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生活散記·再逛萬載古城
易中生
萬載與上高相鄰,有這么一個段子。說很早以前,萬載與上高是一個縣,叫上蔡縣,后來要分而治之,怎么劃分縣界呢,于是想出一個辦法,由兩個人(或者公務(wù)員,或者百姓)約定時間從各自治所出發(fā),在哪里相遇,縣界就劃到哪里。結(jié)果在說好的這一天,上高的這一位清早就走到了萬載城,而萬載這一位還沒有起床,按原來說的,這萬載城都要由上高管轄了,只好商議,上高的這一位后退三十里,以這里為分界,于是現(xiàn)在上高就管到斗門止,約90里,萬載到斗門邊止,約30里。只能說這是一個段子,沒有看到文字記載,我這是親耳聽到的。而實際上,萬載現(xiàn)在有1700多平方公里,60多萬人口,而上高1300多萬平方公里,30多萬人口。
說實在的,上高和萬載在認同感上與其他縣市相比應(yīng)該是最高的,不說別的,就是這方言口音,兩縣人完全用地方話通話幾乎沒有障礙,我現(xiàn)在在宜春過日子,只要我說地方話,總有人會問是上高人還是萬載人。
盡管地處相鄰,口語接近,但這幾十年我很少到過萬載停留,每次只是乘車路過。昨天是第二次在萬載停留,再去逛萬載古城。
說是去逛,主要是陪伴,并沒有多大興趣,因為這景點式的古城并不大,主要由祠堂和商業(yè)街兩部分組成,昨天我們看到,商業(yè)街還比較熱鬧,主要是在賣小吃的門店前,再就是稱作藝術(shù)品的玩具攤前。而祠堂幾乎都沒有開門,只有一家開茶飲的開門生意還不錯。早前這些祠堂內(nèi)面大多進去過,還在里面吃過飯。只是有點不解,早前在大門的門楣上都有某某祠堂字樣,這次看到只有一兩家還保留,其他的要不覆蓋了,要不另有名稱。至于這些祠堂大門不是同一方向,總有點像我出生的老家,幾乎所有大屋的后棟都對著同一個地方,是不是有防御的作用,不得而知。更有多姓祠堂做在一起,就更不好理解了。是自發(fā)還是官府出面協(xié)調(diào)也沒有看到這樣的告示。
昨天我們上下班車要經(jīng)過一老街和有一古塔的所在,經(jīng)打聽,說這里就是萬載的商業(yè)中心,但我很難相信,一是這里也是夠凌亂的了,幾棟現(xiàn)代建筑幾乎有被老舊街面蒙塵的感覺。再這個地方東南面就是說的萬載古城,實際上很難說是現(xiàn)代城市的一部分,起碼我感覺在地理位置上它不處在城中心。我去打聽,這萬載新城區(qū)在哪里,被問的兩位年紀與我相仿的支吾片刻說,沒有成片的新城區(qū)。我還是不相信,又換一個地方問一位,他指著古城旁邊的一帶建筑說,這就是新城區(qū),我說這還只是開始建筑吧,這升降機還處在工作狀態(tài)。他說這一片會成為新城區(qū)。
不管怎樣說,就我們視力所見,萬載縣城的建設(shè)規(guī)劃不怎么樣,衛(wèi)生不怎么樣,與一個馬上要成為YC市的區(qū)還有些差距。
城市建設(shè),規(guī)劃先行,市容市貌不能放松,還有很多方面要大力提升。
202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