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新崇禎紀(jì)實

37朕即國家,國家即朕

新崇禎紀(jì)實 一臉邋遢 2574 2019-09-18 00:03:00

  見朱由檢不答,徐光啟也不再問,在心里想著心事。

  朱由檢冷不丁又轉(zhuǎn)移了話題:“朕翻閱奏疏,嘗見先生巡查薊鎮(zhèn)、昌鎮(zhèn)后曰‘故據(jù)臣所見七千五百人中,略能荷戈者,不過二千,并入可充廝養(yǎng)者,不過四千。求其真堪教練成為精銳者,不過一二百人而巳?!?p>  先生覺得如何做才能根除此痼疾?”

  定額一萬,徐光啟只見到七千五,其中精銳只有一二百,勉強可以當(dāng)兵用的有兩千,還有不足四千可以做輜重伙夫,其余的就是廢物了。

  徐光啟沉思片刻:“臣以為陛下當(dāng)任用賢明清點各軍,選拔廉潔之武將帶兵,久之自然可除弊端?!?p>  “還有呢?”敷衍之意很明顯,這顯然不能令人滿意。

  “臣以為當(dāng)效法西人,鑄造紅夷大炮請葡萄牙人訓(xùn)練軍隊,孫元化久在關(guān)外效力,可當(dāng)此重任?!?p>  朱由檢嘆氣,又推銷你那個不成器的學(xué)生!

  算了,當(dāng)我沒問:“王之心,你派人陪著先生去上林苑擇地,看中那塊需要增建多少房舍由先生決定,你回頭報與朕即可?!?p>  “不需查看,順義縣西北良牧署就不錯,養(yǎng)過牲口的地方土地肥沃?!?p>  徐光啟也有些失望,兩次推薦沒一點效果,也不知道孫元化哪里得罪了皇帝。

  “沒問題?!敝煊蓹z一口答應(yīng):“先生要多大地方?”

  “陛下想要農(nóng)學(xué)院育多少苗?”

  又有些傻眼,我怎么知道需要多少?

  “一畝地能有多少樹苗?

  果樹、柞樹一畝地能種多少棵?

  種玉米一畝能收多少,又需要多少種子?”

  “這要看陛下怎么打算了。

  如果生根就移走,種六七千顆也未嘗不可。

  如果一年后移走,至多兩三千棵。

  樹木不同一畝地種多少棵也有區(qū)別,大體在四五十顆。

  每畝玉米種子大約五升以上,至多不會超過一斗。

  畝產(chǎn)要看品種,一石還是有的?!?p>  朱由檢點頭:“王之心,知道順義良牧署有多少地嗎?”

  “小的不知,不過一兩千頃總是有的?!?p>  “朕給農(nóng)學(xué)院一頃地做校園,應(yīng)該足夠了,有重要的作物您也可以種在里面。

  玉米地,第一批也不會種太多,朕給三十頃,明年選出良種后如果不夠朕再給。

  番薯地,開始一頃足夠了。

  樹苗地,二十頃夠不夠?

  總共五十二頃,給六十頃夠不夠?”

  徐光啟依舊笑瞇瞇的:“足夠了,臣估計您第一年也找不到多少愿意種樹的人,這些樹苗說不得還得再種一年。

  還有,陛下的林衡署里面果木就不錯,過些時日臣需要去剪些枝條,還需要陛下允許?!?p>  “您盡管去,朕會讓王之心去知會他們?!?p>  “就此說定,臣今日就先回去尋找傳教士,若是沒有變故,明日就帶人來覲見陛下。”起身行禮后道:“臣告退?!?p>  ———

  徐光啟動作很快,次日即帶了個洋人前來。

  “陛下,這位就是天主會會長龍華民,您有什么要求給他講就可以?!?p>  “不知皇帝陛下有什么吩咐。”這位洋人隨徐光啟一起恭恭敬敬的行叩見禮后,站起來躬身說道。

  “坐下說話。”

  朱由檢斜靠在御椅上,饒有興趣的看著這個老外。

  穿著一身教士袍,雪白的大胡子直垂到胸前,額頭上布滿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頭上戴了一頂氈帽。

  雖然他沒有判斷歐洲人年齡的經(jīng)驗,也知道這人至少六七十歲了。

  沒聽說過他的名字,其實除了湯若望、南懷仁等寥寥無幾的幾個傳教士,他不記得任何傳教士的名字。

  “陛下,這幾件是徐先生帶來的禮物?!?p>  王之心進(jìn)來后,指揮幾個小太監(jiān)將幾件物品放于桌上。

  幾幅教會油畫、一本經(jīng)書、一個鑲嵌著寶石的十字架、兩塊鏡子,隨手拿起來看了看,朱由檢對此沒什么興趣。

  一座臺鐘,這個東西誤差太大,也不是很感興趣。

  懷表也是,這時代的懷表有雞蛋大,一天的誤差能達(dá)到幾小時,比看天色也強不到哪去。

  沙漏一個,還不錯。

  大小不同樣式不一的玻璃瓶七八只。

  還有個地球儀,與后世地球儀有傾斜角不同,這個地球儀是豎直的,上面同樣標(biāo)注除了經(jīng)度、維度,而且居然是漢字標(biāo)注。

  隨手撥弄一下,六大洲雖然位置有些變形卻都畫了出來。

  這就令他驚詫了,這時候就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了嗎。

  這是個好東西,可惜對他來說并不是太重要,何況宮里已經(jīng)有一架天啟二年制造的地球儀了。

  單筒望遠(yuǎn)鏡是好東西,這個東西給戰(zhàn)艦、炮兵、戰(zhàn)場指揮官、斥候配上后,效果不必多說,

  都差點忘了,可惜只有一架。

  也不要緊,想必傳教士們是會制造的。

  雖然他也知道原理,可從頭研究制造就不如借助現(xiàn)成的資源了。

  最后還有個像是炮規(guī)一樣的東西,拿過來琢磨半天才明白,這是四分儀。

  前世沒見過實物,圖片卻看過不少。

  有了望遠(yuǎn)鏡又有四分儀,如果不試一試六分儀就說不過去了,雖然他只是知道一點原理,不過相信以教會的人力資源,搞出來并不是難事。

  也不怕教會不認(rèn)賬封鎖技術(shù),除非教會做好放棄在大明傳教的打算。

  朱由檢精神一振,有望遠(yuǎn)鏡和四分儀就已經(jīng)超出他的預(yù)期了。

  很不錯!

  至于玻璃與鏡子,歐洲對這技術(shù)保密的很,估計問了也是白問。

  拿起望遠(yuǎn)鏡拉開套筒,湊到眼前向乾清宮外看去,院子內(nèi)匆匆行走的雜役太監(jiān)面目清晰可見,估計有三十倍的樣子。

  “龍先生,朕希望你能幫助制造這個望遠(yuǎn)鏡?!?p>  龍華民雖然也學(xué)著徐光啟作出一副目不斜視的樣子,實際上一直在用眼角的余光仔細(xì)的觀察著皇帝的舉動。

  來到明國這么多年,傳教大業(yè)一直局限于少數(shù)幾個城市,教徒數(shù)量也并不令人滿意,這讓他一直有種沮喪的感覺。

  久居明國,他自然知道作為外國人想見到皇帝是有多么的艱難,這個機會他必須把握住,使盡渾身解數(shù)來爭取皇帝的支持。

  聽到皇帝的要求他不假思索的道:“教會很愿意為皇帝陛下效勞,這在技術(shù)上也沒有問題。

  只是教會中懂得制造的湯若望現(xiàn)在遠(yuǎn)在陜西,陛下還需要等待一些時日?!?p>  幾個月時間還等得起,朱由檢又拿起四分儀道:“朕對這儀器有些想法,希望能與教會合作做一些改進(jìn)。”

  龍華民苦笑:“皇帝陛下,這同樣需要湯若望回來再談。”

  朱由檢不滿意了:“那你會什么?

  朕與你又有什么可談的?”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jìn)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