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俸祿包括正俸(錢)、祿粟(米)、職錢、公用錢、職田、茶湯錢、給卷(差旅費)、廚料、薪炭等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名目,大多均以錢支付。還有謙人(仆役)、衣料(官員使喚之仆役,每人每年糧食折錢3000文,綢絹每匹折錢一貫,布每匹350文,綿每兩40文等)等等,不一一列舉。
此外朝廷還時常給予賞賜。
宋初基本沿襲后周之制,采用俸戶制。
太宗初年廢俸戶制,本官月俸給1/3錢,2/3實物。初期俸祿較低,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首次大幅度加薪,仁宗嘉祐年間正式制定“祿令”,如規(guī)定宰相、樞密使月俸料300貫,春、冬衣服各賜綾20匹、絹30匹、冬棉100兩,每月祿粟各100石,謙人衣糧各70人,每月薪(柴草)1200束,每年炭1600秤,鹽7石等。元豐改制,調(diào)整了官階與俸祿,又有增加。南宋初,財政困窘,俸給和米麥均減半支給。宋朝的俸祿制度非常復(fù)雜,如仁宗年間定41等,每等內(nèi)依官職不同又多少有差,詳參見以下的《宋史.職官志》
PS:其實看實物就知道,北宋不缺綾羅絹絲,棉花也開始用了。
-------
關(guān)于白銀銅板的換算
根據(jù)《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
熙、豐,指的是熙寧和元豐,都是宋神宗登基后的年代。這里說“熙、豐以前”應(yīng)該指的是宋仁宗趙禎的年代。
計量單位轉(zhuǎn)換,10升=1斗;10斗=1石
《宋史食貨志》及《續(xù)資治通鑒》均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jīng)濟的發(fā)展,銀價不斷上漲。以前是一貫銅錢等同白銀一兩,就是1000個銅板。真宗開始,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dāng)銀一兩。
宋仁宗年代,米價最高是一石600-700文,官員俸祿去外面賣是1斗是30文,那1石就是300文。里面的差價有可能牽扯到新糧陳糧,也可能牽扯到其他人為的因素。
按照這個算法,1兩白銀=2000文,基本上可以買到3—7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是198-462公斤。差不多,就是一斤最便宜2文,最貴5文。按照現(xiàn)在的糧價,跟RMB一塊差不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