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言情

郢王

楔子

郢王 禾木以北 1128 2019-08-10 22:00:00

  洪武三十一年(1398),傳奇皇帝朱元璋的一生落下了帷幕,同年其皇長孫遵其遺詔繼承大統(tǒng),開始了這位短命皇帝短短四年的帝王之業(yè)。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不久,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建文帝生性純良,又飽讀儒學經(jīng)典,這便造就了他儒雅,仁愛,但卻少了果斷,堅強,決絕的帝王風度,也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后來的痛失江山,一敗涂地。

  畢竟是皇帝,建文初年,允炆為加強皇權(quán),堅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開始對分封的王侯進行削藩,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幾位老者的輔助下,順利的對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進行削藩。這樣的大舉動給本就覬覦皇位的燕王朱棣敲了警鐘,安分守己也要被欺負,與其被動挨打不如奮起反抗。

  要造反就要抱著背水一戰(zhàn),只許成功的決心,就這樣打著“清君側(cè)”的旗幟,朱棣發(fā)動了為時四年的“靖難之役”。若要造反成功,少不了里應(yīng)外合,除了朝中大臣,就數(shù)兄弟了,這些兄弟中只有郢王朱棟尚在京都且將成年,更是看重他人品端莊有“雅王”之稱,固在京中朋友遍布,且輕視權(quán)貴,因此皇帝也從未將他視為對手,如此一來行事方便且不易察覺,這算盤朱棣可真是打的精明。其實選中郢王還有一層原因,郢王生母劉惠妃起初膝下無子,便將朱棣養(yǎng)在身邊,直到成年去往封地,養(yǎng)育之恩大過天,所以他才將朱棟作為最合適人選。

  與朱棟聯(lián)絡(luò)必得有人前去,派誰呢?這時謀士姚廣孝自動請纓,他真是再合適不過。

  “郢王師承方孝孺,最是重道義,主上若想將他拉攏并非易事,道衍不才,但愿為主上走這一遭。”眼前這位剃頭的僧人,眉宇間盡顯籌謀,已是古稀之年,但仍然伏櫪,眼神炯炯,對此次游說信心滿滿。此時朱棣內(nèi)心暗喜,卻又故作神態(tài):“如今建文帝大力改革,新政深入人心,百姓擁護朝廷,我等起兵,人心不向,怎么辦”?本是吃齋修佛之人,遠離塵世才是佛道,但這老僧卻踏足凡塵,沾染世俗的污穢,道衍已然決定,道:“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堅決的表態(tài)也讓朱棣為之一震,此時就需要這樣的人,婦人之見又怎成大事。

  此時朱棣有些恍惚,似是看到了自己登上皇帝寶座,振臂一呼,滿朝文武無一不俯首聽命高呼萬歲。

  “此時已是要緊關(guān)頭,我們攻入應(yīng)天指日可待,臣此次定會幫助主上說服郢王,但需要時間,所以希望主上派人先送去暫時停戰(zhàn)和談議書于朝廷,以拖延時日,且我軍連日奔波,晝夜作戰(zhàn)的確需要修整,如此勝算更大。主上意下如何?”運籌帷幄可比張良,心思細膩堪似諸葛,有此人天下早晚易主。

  “道衍之策甚合我心,本王有你便可高枕無憂了,哈哈哈?!毙β暲@梁,似要將煙云籠罩的蒼穹劈開一道縫,讓曙光透過縫隙照進來,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翌日,燕王便派遣指揮武勝先廣孝一步出發(fā),帶著藏有陰謀的和談去往應(yīng)天。一切安排妥當后,所有的計劃盡在掌握之中,姚廣孝也拜別朱棣,踏上了去往京都的聯(lián)盟之路。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shè)置
設(shè)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