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找人幫我看了看書,于是有人與我探討起了蔡文姬,我覺得有幾個地方很有意思。
第一,關于蔡文姬字的問題。
這一點原本其實沒有什么可爭議,大量的資料都記載了蔡琰字昭姬,后避諱司馬昭名諱改字文姬。
但我個人的觀點,蔡文姬改字應非司馬昭之故。
為什么要避諱司馬昭的名諱,是因為司馬昭掌管了大權。
然而蔡文姬比司馬昭的父親也就是司馬懿還要年長幾歲,而司馬昭掌權是在父親司馬懿過世,兄長司馬師掌權兩年之后才總攬大權。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活了73歲,等到司馬昭掌權的時候,蔡文姬若還在世,已經(jīng)年近八十,可能性并不大。
于是關于蔡文姬改字便有兩個結論:
1.蔡文姬一生都叫蔡昭姬,文姬這個字是后人改的。
2.文姬這個字是自己改的,并不是為了避諱司馬昭。
但我個人更加傾向第二點。
晉朝輝煌時期只有短短幾十年,緊接著便是八王之亂外加五胡亂華,這一時間段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幾乎一切文學及史書記載都處于空檔期,都說晉朝無史,所以晉朝人為蔡文姬立書可能性很小。
我們現(xiàn)在所能看到的關于蔡文姬的記載大部分出自《后漢書》,后漢書的作者是南朝宋人范曄,與晉朝已經(jīng)沒有什么瓜葛,不會再去避諱司馬昭名諱,所以說后人為避諱司馬昭名諱將昭姬改文姬一說我覺得成立的可能性很小很小。
如過文姬這個字是本人自己改的,那時間上就完全無法確定。
但可以推斷改字的最晚時間,蔡文姬之所以能名留青史,與其文學成就息息相關,所以在很大的可能性上是在蔡文姬做《悲憤詩》與《胡笳十八拍》之前就已改字文姬,因為在此之后,蔡文姬便消失在了大眾視野,已經(jīng)沒有太多的人關注她,就算改了字也不會流傳如此之廣。
所以蔡文姬在寫詩之前的任何一個時間點都有可能改叫文姬。
ps:根據(jù)以上推斷,所以在本書中蔡文姬出場便稱為文姬,第一無法確定她改字的具體時間,第二,蔡文姬更加貼合大家的熟悉度,不用再做過多解釋,也不會讓人出戲。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第二,蔡文姬年齡問題。
同樣有大量資料將蔡文姬定為公元177年出生,這一推斷出自1962年版《中國文學史》。
但也僅僅是推斷,出現(xiàn)這一推斷的根本原因是蔡邕曾在公元177年上書:“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榮?!钡?,因為古時候上奏,不會把家中女眷算到其中,蔡邕沒有兒子,所以也可以說自己孤身一人,所以這一推斷立論并不充足。
然后根據(jù)蔡文姬生平幾件重要事件推斷,就可以發(fā)現(xiàn)出身177年一說與其生平多有矛盾之處。
蔡文姬是先嫁于衛(wèi)仲道,待其亡故,因為受不了夫家冷嘲熱諷而回了娘家,在興平年間,也就是194年或者195年被胡騎所擄。
首先我們來看看蔡邕,蔡邕是在192年四月至六月這個時間左右被王允所殺,按照古人守孝三年的原則(蔡文姬作為士族才女,這一點肯定會遵從),在195年之前是不可能出嫁的,而蔡文姬出嫁到回娘家時間大約在一年左右。
如果蔡文姬在蔡邕死后才出嫁,195年才能出嫁,回娘家的時間至少要到196年,與興平年間被擄的時間點相悖,故此推斷,蔡文姬當在蔡邕生前出嫁。
如果蔡文姬是公元177年生,也就是說蔡邕死這一年她才15歲,漢朝時期古風仍在,女子15歲才成年,所以在蔡邕被殺之前是不可能出嫁的。(以漢代名聲為仕途前提的作風,平民百姓家的女兒才有可能會在成年之前出嫁,士族子弟是不可能在成年之前婚嫁的,當然劉辯之類的政治聯(lián)姻除外)。
所以,蔡文姬在公元192年之前至少已經(jīng)15歲以上。
再來看看蔡文姬遠嫁河東,衛(wèi)仲道死后受不了夫家冷嘲熱諷賭氣回家,如果蔡邕已死,蔡家已經(jīng)落寞,蔡文姬還能賭氣回家嗎?(蔡邕是背負董卓余黨的罪名被殺的,與反賊差不多)在娘家的境地能比夫家好到哪里去呢,故而蔡文姬回家之時蔡邕應當還在世。
以此推論,蔡文姬出嫁當在190年至191年初成婚最為合理,此時她應當在16歲左右。
故而可以推斷,蔡文姬出生年份當在174或175年左右較為合理,約與劉辯(本書主角)年齡相仿。
ps:本書將蔡文姬出嫁設定在190年深秋應與史實較為貼合。(當然一切都是推斷,真相早已淹沒在了時間長河之中。)
ps,ps,ps:小說畢竟是小說,無法做到與歷史貼合是很正常的。(當然作者會盡可能查閱資料與歷史貼合。)
作者第一次寫書,而且還是經(jīng)常被考究的歷史類的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哪怕只有一個人支持,作者也會將本書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