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如縣并不大,從城墻長度來看,至少比薊縣小了兩圈,人口可能只有三五萬左右,所以大軍是無法全部進城駐扎的。
除了各家的私兵,以及那些官二代富二代們,漢軍大部隊,都是在距離肥如縣兩三里外的地方搭營駐扎。
至于奔波了二十幾日的劉賢,此刻正在驛傳(驛館)里休息,他有資格住驛傳,還是郭勛特批的,不然還真沒資格住。
驛傳的名字也是有來由的。
用車傳送叫做“傳”,用馬傳送叫做“驛”,徒步傳送叫做“郵”,所以驛傳里面既能存放馬車馬匹,同時也能住人,所以官方驛傳的占地面積還是挺大的。
作為富有經驗的領導,自然不能虧了自己人的福利,所以劉賢以藥品珍貴需要看護為名,仗著郭勛的名聲,以及未來合作伙伴劉衛(wèi)的幫助,讓半數(shù)野戰(zhàn)醫(yī)院的人,可以進駐驛傳,另外半數(shù)則在大營駐守,每兩天換班一次。
不過他這么一做,多少惹得那些有資格入住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們的不滿,因為劉賢多吃多占,導致他們很多人,只能去外面租住,很是不方便。
不過看在美食與醫(yī)療保障的份上,當然主要是郭勛的面子上,他們也只是嘴上說說,并沒有真的來惹麻煩。
他們不來找事,卻不代表這個疙瘩就能劃過去,公關經驗豐富的劉賢,豈能留人口舌?畢竟想要在燕州混好,自然不能將權貴們得罪完。
而且他還想攀攀這些大戶人家的關系呢。
畢竟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劉賢在這里沒有父母,自然只能多結交些朋友了。
再說了,想做大生意沒人脈怎么可能做得起來,劉賢對此中的彎彎繞還是無比清楚的。
于是打著同仁野戰(zhàn)醫(yī)院的旗號,他準備趁著大軍在肥如修養(yǎng)的時間,對此處的高級官員和二代們進行了一次義務體檢。
然而想法是好的,現(xiàn)實卻是殘酷的。
此時的人們,對于醫(yī)療還存在抵觸,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還有著生不入衙門,死不進醫(yī)館的傳統(tǒng),所以初期劉賢的公關計劃落空了。
這也是由于他對此時民生習俗,了解的不夠充分造成的。
雖然說大部分人沒來,可還是有人愿意給他捧場。
一位是目的不純的公孫珣,另一位則是未來伙伴的劉衛(wèi)。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之后,醫(yī)家大佬張神醫(yī),發(fā)現(xiàn)二人健康情況都還可以,只不過有些胃氣不足,所以給他們開了些養(yǎng)胃促進消化的藥,比如山楂,麥冬之類做的藥丸。
但是劉賢和他們詢問病情之后,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這二位算是此時有錢有勢人群的代表,所以他們每日里以食肉為榮,日常飲食中,很少攝入蔬菜等食物。
雖然不至于營養(yǎng)不良缺乏維生素礦物質,但是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那就是胃酸反流。
要知道肉和脂肪這種東西吃多了,人的消化系統(tǒng)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全消化,而為了能夠消化這些肉脂,就需要分泌更多胃酸,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胃酸反流。
也就是他們口中的燒心。
此時劉賢覺得他裝逼的時候到了,張神醫(yī)開的藥方,雖然能夠治本,但是耗時比較長,且屬于調理型治療,最不方便的地方是,需要堅持用藥,堅持長期調理,治療效果才能慢慢體現(xiàn)出來。
可后世早就被此癥困擾良久的劉賢,對此卻有更有效辦法,那就是吃小蘇打片。
手頭沒有小蘇打片不打緊,劉賢可是有著號稱末日必備的70版十萬個為什么。
這本書有多強大呢?這么說吧,如果你帶著這套書,跑到石器時代,那么用不了多久,就能把科技攀到工業(yè)革命時期。
別說小小的小蘇打片的制作方式了,就連劉賢旗下第一賺錢的青霉素,都是從這本書上看來的。
制作小蘇打并不困難。
劉賢采用的是土法制作,他需要先鼓搗出石堿,就是俗稱的堿面,發(fā)饅頭用的那個玩意。
石堿的制作也很簡單,劉賢所在的地方雖然沒啥稻草,但是蒿草和蓼之類的野草多的是。
把這些玩意燒成灰,在把灰多用幾層布包好之后,放在蒸籠里,下邊用干草制作的過濾墊,多墊上幾層,接著把燒好的開水澆再上面,流出來的混懸液就是堿水了。
然后使勁朝這些堿水里吹二氧化碳之后,晾干的固體就是小蘇打。
這玩意劉賢在實驗室里制備了很多,因為要搞化工,經常需要酸、堿這些東西,甚至養(yǎng)殖場那邊都需要,所以劉賢有空的時候就會做一些,沒想到這個手藝在這里也用得上。
用高級將領特供的面粉,混合一定劑量的小蘇打,做成了片狀藥劑之后,劉賢將這些藥送給了公孫瓚和劉衛(wèi),讓他們燒心的時候吃。
還別說,當天他們燒心的癥狀就緩解了,接著就是一傳十十傳百,等到第三天的時候,之前那群不愿意來看病的二代們,都上趕著來買藥了。
為此劉賢也小賺了一筆,價格也沒敢要太高,三十片一貫錢而已,比青霉素便宜多了,至于經常吃小蘇打容易引起痛風?呵呵,等他們先能活到能得痛風的那個歲數(shù)再說吧。
經歷過這個小插曲之后,這些有錢有勢的人們,重新審視起了同仁醫(yī)館,這也在劉賢意料之中,對于有錢人來說,能夠給他們治病續(xù)命,其中的價值比金錢高得多。
當然這里面最激動的,還是要數(shù)張神醫(yī)了,自從順利的研究完天花以后,他和華老爺子一直在攻關磺胺和四環(huán)素的研究。
而劉賢整日里忙東忙西的,一直沒空和他們一起搞研究,害的他倆攻關速度極慢,本來已經有些泄氣的張神醫(yī),聽了劉賢的說明之后,重新燃起了研究之心,并開始對化學領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劉賢也不知道此事是好是壞。
劉賢在這兒用廉價藥物賺富二代們的錢不說,郭勛他們此時則在發(fā)愁打仗的事情。
大軍駐扎的肥如縣,此時已經算是和鮮卑對峙的前線了,畢竟鮮卑探馬的觸手,已經觸及到了這里。
由肥如縣繼續(xù)向東幾十里,就是臨榆縣(后世秦皇島西側),再往前就是臨榆關(山海關),兩軍對峙的前線,正是這個地方。
從肥如急行軍的話,兩日可抵達臨榆關下,然并卵的是,這種做法只適合防守增援,不適合進攻。
此時的臨榆關,還沒有被改造成山海關,只是先秦時期燕國修建的古長城。
這時期的古長城與現(xiàn)代改造過后的長城,可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后世人們旅游所看到的長城,都是磚石結構的,看著就無比結實,而此時的長城,則是土木結構的,防御能力很是有限。
再加上此處本就屬于大漢境內,鮮卑也很少從此處入侵,所以早就年久失修。
而郭勛等人頭疼的問題,倒不是修長城的問題,而是漢軍該如何組織進攻。
其中第一件要解決的事情,就是大營究竟放在什么地方。
臨榆關已經駐扎了右北平郡和遼西郡的兩萬郡兵。
如果把大營設在臨榆縣,人住不下不說,后勤保障也很成問題。
可如果設在肥如縣,那么出兵昌黎的路線,就要延長一百多里。
別小看這一百多里路,在這個時代,兩萬大軍行進一百多里路所需要的給養(yǎng),光糧草就要多出好幾百擔,而這數(shù)噸的輜重,對于現(xiàn)在薄弱的運輸能力來講,可謂影響巨大。
因為這意味著,你的進攻距離和進攻時間被縮短了,整個戰(zhàn)爭的容錯率也成倍的降低,按照此時的話講,就是勝算變低。
因此郭勛召開了高級軍事會議,想讓高層人員們坐在一起想個萬全之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