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醉風樓筆記連載

醉風樓筆記(34)—懷念宜都曾經的過早

醉風樓筆記連載 醉風樓主人 1462 2019-10-10 09:12:04

  我現在在紅花上班,每天早上上班時最頭疼的就是過早吃什么,沒有別的原因——我也是個貪吃之人,現在的早點真是讓人慘不忍睹,沒有食欲。

  過早可不能按字面直譯,在湖北方言里是吃早餐的意思,好像整個湖北地區(qū)都是這樣稱呼的,早上熟人碰面一般第一句話就是“過了早沒有?”,然后再寒暄別的話題。

  我生于七十年代中期,經歷過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但由于很早就進了城,加上父親是演員有特殊供應,所以沒有吃過什么苦,打從上小學起,早上父親就給早飯錢和糧票,讓我自己去街上過早。

  八十年代初,剛打破大鍋飯,很多沒有工作的就在門前支個小攤做早點,包子、饅頭、花卷、油條、小面,品種豐富、應有盡有,而且那時的人心也很淳樸,做什么都絕對童叟無欺、貨真價實。

  比如我喜歡吃面條,雪山冷飲的涼面每到春夏就要去吃,吃完喝杯冰水,別提多暢快,但最愛的是城南餐館的面條:用的是大海碗,那面條份量足夠多,也足夠筋道,都是面粉加工廠連夜做好后早上送來,即時用完、絕不過夜。加的高湯可不是像現在用的什么肉骨頭、肉皮煮的,那是用地地道道的土雞加上各種香料熬制而成,到今天還記得那一口大鍋,大火熊熊之下,七八只土雞在湯里翻滾,飄逸著濃烈的香氣,聞一聞就覺得口水都要下來了,早上上學時我可以吃一海碗,滴湯不剩。城南餐館是國營企業(yè),后來隨著改制就關停了,從此再也沒吃過這么好吃的面條。現在的宜都有名的蔡師傅面條,每天去吃的人人山人海,我吃過幾次,感覺雖有其形,但未得其神,只能說還過得去,問題就出在湯料上,現在的高湯都是用的速成湯料,哪有猛火熬制的原汗原味的土雞味道真實?親眼看著土雞在高湯里翻滾,那視覺效果,沒有吃就已經飽了一半啦。除了蔡師傅面條,還有一家老字號—回民面館也還過得去,就是千萬別吃牛肉面,貴還不說,牛肉只有薄薄的幾片,你還沒反應過來,肉沒了,就只剩面了,呵呵。

  想吃包子也有地方,宜都的“十八號”和“季狗子”包子都是赫赫有名的老字號,而且都開了幾家分店。我吃過,不覺得有多么出彩的地方,無非就是味道好點兒,包子也不大,我可以一口一個,跟豬八戒吃人參果似的,還沒品出味兒,就已經下肚了。印象中最好吃的包子又是國營的——廣電局食堂的包子,那包子價格和街上的一樣,但包子大的出奇——有普通包子兩三個大。不像現在有些包子,從這邊咬過去是皮,換個方向從那邊咬過去,居然還是皮,廣電局的包子皮薄肉餡多,上好的精面、精瘦的豬肉做成,仿佛完全不計成本似的,吃一口就能咬到肉,嘴里還冒著油,像我們這樣的小孩吃一個就差不多飽了??上О右獜V電局內部職工憑飯票才能買到,我們都是一個大院的,玩伴兒給幾張票混進去吃,食堂的師傅見了也不好說什么。

  曾經很想吃夾合——一種用糯米做成油炸的大餅,跑了大半個宜都,最后在一個小巷子里,跟人說好話才買到,當時很是感慨——這可是兒時大街小巷都賣的早點啊。

  我能記起的早點就有油炸餃子、油香(里面包著糖)、夾合、金裹條、花卷、發(fā)糕、汽水粑粑、蘿卜餃子、豆?jié){、豆腐腦等等等等,五花八門、豐富多彩。

  現在宜都的早點如何呢?市場經濟下,大多數品種的早點已經銷聲匿跡了,感覺現在是面條一統(tǒng)江湖——襄陽炸醬面、武漢熱干面、重慶燃面、湖南粉絲面、宜都小面等等,花樣繁多,卻沒一樣兒好吃的,為什么?因為面條入門最簡單,任何人學個三五天就可以開早點鋪子,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加上舍不得用料,導致宜都現在很多人寧愿在家自己下面條,也不愿意上街去過早。

  個人以為,早點就是一門手藝,沒有做工匠的心思,隨隨便便的,哪里做得好早點呢?掙錢固然要緊,但是不是能有點初心,像八十年代的人們一樣,我想宜都的早點會做的越來越好。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