造,而只能保證不破壞;不丟失不破壞,這就是無為。所以面對上天,老子的做法是“無為”,而不是“人定勝天”。

  7、常言道:“鍥(鍥,中國漢字,讀作:qiè。該字的主要意思是用刀子刻)而不舍,金石可鏤。”老子卻說:“天道無親,恒予善人(出自第79章)”

  我們常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1.雕刻:~花?!?。~空?!倾懶模ㄓ鞲屑せ蚶斡洸煌?,意思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獲得成功。但老子卻說“天道無親,恒予善人”,什么是善人,就是善于用對的方法去做事的人。如果方法錯了,怕是再如何的鍥而不舍,也終究會遭受失敗。

  俗話說“先有付出,才有收獲”,然而付出也是有講究的。大地沉穩(wěn)厚實,德行寬廣,所以能承載萬物,向它付出,就會有收獲;雨后積水淺薄見底,朝不保夕,就連蚊子都不愿意在里面產(chǎn)卵,因為不可能有收獲。大道深不可測,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生養(yǎng)天下萬物的母親,所以向它付出必有收獲;而如果向淺見薄知之說,朝生暮死之輩,身死骨枯之人付出,(皓,拼音hào。屬通用字。皓本意是指太陽出來時天地光明的樣子。在諸多顏色中,白色最為明亮,因此引申為白。老人的頭發(fā)、胡須都是白色的,故又特指須發(fā)皆白的老人)皓首窮經(jīng)也只能是一場空。

  8、常言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崩献訁s說:“不出戶,知天下(第47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已經(jīng)是我們的一個共識了,但老子推崇的卻是“不出戶,知天下”。“不出戶,知天下”——不要脫離自己的根本,走出自己賴以生存的門戶,而去向外追求那些復雜的經(jīng)驗見識,(恪,讀作kè。漢字基本字義是恭敬,謹慎:如:恪遵,恪守,恪慎)恪守住天下萬物的本源即能知曉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不要被外物復雜的聲色變化迷惑而去追逐表象,把握住天下萬物的內在規(guī)律方能明知天道。

  而一些經(jīng)驗豐富,經(jīng)歷廣博的闖蕩江湖之輩,不過是多了一些經(jīng)驗之談,添了幾分口舌之便罷了,算不得真正有智慧。所以老子說:“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因為他們的初始方向就錯了。

  9、常言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老子卻說:“曲則全(出自第22章)”

  寧為玉碎,品質何其高潔!但莊子對此卻有不同看法:伯夷、叔齊辭讓了孤竹國的君位,卻餓死在首陽山,尸體都未能埋葬。鮑焦著意清高非議世事,竟抱著樹木而死去。申徒狄多次進諫不被采納,背著石塊投河而死,尸體被魚鱉吃掉。介子推被晉文公背棄了,抱著樹木焚燒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橋下約會,女子沒有如期赴約,抱著橋柱子而淹死。這以上的六個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豬以及拿著瓢到處乞討的乞丐相比沒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視名節(jié)輕生赴死,不顧念身體和壽命的人。

  老子說“曲則全”,只有懂得向“曲”中求,才能保全自身,同時順利解決問題,而不是張口就“寧為玉碎”,這樣是對自己生命的不負責任。老子并不推崇不知變通的正面對抗,而是主張避開障礙,另尋途徑,也就是“曲”。這樣哪怕看似繞了遠路,也比直奔目標要更快達到目的。

  10、常言道:“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崩献訁s說:“報怨以德(出自第63章)”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么樣?”,孔子覺得不怎么樣,直言道:“以德報怨,那拿什么來回報別人的德呢?用懲罰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事實上也正是如此,現(xiàn)在誰還能做到以德報怨呢?不以怨報德就已經(jīng)不錯了。所以以德報怨,也漸漸被人看作是軟弱和犯賤的象征。

  但老子說的“報怨以德”,這個“報”卻并不是回報的意思?!吧系虏坏?,是以有德”,真正具備德的行為,本身就不是以求回報為目的的。所以這個“報”,是“持”的意思,修持。真正的修持,與對象無關,并不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改變自己持守的東西。

  所以有道的人行事,對于明道的人,和不明道的人,我都同樣以符合于道(“善”)的行為去對待他們。這樣才能把道施行于天下,讓天下人都得到“道”。同樣,對于誠信的人,我以誠信待之;對于不誠信的人,我仍然待之以誠信,這樣才可以讓天下人都得到“信”。“報怨以德”,對于心懷怨恨的人,和心地良善的人,我都同樣待之以德,這樣才可以讓天下人都得到“德”。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