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是布衣表哥嗎?”石屋里傳出焦躁不安的詢問聲。
“是我?!睏畈家陆K于有了一絲欣慰。問話的是張松溪,楊布衣的表弟,劉氏妹妹的兒子。
因他家屋后有條從山崖垂下的小溪,溪邊有株老松,所以他爹為他取名張松溪。
這處石室據(jù)村里人說是前人建的,說此處住過高人,村里耆老還說,發(fā)現(xiàn)這石室時里面除了一副骸骨和一塊不知材質的牌子外,什么都沒有。
至于那牌子,后來被姚夫子收起來了,說是哪天有人能走出落霞村時便拿出來。
大家都明白,姚夫子口中的“走出”,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走出”。
楊布衣沿石階而下,左轉右折,十息后豁然開朗。
此處是三十丈見方的空間,空間被分成三大區(qū)域:分別是專門實驗的地方,專門休息的地方,專門庫藏的地方。
此時,有十二個半大孩子正聚在休息區(qū)里。
他們目光惶恐,像一群受驚的小鳥。
“表哥,布衣,布衣哥…………”
十二個孩子對楊布衣的稱呼各有不同,他們眼中都流露出熱切,熱切地想知道外面發(fā)生了什么。
楊布衣先問:“李叔,王叔,張叔他們去哪里了?”
張松溪是這個小團體的孩子頭,目光黯淡道:“我們做完農活和課業(yè)后,便邀約著一起來石屋學習你教的那些算學知識。可是,我們剛到工坊,村里忽然傳出慘叫聲,李叔便叫我們躲到石室內,他們八個大人卻出去了,王叔還一再叮囑我們,一定不能出去,除非有熟人來找我們。”
幾個孩子都聰慧,雖不知具體發(fā)生了什么,卻預感村里一定發(fā)生了極不好的事。
當張松溪講完,他們都熱切地看著楊布衣,想知道村里發(fā)生了什么。
楊布衣穩(wěn)了一下心神,看著一眾孩子道:“村里確實發(fā)生了不好的事,少林寺來人了,我馬上還要出去,你們在此等候,哪里都不許去,知道了嗎?”
“表哥,我同你去。”
“你也留在這兒?!?p> 說完,他在工坊里快速地查看了一遍,一些產品配方和實驗筆記都不在了。
楊布衣關閉石門,回到工坊外,他面色陰沉,目光閃爍不定,他不斷暗示自己要冷靜。
不知道這是不是佛家說的上天有好生之德,總算為落霞村留下了一點火種。
蘇妮妮和娘親去哪里了?楊布衣再次陷入苦惱。
眾少林高僧已搜尋大半,依然無所獲。
“莫非已經葬身火海?”楊布衣心頭微顫。
忽然,他想到一處,一處隱蔽的地方。
他再次奔向已被搜查過的村塾,村塾已徹底被火焰包裹。
慈悲大師趕了過來,見楊布衣欲進火海,攔住他并道:“布衣,覺禪覺能先前查過了,里面沒人?!?p> “姚夫子有處暗室,專門用來收藏重要典籍和靜修,他帶我和蘇妮妮去過一次,我想她或許在那里?!睏畈家履柯断<降馈?p> “務必小心。”慈悲大師目光微動,不再多言。
“對了,還請師伯及諸位師兄去落霞工坊那邊一趟,工坊石室里還幸存了十二個孩子。”
“阿彌陀佛,貧僧這就去?!?p> 楊布衣微微頓首,金鐘護體后猛然扎進火海,在這一瞬間,衣袂發(fā)絲飛揚的他像極了火中之神。
他的真氣約莫還有兩成,他直奔村塾書齋,因為那暗室便建在書齋內。楊布衣一掌拂開被火焰包裹的木門,身形轟然撞入。
嘩啦啦…………
無數(shù)火焰繚繞的木頭砸落下來,似要掩埋他。
唰……………
一圈笛影飛起,比劍氣更凌厲。
火焰木石炸碎四方,楊布衣身形不停,徑直掠到南墻下。
木笛橫掃,已破敗焦朽的書柜被切開,墻面露出一只拇指大的小鐵環(huán)。
楊布衣輕輕一拉,墻根位置的地面朝兩邊分開,露出一塊半丈見方的鐵板,二次拉動那只小鐵環(huán),鐵板逢中分開,隨即出現(xiàn)半丈見方的洞口,有臺階沿下,有微光透出,楊布衣閃身而入。
里面只有些微煙霧,并不影響呼吸。
“蘇妮妮,蘇妮妮………”
楊布衣連續(xù)喊了四五聲,始終無人應。
暗室里有盞明珠做光源的銅燈,銅燈就放在暗室入口處。也因此,楊布衣覺得姚夫子很富貴,根本不像表面那樣寒酸。
里面很干凈,上下四周皆有加工平整的青石鋪嵌。
里面陳設很簡單,除銅盞外,有三臺丈高書架,書架上是各類古籍善本,三臺書架合圍的中央有只灰色蒲團。
“竹蜻蜓……”
蒲團上有只竹蜻蜓,一只用黃竹編就的竹蜻蜓,在微光照射下,小小竹蜻蜓顯得分外可愛和美麗。就像那個纖弱俏麗的黃衣少女一般。
楊布衣拿起竹蜻蜓端詳須臾,將其揣入懷后閃身退出了暗室。
他關好暗室入口,里面可都是姚夫子的心愛書籍,可千萬不能被燒了。
原本,楊布衣想著劉氏或許跟機靈的蘇妮妮在一起,興許就躲過一劫了。
或許…………或許只是一廂情愿的幻想罷了。
…………………………………………………
十二個孩子已被接出。
他們看著那曾經生活的家園,那無數(shù)親人朋友生息的地方,忽然變成如今的殘垣斷壁和火焰沖天……
他們先是驚呆了,然后都哭了。一些哭得死去活來,一些哽咽著不斷抹眼淚,眼睛都紅紅的。
在少林眾僧幫助下,能搬動的尸體都搬了出來,都集中放在了落霞工坊前荒地上。
全村共五百二十八口,幸存十三口,找到尸體四百四十四具,還有七十一具尸體沒找到,十有八九已被火海埋葬,其中便有楊布衣的娘親劉氏,發(fā)小蘇妮妮。
和尚們面色晦暗,不斷輕誦經文。
楊布衣一屁股坐在地上,背靠一棵歪脖子樹,仰頭看著天,眼淚再次從眼角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