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陳矩吃了一嚇,萬沒想到這方三娘竟會生出這么一個想法來,看她面色不似作偽,連忙瞪起眼睛,你跑了那我豈不是空歡喜一場了,“方將軍,你是我大明的功臣,是我大明立朝以來第一位女將軍,朝廷上下都對你寄予厚望,陛下更是盼著你早日進京。你切不可生出這般糊涂心思”,想來可能自己方才那番提醒嚇著了她,心下不由有些懊悔,“方將軍,此事休要再提,否則將置陛下置朝廷于何地?你可知這西鎮(zhèn)撫司于我大明是何等地重要!”。
西鎮(zhèn)撫司于他陳矩而言自是萬分地緊要,可于大明朝廷而言卻是未必了,當初議定增設(shè)西鎮(zhèn)撫司時,于朝堂諸公那里更多的是無奈之舉是幾方角力的產(chǎn)物,實際上是呂調(diào)陽萬般無奈之下一拍腦袋想出來的主意。不過此一時彼一時,誰也不會想到短短兩個月過去方三娘又立下了這樣的大功,這個時候說出來,陳矩確也有幾分底氣的。
劉顯入川原本是為清剿都蠻之亂,不想那凌遠卻是不費一兵一卒便招安了僰人,其后僰人六千族兵傾巢而出跟隨劉顯平夷大軍出征,聲勢很大,但于朝堂諸公而言不過是走個過場,炫耀一番武力以震懾宵小,都蠻這個西南最大的禍患都被朝廷收服了,誰也沒指望他們還能清剿出什么來??蓨渖疥P(guān)的消息一傳過來,文武百官一個個張著嘴巴震驚的半天說不出話來,深得朝廷信任的播州楊氏竟然反了,‘老子要親手剮了他!’,一向行事穩(wěn)重喜怒不形于色的老臣楊博能摔了杯子咬牙切齒地說出這般話來,可想他心中是何等地震怒。
震怒過后是脊背發(fā)寒的震悸,去年朝廷定議清剿四川都蠻之患,播州當時楊氏的表現(xiàn)堪稱典范,不僅出兵出糧,新任播州宣慰使楊應龍更是主動請纓……,現(xiàn)在想來,只有濕透重衣的冷汗了。
同樣讓他們震撼的還有婁山關(guān)的戰(zhàn)果,六千僰兵只用了短短不到兩個時辰便硬生生地拿下了這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西南雄關(guān),自身傷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僰人首領(lǐng)方三娘更是孤身入關(guān)生擒了賊首楊應龍,抓住楊氏造反核心人物的同時也抓住了解決播州問題的關(guān)鍵,也為西南的改土歸流趟出了一條路來。
震怒、震驚、狂喜、慶幸過后,一個很迫切的問題擺在了他們面前——如何賞賜方三娘。
這原本并不是個問題,如何評功如何行賞朝廷均有一套嚴格完備的定制,依例報功便是了,可現(xiàn)在卻成了一個大問題了。當初賜方三娘一個昭信校尉是為了招攬人心安撫僰人,盡管沒有先例但誰也沒當回事兒??烧l也沒想到她這么能打啊,立下這番大功,不賞是肯定不行的,西南非亂了不可,可如何賞卻是把張居正、呂調(diào)陽和馮保給難住了。武官因功升遷依制是升散階而不是升實職,夜取婁山關(guān)生擒楊應龍,為平定播州楊氏叛亂立下首功,論功連升三級都是少了,方三娘原本是太平長官司正六品長官,接受招安陛下授正六品昭信校尉,如此一來,哪怕只升一級,那也得是從五品的武略將軍,如果真要連升三級那就是要授從四品宣武將軍了??蓡栴}是方三娘是女子啊,冊封女子為將軍,即使只是個武略將軍這樣的散官虛銜,將軍中最低的一等,大明自立朝以來都沒有這個先例。別說大明朝了,自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國歷史上的巾幗英雄數(shù)不勝數(shù),婦好、荀灌、毛皇后、蕭綽、楊妙真……,可朝廷正式冊封的女將軍一個都沒有,包括唐高祖李淵之女平陽昭公主,雖然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由軍隊為她舉殯的女子,但她也沒有被正式冊封為將軍,中國歷史上唯一獲得正式冊封的女將軍,是萬歷的孫子崇禎冊封的鎮(zhèn)東將軍秦良玉,不過還要等到明年她才會出生(1574年―1648年)。
兵部報功的折子遞上去了久久不見回音,卻是等來了楊博、譚綸入閣的消息。兵部那邊群情激憤,兵科右給事中陳吾德(1528-1589,字懋修,歸善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率先發(fā)難,矛頭直指小皇帝朱翊鈞,‘陛下能張榜招賢女教習,為何就容不下一個女將軍?’,有人起了頭,眾言官一擁而上,罵張居正有風險,可罵皇帝卻是天經(jīng)地義越罵越顯骨氣,正好借了這由頭緩和一下與首輔大人的緊張關(guān)系,何樂而不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的劉應節(jié),兵部右侍郎右副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的王崇古緊隨其后,上疏要求立即下旨封賞方三娘,兵部右侍郎、提督兩廣軍務的殷正茂距京城太遠還沒得到消息,否則肯定也要上疏大鬧一番。曾省吾這個新任兵部尚書自然更不能落于人后了,否則他這個兵部尚書也做不長了。
小皇帝這幾日正因了方三娘生擒楊應龍的事高興得手舞足蹈,被這突如其來的一頓亂棍打得蒙了,賞!一定要賞!朕沒說不賞???
于是兵部報功的折子便推到了小皇帝那里,小皇帝提著筆左看看右瞧瞧,張先生背著手仰頭看天,呂大人低著頭看著腳尖,馮大伴臊眉耷眼的不說話,楊大人譚大人半閉著眼睛直打哈欠。那就是沒意見啊,于是大筆一揮——準!
可接下來發(fā)生的事,差點把這孩子當場給氣哭了。
錦衣衛(wèi)左都督朱希孝身體不好,抖著手指氣得說不出話來,方三娘是我錦衣衛(wèi)的人,與你兵部何干?簡直厚顏無恥!
曾省吾那里比他還要莫名其妙,方三娘是我主持定計接受的招安,這平夷軍前軍統(tǒng)兵官也是我親手點的將親手擬的軍令,她怎么就成了你錦衣衛(wèi)的人了?無恥之尤!
小皇帝那里更是委屈得不行,當初朕擬旨時你們沒有一個說話,現(xiàn)在卻要來和朕搶,不要臉!
吵了一天也沒個結(jié)果,第二天一大早,小皇帝紅著眼睛去給陳太后請安時,可把孝安太后給心疼壞了,兩位太后一商議,這事兒還得找張大人啊,可張居正一句‘避嫌’就閉上嘴巴再不說話了,方三娘未婚夫凌遠是他的弟子,他確實有避嫌的理由和必要。
呂調(diào)陽嗯嗯啊啊顧左右而言他,譚綸這個內(nèi)閣新人沒有說話的份兒,最后還是楊大人看不下去了,一咬牙——廷議!
廷議即廷臣會議,是明朝朝廷開啟的議事制度。明朝廷議之事均為‘事關(guān)大利害’的政事,主要是涉及位號、祭祀、官制、人事、財政、軍事等重大事件,或某些突發(fā)事件內(nèi)閣無法決斷時,皇帝須下廷臣集議。參與廷議之人員主要是六部尚書、都御史、六科給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參加廷議的人數(shù)因所議內(nèi)容而異,少則三十余人多則百余人,這是就一般情形而言,實則參與廷議之人員是要以所議事項的性質(zhì)內(nèi)容而定。明制,廷議的結(jié)果須上奏皇帝,廷議意見不一致時,應摘要奏聞皇帝作裁決或者遵從多數(shù)人的意見。不過這一制度早已廢馳形同虛設(shè),明初時廷議概由皇帝親自主持,英宗正統(tǒng)以后,皇帝深居簡出鮮與群臣相接,從此朝議遂廢,廷議舉行皆由有關(guān)廷議事項之各部尚書主持。
之所以提議舉行廷議,且由小皇帝親自主持,張居正、呂調(diào)陽、楊博、譚綸這四位內(nèi)閣大臣可不是要放權(quán)講什么民*主,而是方三娘與僰人一族何去何從實在干系重大,不得不謹慎。別人只知道她拿下了婁山關(guān)生擒了楊應龍,可他們卻是推測出了她的下一步計劃,若是當真能迫得安氏獻出貴州,這樣一個文武雙全的軍事天才和數(shù)千悍卒若是被收入了錦衣親軍,可惜不可惜的且不說,馮保內(nèi)官一系就此坐大脫出掌控也不可能,只是問題是此例一開,后面就不好收場了,難道播州六姓、貴州安氏也要依此例處置?那可不是區(qū)區(qū)六千人,那是幾十萬土兵啊。雖然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并不大,可誰也不敢賭那個萬一,穩(wěn)定西南是當前最大的政治正確,別說萬分之一,哪怕百萬分之一的可能也決不能讓它發(fā)生,是以內(nèi)閣不可能同意,兵部更不可能同意,文武百官也不會答應,便是馮保也沒那個膽子接啊,那不是找死么。
為了西南的穩(wěn)定,必須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哪怕逼陛下失言。
當然,這些都是明面上的理由,非常地政治正確,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在張居正這里。李滌、祝旦大鬧兩京為他擺平了關(guān)閉社學引發(fā)的彈劾風波,但真正讓那些人閉嘴的,還是婁山關(guān)的這張捷報,真是太及時了,化解了這場政治風波的同時也避免了首輔張居正與言官一系的直接對立。待到楊博和譚綸不約而同地作出了方三娘欲取貴州那番推斷,便是久經(jīng)風浪泰山崩于前也面不改色的張居正也被嚇著了,自己做夢都不敢想不敢做的事,竟然被一個不到二十的少女想到了,不僅想到了而且已經(jīng)在做了,不管成與不成,這樣的人才無論如何也不能被別人搶去的,哪怕是陛下也不行。
而重開廷議就是沖著主持人小皇帝去的,事情的發(fā)展也一如張居正所想的那樣正一步一步逼過去。一百多年了,文武百官朌星星朌月亮地終于朌來了廷議的正牌主持人,莫不興奮莫名,大殿里群情洶涌口水四濺,歸結(jié)起來就一句話:為了穩(wěn)定西南,方三娘決不能入錦衣衛(wèi)。至于太后的懿旨、陛下的密旨自是有千百個理由頂回去,‘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個道理難道陛下您不懂?
正當彷徨無助的小皇帝委屈的紅著眼睛就要答應下來時,一個聲音忽然從角落里冒了出來,“張大人,下官只問一句,陛下可是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