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人是清貴文人,周侯爺是勛貴世家子弟,是武人,二人同朝為官,并未有交際,對彼此的印象都是聽來的各種傳聞,周侯爺不是只有驕奢、跋扈,是個知進退的妙人,張大人也不是清高、頑固之人。大魏朝的聰明人不少,但是能活的明白的真不多,大家都是明白人,產(chǎn)生了惺惺相惜、莫逆之情。
至此,兩家的交流更頻繁了,在沒有請到合適的夫子前,張大人甚至親自下場教導三個孩子。本來周侯爺和陳氏準備廣發(fā)拜帖,辦了一場隆重的拜師宴。張大人透露了一個消息,周侯打消了念頭,最近幾日,周侯爺走路帶風,紅光滿面,一副好事將近的樣子,陳氏問他,也是左顧言它,神神秘秘的樣子,實在問急了,答曰“不可說、不可說”
陳氏氣啊,讓他吃了幾天素,周侯爺也是甘之若飴。威遠侯可是標準的肉食動物,不可一日無肉,不知什么好事讓他這么高興,就是吃糠咽菜也認了。
張周兩家如此緊密的結(jié)交是瞞不住大家的,最近旁敲側(cè)擊打探消息的人多了不少。王氏有點擔心,與張大人說起這事,擔心再發(fā)生“崇侯之亂”這樣的慘事。
張大人讓王氏放心,兩位大舅哥也是知道的,都說周戰(zhàn)可交。周家有周戰(zhàn)主事,不會再發(fā)生“崇侯之亂”這樣的慘事的。
“崇侯之亂”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先帝永興皇帝時期,崇義侯方仁手握北疆三十萬大軍,方家軍多次打退北方蠻族人的入侵,甚至深入草原腹地,斬殺犬戎小王。
崇義侯的女兒做了皇后,幾個兒子也官拜大將軍、大司馬。一時間,方家權傾朝野,無人與其爭鋒,甚至連皇帝也不得不避其鋒芒。永興皇帝寵幸貴妃黃氏,方皇后心生不滿,找理由將黃貴妃責打一頓,永興皇帝也只得先安撫皇后,只字不提處罰問題,兩邊和稀泥。
當時黃妃所在的黃家是士林領袖,黃大人官居大學士,在文官中一呼百應,連太子太傅王守仁大人都得恭敬的稱呼“黃翁老”。處理不好就是大亂,永興皇帝夾在其中,也是左右為難,最終還是黃大人顧全大局,免紛爭,強壓著黃貴妃到坤寧宮向方皇后負荊請罪,全了永興皇帝的面子。黃貴妃因為此事郁郁而終,黃大人心生愧疚,再也無心仕途,堅決辭官而去。
方皇后仗著方家的勢,對各位皇子都是橫看豎看不順眼,尤其是對太子處處刁難。太子殿下聽從太傅王大人的建議,向方家示好,尊方氏的兄弟為舅,恭敬有禮,與方氏的子侄稱兄道弟,和藹可親。方家人都對太子殿下贊不絕口,反規(guī)勸方皇后要善待太子,并讓方家嫡女與太子結(jié)成婚約。
方皇后一直未有子嗣,思量著,皇子中誰坐太子之位都是一樣的,但是其他皇子都與方家和自己交惡,只有太子最有禮,想著,先讓太子占著位置,如果自己有了兒子,立刻廢了太子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如果自己沒有兒子,未來太子妃也是出自方家,下一任帝王未必不會沒有方家的血統(tǒng)。有了方皇后及方家的支持,永嘉皇帝的太子之位穩(wěn)固了很多。
永興皇帝默認了太子的做法,自己也一直對方家禮遇有加,高官厚祿相待。私下里,積極選拔出身平民階層的武將,參與滲透北疆大營,同時鼓勵勛貴世家參軍建制,重整祖上榮光,分化方家手上的軍權。
周家等世家得到了皇帝的支持,重建了太祖時期的“威遠軍”、“明威軍”“鐵甲衛(wèi)”等軍團與北大營方家的“崇義軍”互為犄角之勢,共同抵御來自草原的蠻族。蠻族中犬戎人、柔然人、匈奴人人數(shù)最為眾多,各族各不相讓,互有爭斗,最終結(jié)成聯(lián)盟,三族小王輪流執(zhí)政,承擔蠻王之責,指揮南侵。
威遠侯與崇義侯都是大魏分封開國功臣的一等爵位。方家一直枝繁葉茂,到永興皇帝時期權利達到了頂峰。周家一直一脈單傳,人丁凋零,周老侯爺好不容易打破了單傳的魔咒,養(yǎng)育了三個兒子??上觳粡娜嗽?,周老侯爺與其長子、次子均隕在和蠻族的對抗戰(zhàn)中,獨留下第三子周戰(zhàn)執(zhí)掌“威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