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間的羊腸小道邊,藤曼攀爬著高矮不齊的樹枝,若有若無的花苞墜在上面,仿佛綠色池塘上飄著的樹葉。
啾啾的鳥叫聲,清脆嘹亮。
路上一行四人,各自短衣打扮,無暇觀賞眼前的景致,低著頭,默默的趕著路。
上山,轉(zhuǎn)彎,下坡。
然后,看到一條一人寬,旁邊懸崖的澗道。
頭頂?shù)纳绞?,鋪滿了青苔。
澗道并不長,只是要小心打滑。
飛快穿過,又轉(zhuǎn)了一個彎道,走上了兩邊都是竹林的小路。
沒一會兒,就穿出了竹林,遠遠的看見上河村的山坡。
山坡頂上,村里的牛正在安閑的吃著草,不時的發(fā)出咩咩聲,似乎在表達著贊許。
老牛覺得今天的草很嫩吶!
中間,一群孩童正在玩耍。
有的,手里拎著兩個竹枝,相互敲擊著,發(fā)出節(jié)奏,嘴里嘀嘀咕咕的還吆喝著什么;
有的,手里舉著一個帶著樹葉的樹枝,繞著吆喝的人,一陣瞎跑;
還有頑皮的,頭上帶著扎好的花冠,一會右腳跳,一會左腳跳,跟在唱大戲一般。
幾人正往山坡走。
泛著白光的太陽突然鉆進了烏云里,天突然陰了!
緊接著,明亮的陽光給烏云邊緣鑲了一層金光。
玩耍的童子們,同時歡呼起來,嗷嗷嗷的叫喊著,往山坡頂上沖來。似乎覺得站得高點,能看得更加清楚。
林守義腦后的小辮在顛簸中,時上時下,可愛得晃來晃去。他邊跑邊叫著人,“昭叔翁!你們可回來了!”
趕路的人原來是,林昭和那兩個山里的流民,再加上來找范家七郎-范高沁的下河村王村長家大兒子—王永喜。
林節(jié)級在下河村那么一鬧。
富貴的少年郎被他押到了一邊,書童的威脅解釋,他一概不理。就要看四個人的浮客牌,否則就認定是山匪的不松口。
書童給的理由在山上遇險,東西丟了,可以去州府看路條等等。
然并ruan!
少年郎也被氣到了,就讓村民去喊縣尉來。
縣尉這個老油條怎么會參合這種攪不清的事情,就回著說,
自己在忙著李老漢的案件。此事,讓去上河村,找包知縣處理。
少年郎和書童氣得跳腳,卻也沒辦法。
只得讓村里人去上河村找范家的七郎,范高沁。
他為什么能認識范高沁呢?
原來這個少年在家事上并沒有說謊。
他姓宋,單名澤。是剛被貶黜出京的宋庠(xiáng),揚州任知府,的大兒砸!
雖然,宋庠這個人呢,文學(xué)造詣很高,也很得趙禎的器重。
但是他官涯基本就是在被人各種陷害中渡過。
宋庠,本來叫宋郊。
中了進士之后,就得了個翰林學(xué)士。趙禎就很喜歡他的文采,就想著讓他當“同知樞密院事“,雖然后來沒成功。
但是,朝廷上的官員哪個不是人精,大家便知道趙禎將來肯定得給他封個大官撒。
宋庠的同事,李淑,就是那個提出十議的!羨慕嫉妒恨!
抽了個空,就溜達去給趙禎說小話了。
“宋,受命之號也。郊,交也。合姓名言之為不祥?!?p> 意思就是說,宋啊,咱大宋的宋,那可是受天命的一個稱號來著。郊這個字,可不就是交了。(這個交了,意思是轉(zhuǎn)交,轉(zhuǎn)移)這樣的姓和名,合在一起可就不吉利了。
古代這個天意呀,暗喻呀,非常的吃香。
趙禎一聽!
哎喲,偶的神!
這不是說我大宋朝要交給別人了?那怎么行?!
接著,裝著沒事一樣,通知宋郊來喝個茶。
然后,又不經(jīng)意的提了這個名字的說法問題。
宋郊好同志啊。
一聽!
這樣?。?p> 我爹當時沒這么想來著!
怎么說趙禎也是皇帝,大boss來著.
那行吧,我就改個名唄!
一拍大腿,
宋郊就改成了宋庠!
這事沒完多久。
大宋朝的首相呂夷簡老同志又對宋庠不滿了。
我一把年紀當了首席,其他副宰相不敢和我爭論,只有你宋庠老是仗著有文采,和我作對。
可得設(shè)法把你趕出朝廷。
正好呢,范仲淹和西夏李元昊通信的事被人上報上來。
呂夷簡就琢磨著,時機正好!給宋庠挖個坑!
于是,在一個很隨和的場合。
老呂就裝模作樣的對宋庠抱怨說:“老范同志作為臣子,怎么可以不經(jīng)過皇帝的準許和外國打交道,他居然夠膽子敢這么做!”
宋庠一琢磨!
以為呂夷簡準備深入追究范仲淹的責(zé)任,馬上上書請求把范仲淹斬咯!
在大宋朝呢,士大夫是木有斬首這個刑罰的。
宋庠本是以退為進的想法,想著可以至少不讓老范搞成流放嶺南!卻沒想過是老呂黑他。
這一報上趙幀,呂夷簡立馬就激動得跳出來,大義凌然的說,老夫支持杜衍同志的建議:范仲淹是個有良心,有道德,有志向的好同志,他跟李元昊通信,是為了招降,并沒有罪過!
簡直嗶了狗咯!
這時,宋庠才明白自己上了老鼻子當了。
可其他人不知道呀!
于是,輿論、公知們都指責(zé)宋庠。
接下來,宋*傻子*癢被指控和其他官員結(jié)成朋黨,和鄭戩一起罷相。
然后,他就給范仲淹寫了封洋洋灑灑的道歉信,來了揚州。
剛到任,便聽說,范仲淹的大兒子跑來自己管轄的天長縣,給范占鈞送奠文。
雖然宋庠剛接手工作,但是不妨礙他派兒子來呀。
于是,就把他那個常年坑爹不解釋的大兒子宋澤給派出來了。
宋澤這個倒霉玩意呢,沒他爹的文采,但是背點的屬性繼承得很完美!
路上由于穿戴華麗,用錢大手大腳,別人忽悠了得賣了豬仔。好在碰見心腸好的流民搭救出來!
好容易忽悠救命恩人送他們下山。結(jié)果剛下山,又被林節(jié)級的綁了!
點背真不能怨社會!
一般家里大人關(guān)系好的,孩子也會在一起玩。
宋庠跟范仲淹算是志同道合D。
歷史上的“三冗三費“就是他親弟弟宋祁提出來的。
宋澤跟范純祐也是年紀相仿,都在一起讀過書。宋澤也認識范高沁,但是沒有跟范純祐這么熟而已。
在天長縣地盤上,上河村或者下河村的人肯定不認識范純祐了,但是范七郎還是知道的。
本來,王村長想得是讓自家大兒子去找范七郎,讓兩個流民趕緊回山里去!
林昭卻覺得,林節(jié)級現(xiàn)在就是在找事,若是那兩人跑了,估計這事就說不清楚了。到時候死要栽贓在宋澤頭上也是麻煩事。
想著,范家那么多聰明人,把兩人帶去范家,讓聰明人去解決唄!
好咯!
聰明人吃你家大米了……
,,???,,
林昭看著林守義的小辮子,伸手拽了拽,笑著問了上河村的情況。
得知包拯派去縣城召喚幫手的人還沒回來。范家的幾個郎君還依舊在宅子里忙著幫忙整理那些文書。
林員外本人沒來,從縣里找的大夫,倒是已經(jīng)到了。
林昭心中不由得冷笑。
真以為自己的土霸王了!
林昭領(lǐng)著另外三人卻沒去范家大門,而且去了偏門。
今天的偏門卻是開的,正中間臺階上坐著黃二娘的相公,吳大富。
吳大富一手拿著柴刀,一手捏著一根竹片,正在仔細的劈著。
對于,林昭帶著下河村的王永喜,和另外兩個流民,吳大富也是莫名。
這是下河村出事了?
待到女使過來領(lǐng)他們進去時,吳大富悄悄的問道,“要通知一聲某老丈么?“
林昭認同的點了點頭!
范老太太在后院的廂房里坐著,喝著茶。
旁邊站著周氏,正在給剛從床上爬起來的范安梳小啾啾。
四人進來,看見這后在家常景象,還有些尷尬。
范老太太沒所謂的揮了揮手,示意不用拘束,她沒那么多禮節(jié)。
于是,林昭先說到下河村的情況,一直到林節(jié)級和林管事被趕下山。
接著,王永喜就說起林節(jié)級到自家的情形。
最后,兩個流民又介紹自己是怎么碰見宋澤和書童兩人怎么被人家賣豬仔,又怎么把他們救下來,帶到下河村。
原來,兩人是前幾年旱災(zāi)的時候,帶著村里人一路逃荒到天長縣地界。又怕被抓去當廂軍,躲進了山里。
等到旱災(zāi)過去,發(fā)現(xiàn)自家村里的那片管事的里正和縣令都找不見了,這就慌了。
沒里正,他們一路逃到天長縣就沒法辦“浮客牌“,就辦法出去找工作。
回老家,縣令換了,說他們要拿回村里那些田地,需要給孝敬錢。
他們這一路逃亡過來,身上哪里還有多余的浮財。
于是,整村的人只能繼續(xù)窩在山里當流民。
哎!
貪官污吏真是那個朝代都不缺!
范老太太暗自嘆氣。
擺明,他們村里的地,已經(jīng)被當?shù)氐拇髴艚o收進自家口袋了,就算他們有足夠買地的錢又如何?
不單說,重新蓋屋,耕種工具,糧種。
碰上這么一個官,到時候的丁稅都交不起。
宋朝的戶籍是很自由。沒有良民和賤民的劃分。
只有,“坊郭戶”與“鄉(xiāng)村戶”,也就是城市戶口和農(nóng)村戶口的劃分,同時又根據(jù)土地占有情況的多少,劃分“主戶”與“客戶”。
而且,承認了流寓他鄉(xiāng)人口身份的合法性,以是否在當?shù)赜胸敭a(chǎn)作為制定戶籍和劃分主戶、客戶的主要依據(jù)。
跟我們現(xiàn)在戶籍改革中,強調(diào)入城農(nóng)民工是否在當?shù)赜蟹€(wěn)定工作或不動產(chǎn)的標準,有異曲同工之處。
外來人口呢,宋時稱“浮客”。
在宋代很多城市,浮客遠高于當?shù)貞艏丝凇?p> “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蓋多于主戶”,說的就是如此。
當然,對于那些生活困難的城市浮民,政府通常會進行勸返,遵從自愿的原則,不僅給予基本的衣食救濟,還減免稅收,發(fā)送生產(chǎn)資料,如耕牛、種子、農(nóng)具等。如本人實在不愿返鄉(xiāng)種地,則就地安置。
這是最高領(lǐng)導(dǎo)的指示,一般到了州府縣衙,操作的優(yōu)良程度取決于管事的阿頭。
所以,東西到底給誰了?
很難說呀!
北宋的田稅規(guī)定,向土地所有者按畝征稅,每年夏秋各征收一次(沿襲唐朝的兩稅法)。
北方各地大致每畝中等土地可收獲一石,須納官稅一斗。江南各地由于產(chǎn)量較高,每畝須納稅三斗。
唐代的兩稅法是按資財多少征稅的,而宋代則是按土地面積定額征稅的。
秋稅,是在秋熟后按畝征收糧食;夏稅,是以收錢為主,或者折納綢、絹、綿、布。
但是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永遠不要忽略官吏們各種鉆漏洞的技巧。
在實際征收時,還有所謂“支移”、“折變”的計算,從而提高了實際征稅的稅額。
“支移”就是在征收秋稅時,要求農(nóng)民運至指定地點交納,如果農(nóng)民不愿隨長途運輸之勞,就要多交一筆“支移”,也就是“腳力錢”。
“折變”就是在征收夏稅時,錢物輾轉(zhuǎn)折變,也提高了實際交稅額。
官田招佃農(nóng)耕種,由政府收取地租,稱為“公田之賦”。但官田本身無人交納秋夏二稅,往往又把二稅加到佃農(nóng)頭上,加重地租數(shù)量,即所謂“重復(fù)取稅”。
就這種,官田的招佃戶,也是很多農(nóng)民擠破頭都想要佃的。
接下去就是另一個稅。
身丁稅。
男子20歲為丁,60歲為老。
凡是20歲至60歲的男丁,都要交納身丁稅,交錢或交絹,與兩稅同時交納。
最后,一個農(nóng)人要交的雜稅,稱之為“雜變”。
名目繁多,如農(nóng)器稅、牛革稅、蠶鹽稅、鞋錢等,即所謂“隨其所出,變而輸之”。也必須隨同兩稅輸?shù)摹?p> 還有一個不是稅!
卻和農(nóng)人有重要關(guān)系的費用。
叫做和糴[hé dí]!
和糴,是官府強制收納民間糧米;和買是官府強制收購民間布抽。
在實行和糴與和買之初,是按土地多少,分別派定強制征購的數(shù)量,并付給一引起價款。
后來,變成了“官不給錢而白取之”。
當然,宋朝最有名的就是商稅,基本和農(nóng)民沒關(guān)系!
北宋在四京(即開封府、河南府、應(yīng)天府、大名府)設(shè)“都商稅院”,在各州、府設(shè)征收商稅及其他稅收的機構(gòu)“都稅務(wù)”,各軍、縣、鎮(zhèn)也相應(yīng)設(shè)置征收稅務(wù)或稅場,負責(zé)征收商稅。
從店鋪到商品,每一個都抽取絲毫稅務(wù)。
不同于明代,宋代官員沒有權(quán)力隨便加其他的苛捐雜稅。所有稅務(wù)一律上繳,句句在冊。
這樣的一個稅收機器,當然效率強大。
說這么多,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在宋朝一定要先混進“士大夫”群體。
苛捐雜稅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