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堡位于山東濟南府長清縣,南邊緊鄰著泰山,進山只需要不到一個時辰。
從泰山里流出的長清河順著堡子西邊一直朝北匯入大清河。趙國立國后,劉家族人被遷移至此,繁衍至今,已有160多年,族人從100多人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172戶,800多人,是方圓十里最大的村落。
100年前,時任族長劉倉率領堡民開渠引水,從長清河引水繞劉家堡一周,并建立堡墻,使劉家堡這一百年長治久安。
劉啟今年剛滿17歲,因為夢里的信息多且繁雜,劉啟顯得比同齡人成熟很多,并且因為長年累月的鍛煉身體加農活,身體也很健壯,身高算是堡里最高的,有五尺六。
吃完一碗大麥飯,感覺肚子里就墊了底,看了看鍋里空空如也,劉啟沒有多話,起身來到院里,繼續(xù)研究快做完的弩弓。
因為私藏弩弓犯法,所以劉啟從一開始就做的是組合弩弓,分開基本看不出來是把弩,組合起來卻可以發(fā)射無羽弩箭,不過因為夢里的信息不連續(xù),劉啟一直做的不如意,30步外弩箭就不知道飛哪去了。
剛坐下沒一刻鐘,父親劉慶就出來,叫了一聲:“信啟,跟我去祠堂,族長召集說事,估計是交夏糧的事,你也成年了,該知道些事了?!?p> 一百年前,劉家先祖劉倉帶領族人建堡立墻,并規(guī)定從他兒子往下,族人進族譜,族名中間字依照“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排序,到父親這輩是第四輩,族名劉智慶,劉啟族名劉信啟。
“好”
應聲后,劉啟起身跟在父親后面,前往位于劉家堡中心曬場北側的劉家祠堂。
劉家堡東西一百丈,南北一百丈,堡墻內圈了130畝地大小,劉啟家位于堡南邊,走到祠堂花了不到半刻鐘。
到達祠堂后,族里的人大部分已經到了,172戶基本每家都來了一個頂梁的,也有帶著半大孩子的,近200人吵吵鬧鬧如菜市場一樣。
過了一會,祠堂里面出來3個人,帶頭的60多歲,劉啟認識,這是族長劉禮槐,后面兩個也是老人,屬于禮字輩的長輩。
“靜一靜!靜一靜!”族長用手中的拐杖在青磚地面上杵了杵,發(fā)出清脆的響聲。老邁的聲音喊了幾聲,祠堂逐漸安靜了下來。
“此次召集大家來,是為了交夏糧,這夏糧比往年的多一些,因為北邊跟女真人又打起來了,上面交代,一畝多交5斤糧,是為韃餉,今年夏收平均畝產200斤左右,加上其他稅負和抵勞役,族里算下來,一畝共計上交90斤。今天準備一下,明天每家出兩個人,去縣里交糧?!?p> 嗡的一下,下面炸開了鍋。
“怎么這么多,這要是交了,剩下的怎么可能撐到明年。”
“比去年多了好多,去年才70斤?!?p> ……
“靜一靜!靜一靜!讓族長再給大家說說……”族長右邊的劉禮高大聲吆喝。
等祠堂里再次安靜下來,族長劉禮槐開口:“我知道大家疑惑,為什么今年多這么多,北邊在打仗,縣里勞役征的緊,我這也是豁出去老臉,找了縣衙的張典吏,這90斤里有10斤是張典吏上下打點用的,5斤是抵扣今年新增勞役?!?p> “我們劉家堡為什么能一直沒敗落,就是因為我們堅持用錢糧抵扣勞役,才保住族中青壯勞力,今年也是如此?!?p> 劉禮高在旁邊附和:“就是,這么些年,族長什么為人,你們還不清楚?誰要是再喊了緊,是不是想去服勞役?”
“哪里,哪里”
“我信的過族長?!?p> “可是交這么多,這后面吃啥?”
“后面自有辦法,一百多年了,族里沒餓死過人,在我這,也不會,在這里我向大家保證。明天先交了夏糧再說?!眲⒍Y槐最后說完,轉身進了祠堂后面,其他人也逐漸散去。
回去的路上,劉父對劉啟交代:“明天你跟我一起去,記住了,少說話,有事族老會有決議,你少摻和?!?p> “知道了,每次去縣里都這么說,我,你還不放心?”劉啟回道。
到家后,各自準備。
第二天,劉父早早起床,叫醒了劉啟,兩人從后院推出來兩輛獨輪車,這不是劉啟的“發(fā)明”,獨輪車在一千年前的漢朝就已經發(fā)明出來了,現(xiàn)在在北方很普遍,比較適合泰山附近的山脈丘陵地區(qū)活動。一輛車可以裝多達500斤的東西,不過裝多了操控難度也大,力氣小的人用不了。
劉啟家有上地(水澆)4畝,旱地10畝,昨天族長說的一畝90斤,是水澆上地,按照往年的傳統(tǒng),2畝旱地折水澆地一畝,也就是說劉啟家需要交夏糧810斤,劉父裝了400斤,劉啟搶著裝了420斤,留了些余量。再往糧袋下塞了兩桿木桿長槍,裝了些大餅,水袋,趕著太陽初升出了門,前往曬場集合。
辰時過半,族長點齊人數(shù)后,算30名民兵,近380人整隊出發(fā),劉啟看見族長往前面安排了5人探路,后面安排5人殿后。
近些年連續(xù)戰(zhàn)亂,泰山附近地勢復雜,西邊150里又有梁山水泊,附近的賊匪、亂兵越來越多,每年兩次交糧都是大事,基本能出動的壯勞力都會隨行,且從去年開始,都會攜帶長槍、大刀等兵器。
劉家堡距離長清縣路途80里,一天肯定趕不到,中途會在陸家莊休息一晚,順利的話明天會在中午前到達長清縣,下午交完糧后,稍作采購,輕裝返回,晚上再在陸家莊休息一晚,第三天到家。
可能是因為劉家堡人多勢眾,也可能是因為交夏糧前,縣里對附近賊匪做了清剿,一路上還算順利,無驚無險。
陸家莊與劉家堡是世交,兩個村莊男女互相嫁娶很多,兩個村莊的人七扭八拐的總能連著點親戚關系,晚上到達陸家莊,族長被邀請去劉家莊村長家住,但是族長沒答應,和大家一起露宿在陸家莊曬場,大夏天的,除了蚊子多了些,倒也涼快。
第二天又起了個大早,收拾好東西,檢查車糧后,再次出發(fā)。
趕在中午巳時(11點)剛過,進了長清縣城,來到收糧處,劉家堡的車子聚在一塊,族長去找張典吏交涉,大家拿出干糧和水袋充饑。
半個時辰后,族長和張典吏一起過來,與現(xiàn)場收糧的頭頭交涉了一會,領頭的直接帶人過來點數(shù),算上稱重,1個時辰收完糧。中間沒有起波折,這么多年都是這么過來的,劉家堡是大堡子,整個縣出了名的人多又團結,也是全縣唯一一個沒有被士紳占田地的村子。
交完糧后,族長把大家聚起來說:
“不打算買啥的留下來看著車子和剩余的糧食(因為大家都多帶有一些余糧,怕這邊稱重差兩),其他人可以去買東西,現(xiàn)在是未時,距離太陽落山還有兩個時辰多一些,你們快去快回,在城墻遮住太陽的時候回來這里集合,我們出城,趕在天色黑實前,回到陸家莊?!?p> “不要惹事、不要與人起爭執(zhí),能買的就買,不能買的就走人,別與縣城的本地人鬧事,一定要按時回到這里,別讓大家等你。”劉禮高在旁邊補充了一句。
“好了,都散了,快去快回?!笨磥碜彘L估計沒打算買啥,找了個獨輪車,躺下休息。
劉父把車子交給三爺劉禮升照看,帶著劉啟去買布、小米和油、槍頭、鋤頭、箭頭等。
來到布莊,劉父和伙計交涉,劉啟閑著四處亂瞅。
布莊里人不多,算上劉家父子,也就3對客人,其中一家看起來也是來交糧,順便買東西的農民。另一家好些,穿戴不新但很干凈,身上也沒有補丁,應該是個老爺或者大戶管家,帶了個小廝。與其交涉的應該是布莊掌柜,劉啟從小就耳聰目明,站的不遠,隱約能聽見他們的談話內容。
“北邊這次聽說敗的很厲害,兵荒馬亂的,今年又加了稅,估計后面啥都有的漲…”管家模樣的人說。
“誰說不是呢,我現(xiàn)在去村里收布,一匹布都1100文了?!?p> “你這精皮子,說這些,別想從我這多漲,我家老爺精著呢,我也清楚,你這賣貴了,我可難交代。”
“……”聽談話內容確實是個管家,多嘴了一句,就被掌柜的給逮住話尾了。
又聽了一會砍價,劉父已經買好布,買了1丈,花了115文,看來那掌柜的收布價虛的很,他不可能一匹加價50文賣。
和劉父又去糧店和雜貨店、鐵匠等店鋪,買齊了東西,堪堪趕在太陽被城墻擋住前回到收糧場。
今天估計是吉日,易出行,大家都沒有遇到什么腌臜事,順利聚齊在關城門前出了城。
回程路上,因為車子輕,且歸家心切,大家腳程都比較快,到達陸家莊時,比上午稍快些,申時出發(fā),不到戌時(19點)就到了陸家莊,勞累一天,就水咽了些干糧,早早的打地鋪睡了。
第三天早起趕路,未時(15點)回到劉家堡,和相熟的伙伴告別后,劉啟回到家里,母親陸從雪已經做好湯飯,又饑又渴的父子兩人總算吃了頓安生飯。
PS:
1、文中一尺折合現(xiàn)在的33厘米,也就是一米三尺,十尺一丈,一丈3.3米。一里合兩百丈,等于現(xiàn)在的660米,
2、文中一步合左右腳都進一次,等于現(xiàn)在兩個步幅,1.5米。即邁出一足為跬,邁出兩足才是步。
3、文中世界一擔等于100斤,一斤10兩,與古時一擔120斤,一斤16兩不同,為了便于理解和計算。
4、文中世界,一匹布等于10丈,一般寬3尺,所以說一匹布等于33米*1米,33平方米。
5、這是架空異世歷史文,如有與宋雷同,純屬巧合。
勇起筆
拼音輸入法,就算檢查三四次,由于中文漢字是象形字,表意文字,還是難免會有錯別字,大家可以指出來,我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