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別動我的三國

五一 性本善

別動我的三國 董蒙 2077 2019-11-09 09:00:00

  “跟著我來念…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p>  “對的,這兩句要時常讀著背誦些,莫要忘記,這是什么意思呢,是說的,人一出生的時候,心性都是善良的,來,拿起你們手中的木棍,把地上抹平一些,看我怎么寫,記好了,學習之道,在于勤奮,多讀多寫,才能越來越熟悉?!?p>  董蒙用濕些的麻布,擦掉了字跡,側著身,依著筆畫緩慢的再寫了一遍,同時口中朗聲道:“大凡書寫,分為點橫豎撇捺,比如這個人字,便是由一撇一捺組成,其中的道理暫且記住,以后可細細揣摩?!?p>  身在前方的這些孩子,聽得極為仔細,怕是連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能握住樹枝的,就著地面涂涂抹抹,拿不住樹枝的,便以手指在地上劃著。

  場上近百多人,竟是無一人出些雜亂聲音。

  董蒙講的淺顯,可謂是通俗易懂,教的也是最簡單的東西,不止這些孩子,連著遠一些的村人,也覺得這學問,似乎沒有那么難,聽起來也挺有意思,只是畢竟為人父母,心思各異,終究不能學著孩子那般,趴到地上寫字。

  此番董蒙的首次教學,最直接的結果,就是那些原本對董蒙有些質疑的村人,早已化作恭敬和嘆服,所能想到的,大抵是,果然是城里來的,就是有見識,至于如何個好法,眾人又說不上來。

  所謂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董蒙的這等教書方式,沖擊最大的,當屬于公孫方。

  董蒙所處的時代,盛行的是填鴨式教育,所謂的填鴨式教育,就是將問題和答案,全部告訴你,學生只需要記住,再應用就好了,諸如‘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董蒙說出了它的含義,在場的孩子和村人,也聽的很開心,卻沒有人追問‘人之初’是什么由來?‘性本善’是怎么得到的。

  網絡公開課盛行的時候,董蒙聽過國立大學講師呂世浩講課,曾挑出張良與黃石公之間的對話,做過詳細講解,簡單來說,就是古人傳授學問時,會先讓他做些思考,比如說起‘人之初’,然后會讓學生思考,學生們他們認為‘人之初’是什么樣子,再對應‘性本善’這個結論,與學生所想的進行比照,讓反思為何他們會如此想,圣人又會得到這樣的結論。

  這并非說,填鴨式教育不好,或是古人的教育方式好,而是某一階段,不同的教育方式更適合一些罷了,就算是后世,又會有研究生,博士的進階,針對某一方向進行細微的研究,那個程度,才會到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程度。

  董蒙與公孫方從小受到的教育方式不同,董蒙的思維習慣,自然的以他熟悉的方式進行,如今讓學生依著自己寫的,教的記下來,正是沿襲了董蒙經歷的體系。

  這一上午,董蒙只教了六個字。

  眼見著抬頭看一眼,低頭看一眼,還沒有寫,又重復抬頭低頭的這些孩子,董蒙心中倒是沒有什么著急,畢竟自己當老師是頭一回,成山村的孩子當學生也是頭一回,能把橫豎寫的完整,就已經很不錯了,至于什么歪歪扭扭,某一部分腫大的,已是可算上乘之作。

  唉!

  還是沒有經驗呀,早知道教三個字好了,就這個速度,記下來的那些《三字經》語句,可以用一個月。

  聽得董蒙說今日就教了這些,成山村的村人,多半開始散去。

  太陽升了高些,溫度隨之升高,今日還要曬些海鹽,傍晚換過食鹽,以往連著鹽菜都買不起,好容易得了機會,可要多換些,倘是過了露月,入了秋時,到了冬日,天氣轉寒,怕是這曬海水就不能做的順暢。

  況且董蒙告知他們,若是明日想聽,還能繼續(xù)來聽,多數的村人,對董蒙已經生出了善意,尋思著,如今所能做的,也就是為董蒙多曬些鹽,讓董蒙多得些,也讓自己多得些。

  待到場間只余公孫方一人,董蒙闊步走了近前。

  “公孫兄,以為如何?”

  “這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出自孟公之口,于荀公‘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小董,你覺得如何?”

  公孫方熟讀儒家經義,聽到的,想到的,與村人全然不同,此番詰問倒不是故意為難董蒙,而是與董蒙論道而已,其大抵等于相互討論。

  孟子的人性本善,荀子的人性本惡,在后世幾乎人人都聽說過,千百年來,這么多的歷史大能都沒有得出結論,董蒙除了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其它的是一無所知,哪敢胡亂說些什么。

  不過,董蒙倒是記得,不管是孟子,還是荀子,說這些觀點時,都是提倡了教育,尋思著,我雖然不懂,但是可以編呀…

  揚長避短,態(tài)度稍微謙遜點,偷換個概念,說不得還能刷了一波存在感。

  “我等后輩不知圣人因何而生出言論,自是不能妄加論斷,然則兩位圣人,皆是倡導著教化百姓,使人知禮,不管是天生向善,還是后來經過教誨,指引人生出善的舉動,只要最終做到了善舉,便是道途同歸,我私下覺得,既然是要教化于民,勸導人心向善,從開始便使我等凡夫俗子覺得本性善意,或許會更好些?!?p>  “哦,如此想來,小董你說的極為有理,恩師曾以此問考較我,我想過,若是人性本善,那么,天地間的第一個惡是從何而來,因而更贊同了荀公言論,今日聽小董所言,倒是我拘泥于形式了?!?p>  “公孫兄過譽了,我亦是不能分辨圣人之因,索性取了個巧,只以結果而行,說起來算是偷懶,不如公孫方追根溯源罷了?!?p>  孟子和荀子說的,人性本善,人性本惡,追究起來,形同于先有蛋和先有雞的問題,基本上等于無解,在董蒙看來,這兩位儒家的大佬,看待問題有些片面,從一開始就是進入了誤區(qū),得出來結論自然也有不同,只是董蒙的接受能力比公孫方強了許多,才沒有跑到死胡同,撞得頭破血流也不肯出來。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