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xiàn)實

星辰故事在開始

帝63章 炸天幫早讀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人間解析58

星辰故事在開始 水火星辰海 5956 2021-02-05 08:36:02

  第49章圣無常心

  【原文】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①。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②,為天下渾其心③,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④。

  【注釋】

 ?、俚拢和ā暗谩?。下同。

 ?、陟ǎ哼@里指收斂意欲。

 ?、蹨喥湫模菏剐拇緲悖挥脵C巧。

 ?、芎ⅲ菏箘佑梅?,使老百姓回復到嬰兒般的狀態(tài)。

  【譯文】

  有道的人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很好地對待他們;不善良的人,我也很好地對待他們,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向善了。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就可以使人人守信了。有道的人治理天下,會收斂個人的私欲偏見,使天下人的心思歸于純樸,百姓們皆專注于他們的視聽,而有道的人使他們都回到嬰孩般淳樸內然的狀態(tài)。

  【導讀】

  圣人是沒有私心的,他們不能有自己的主觀意愿,而應該時刻想著百姓的意愿。只有如此才能得善、得信,才能治理百姓,讓他們回歸到淳樸無欲的狀態(tài)。

  【解析】

  這一章講了圣人“德善”、“德信”的境界。圣人以太道為根本,不因為環(huán)境和人情的改變而改變,所以對善和不善,信與不信的人都以一樣的善良之心和誠信之心相待。一般人著力分辨善于不善、信與不信這些觀念。圣人則打破這些分別,讓人回歸到淳樸的大道之中,即“為天下渾其心”。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边@里所說的“常心”是恒心的意思。什么是恒心?就是個人所擁有的一種持久不懈的生命意志力的具體表現(xiàn)。恒心是一種因為知識而引發(fā)出來的磅礴欲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進取心和上進心,這種心理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滲透到人生的各個階段和各個領域之中。

  由上可知,“常心”需要毅力來支撐,在毅力支撐下,常心會逐漸變?yōu)椴坌摹R虼?,常心便成了為人們追求知識和滿足欲望提供無窮動力的源泉。人類在常心的刺激之下,或長久不懈的追求知識,探索天地;或無止境地聚斂財寓,奔走四方;或極其放肆地追逐權力,殘殺無辜。一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就會把越來越多的人卷入到欲望的滾滾洪流之中。人類在常心的驅使下,心靈和身體逐漸走向對立。在老子看來,古代的圣人們是沒有常心的,也就是說他們沒有雄心壯志,而是以百姓的心作為自己的常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對于善良的人就善待,對于不善良的人也同樣善待,這樣圣人就得到了善良。對于守信的人就信任,對于不守信的人也同樣信任,這樣圣人使得到了信譽。圣人作為國家的領導者,如果能夠使自己的常心合乎百姓的感情和心理,那么這就是難能可貴的行為;同時,他們如果能夠抵制百姓心中的一些不正常感情和心理,那么這就是高人一等的做法。在現(xiàn)實社會中,普遍流行的準則或時尚并不一定是真實的價值判斷,這就要求圣人不能追隨大眾輿論而隨波逐流,他應該對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場。這就是圣人能夠獲得真正的“善”和“信”的原因。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歙’’是合、收斂的意思;“歙歙”即統(tǒng)治者收斂自己的意志?!皽喥湫摹奔词谷说男乃細w于渾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斂自己的欲望,使天下人的心思歸于渾樸。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由這句話可以知道,如果百姓的心靈受到了凈化而且達到了渾一的境界,那么他們也就沒有任何理想和追求了,這樣他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耳朵和眼睛留心圣人的舉動了。然而,圣人自然是沒有任何舉動的,因為他們已經(jīng)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純樸狀態(tài)之中了。

  王弼《道德經(jīng)注》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

  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于欺,黈纊塞耳而無戚于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

  善的和不善的都有各自的功用,所以對待萬物都要保持善的態(tài)度。使萬物和諧,沒有欲望,像嬰兒一樣。《易經(jīng)》說:“圣人處于天地設立的正位,萬物都各自發(fā)揮各自的作用,人們聚集在一起商議,又借助卜筮來考察吉兇?!辟t能的人提供,有天資、生于高貴地位的人索??;賢能的人能力大就大,天資高貴的就高貴。

  事物都有它們的根本和淵源。如此的話,戴著眼前垂簾的皇冠而不怕被欺騙,戴著耳邊垂玉的帽子而不怕被蒙蔽,又何必耗費自身的才智來考察百姓的真實情況呢!以明白透徹的心態(tài)來觀察事物,事物競相明白透徹地展現(xiàn)自己;以懷疑的態(tài)度來觀察事物,事物都以懷疑來回應。所以天下萬物的心思不必相同,但它們的回應不敢有所不同,如果不同的話,百姓則沒有反映出他們的真實情感。

  甚矣!害之大也,莫大于用其明矣。夫任智則人與之訟,任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于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于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

  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wǎng),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于上,魚亂于下。

  再大的損害也不會大過用明白透徹的心思去發(fā)揮作用和影響。濫用聰明,人們就與他爭辯是非、打官司;濫用強力,人們就與他爭勝。智識不突出于眾人而惹上官司,就會處境惡劣;力量不突出于眾人而與人爭勝,就會發(fā)生危險。

  不能使別人不在自己身上使用智謀與強力,自己就要與千萬人為敵。如果詳細地設立法條、刑罰,堵塞道路,搗毀住所,萬物都失去了自然發(fā)展的環(huán)境,百姓就喪失他們賴以為生的手足,這樣鳥都會在天上作亂,魚也會在水下作亂。

  是以圣人之于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

  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圣人在天下收斂不張揚,心里沒有牽掛的事物,也沒有一心想達成的想法。對天下萬物沒有偏見,也沒有好惡,沒有能夠讓他牽動意念的事情。不做觀察,百姓還有什么可回避躲藏的呢?沒有要求,百姓還有什么可回應的呢?不回避也不回應,百姓沒有任何掩飾而體現(xiàn)了真情實意。

  人無所作為,舍棄他們所具備的能力,就能夠做到以前沒有能力做到的事;舍棄他們的專長,就能夠做到以前不擅長的事情。這樣,講話的人只說他知道的,辦事的人只辦他有能力辦到的,百姓只關注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聽到的事,我讓他們接受樸素、簡單的景象,讓他們的欲念與嬰兒一樣單純。

  蘇轍《老子解》

  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以為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如使空自有形,則何以形萬物哉!是以圣人無心,因百姓之心以為心。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

  善不善在彼,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者,未嘗變也,可謂德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哉!

  虛空是沒有形態(tài)的,以萬物的形狀來決定自己的形狀。在方的事物中就表現(xiàn)為方,在圓的事物中就表現(xiàn)為圓,如果虛空自己就具有形態(tài),那么怎么體現(xiàn)萬物的形態(tài)呢?所以圣人沒有自己的欲望和意圖,而是以百姓的意圖為他的意圖。圣人對于沒有善良可言的和不按善的準則作為的都善待,對于沒有信用可言的和做事不守信的都信任。

  善或是不善是別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善待,不曾違背,才可以算是具備善的品德。守信還是不守信是別人的事,不是我的事,所以我一律以誠相待,不曾改變,才可以算是具備守信的品德。如果不這樣,善待善良的,而放棄不善良的,信任守信的,而放棄不守信的,怎么能叫善于救人而不放棄任何人呢?

  天下善惡信偽,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賊,不知所定。圣人憂之,故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無善惡,無信偽,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觀圣人之與奪,而吾一以嬰兒遇之。于善無所喜,于惡無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惡者不慍,釋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天下有善、有惡、有真誠、有虛偽,各自都認為各自的正確,相互指責、相互攻擊,難以安定下來。圣人對此感到憂慮,所以憂心忡忡地使天下人的心思渾然相同。不分善惡、不分真誠和虛偽,都一視同仁地對待。別人以耳目來觀察圣人的態(tài)度是支持還是反對,是想要給予還是想奪取,而我以嬰兒般對事物沒有欲望、沒有褒貶的態(tài)度來回應。對善的也不喜悅,對惡的也不嫉恨,所以善良的人也不自傲,邪惡的人也不憤怒,慢慢地都受到教化,天下就能安定下來了。

  【經(jīng)典解讀】

  《禮記·禮運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在本章中老子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即“圣人常無心”。老子所說的無心,并非完全沒有想法,而是沒有“私心”,他們以百姓的心為心。正如孟子所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個統(tǒng)治者,如果懷有私心,掌握權力只為謀取私利,放縱私欲,這樣的人是不配治理天下的。所以,夏桀筑傾宮、飾瑤臺、做瓊室、立玉門,最后被流放于南巢;帝辛建鹿臺、造酒池、懸肉為林,最后自焚而死;隋煬帝大興土木,窮游極樂,最后死于亂兵之手。而得道的統(tǒng)治者,樂人之樂,憂人之憂,其行而民從之,其言而民聽之,待其死則人民如喪考她。

  圣人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天下的統(tǒng)治者,是人們效仿的對象,他的一言一行百姓都會看在眼中。統(tǒng)治者為善,善待百姓,百姓就會向善,社會就會和諧;統(tǒng)治者使用詐巧,百姓就會喪失道德廉恥,投機取巧,亂法敗德,無惡不作;統(tǒng)治者虐待欺騙百姓,百姓也就會殘暴鮮恥,為非作歹?!墩撜Z》中說的“君子德風,小人德草”,《大學》中說“君子有絜矩之道”都是這個道理。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之時,只有摒棄私欲,才能使百姓也效仿他,摒棄私欲,做到“無知無欲”、“如嬰孩”。

  漢朝初年,保留了很多殘刑酷法。漢文帝四年(前176年)時,有個叫淳于意的人犯了過錯。按照刑法,他應該接受肉刑。他的小女兒緹縈上書說:“我的父親做官吏,齊國的人都說他清廉公平,如今犯法應當獲罪受刑。我為死的人不能復生而感到悲痛,而受刑的人不能再改過,即使想改過自新,也沒有辦法了。我愿意舍身做官府中的女仆,來贖去父親的罪過?!睗h文帝聽了十分感動,于是立刻免去了這種殘酷、不人道的刑罰。文帝為官之時,對身邊人說:“百官的過錯應該由我一個人承擔。我得以執(zhí)掌帝位,既不聰敏又不明智,卻獨自享受神靈的降福,百姓卻什么也享受不到,這就加重了我的無德。現(xiàn)在命令祭祀官員要向神獻上敬意,不要為我自己祈求什么。”他本人生活簡樸,還時常關心百姓的生活,遇到災荒之時,就下令政府開倉放糧,救濟百姓。正是因為漢文帝這樣,總是將百姓的心當成自己的心,才使西漢迅速走出混戰(zhàn)的陰影,開創(chuàng)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個關心百姓的明君。他自我克制,虛心納諫,并采納了很多以農為本的意見,厲行節(jié)約,休養(yǎng)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取得了“貞觀之治”的偉大成就。

  【哲理引申】

  普通人整日為生活所忙碌,聲色犬馬之害接觸的不多。而那些貴族富豪則有大把的時間消遣娛樂,有大量的財力供其揮霍,尤其是皇帝,萬人之上,一旦荒淫起來,可以隨意妄為,無人可制。也正是這樣,古今中外出了很多荒淫無道,沉湎于聲色的昏庸之君。

  北宋末期,完顏阿骨打在北方建立了金國,金國滅遼、滅北宋強盛一時,但到了第三代皇帝,金熙宗沉湎酒色,致使腐敗之風日烈,他本人也因為喜怒無常、荒于酒色、嗜殺成性,而眾叛親離。于是,皇統(tǒng)九年(1149年)金朝發(fā)生政變,金熙宗被弒,二十七歲的海陵王完顏亮登上了皇位。

  完顏亮即位之初頗有建樹,他推進女真漢化進程,大批起用渤海、契丹、漢人人才,以擴大政權的基礎,鞏固統(tǒng)治;在燕京(BJ)建立新的都城,稱為中都,并將政治中心南遷,加強了金朝對南部的控制。他在政治經(jīng)濟等多方面進行改革,罷世襲萬戶職,以改變貴族“子孫相繼”,專攬威權狀況;仿中原王朝制度,設國子監(jiān)以教育生員;對科舉進行改革;印制交鈔,與銅錢并行;補訂法律,加強國家治安。除此之外完顏亮還頗有文采和壯志,他對漢文化極其推崇,在做藩王時,他給人題寫扇面,其中有“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之句,志向非凡躍然紙上。一日,完顏亮進入妻子居室,見瓶中木楫花燦然而放,溢彩流金,乃索筆為詩曰:

  綠葉枝頭金縷裝,秋深自有別般香。

  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王著赭黃。

  詩中所見文采和氣度都非常人可比。據(jù)說他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即興題詩稱: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后來伐宋之時,他又作了一首《念奴嬌·雪》,該詞韻蒼涼,文思奇詭,實為古來詠雪詩詞中的上乘之作。時人稱他“一吟一詠,冠絕當時”,連江南飽學之士看到他詩詞都不得不嘆服,說:“北地之堅強,絕勝江南之柔弱?!?p>  可惜這樣的一個頗有作為,又文采斐然的君主卻成了史上聲名最為狼藉的皇帝。這是因為完顏亮極度腐化、荒淫的生活。他曾對大臣高懷貞說他的志向:“吾有三志,國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帥師伐遠,執(zhí)其君長問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在這三個志向的驅使下,完顏亮一方面撕毀與南宋合約,厲兵襪馬準備南侵;一方面在生活上縱欲荒淫,沉湎于聲色。

  《醒世恒言》上就有一篇《金海陵縱欲亡身》的故事,記載了這位聰明天子,貪淫無道、蔑禮敗倫,身死國失的事。當他未登上帝位之時,妾媵不過三四人,做了皇帝以后,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妃子就多達十二人,其他昭儀、美人、才人、無封號者數(shù)以百計。他大興宮殿,宮殿中遍布黃金,錦帳延綿,綾羅綢緞如荼如火,宮殿建設若不合其意,便毀掉重建,花費億萬不止。他后宮妃嬪眾多還不滿足,若見到美色佳人必定想方設法與之私通,甚至為了奪人之妻,枉殺無辜大臣。一時間,滿朝人心惶惶,皆以美色為禍。

  他聽說濟南尹烏祿的妻子烏林答氏姿色美貌,想與之私通,但烏林答氏行為端謹,令其無隙可乘。于是完顏亮就威逼烏祿將妻子進獻給他,烏祿對妻子十分寵愛,但完顏亮是皇帝,他不知所措。烏林答氏說:“我若不去淫賊必然會加害夫君,我自有辦法,既不連累夫君,又不辱我清名?!庇谑呛瑴I而行,為了保持名節(jié)她在路上自刎而死。此事令烏祿對完顏亮恨之入骨。

  完顏亮又聽聞南宋劉貴妃美色天下絕倫,就立刻起兵南侵,他這種為了個人欲望而橫起戰(zhàn)端的行為,受到了朝野反對。但他不以為意,大肆征召工役沿長江造戰(zhàn)船,毀壞居民房屋以求取木材,視人命如草芥。終于,國內發(fā)生叛變,宗室官員們推舉對完顏亮恨之入骨的曹國公烏祿為帝,即后來的金世宗。完顏亮聽到政變的消息后,召集軍隊,準備北歸,但天下人早已對他恨之入骨,軍隊嘩變,完顏亮也被叛軍所殺。完顏亮在臨死之前還在嘆息自己征服天下的大志未能完成,可惜這樣一位聰明天子至死也沒能明白,正是他的那些私欲害死了自己。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