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訓蒙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边@是古人對于人性的理解,以及怎樣保持人們純凈純善本性的方法地探討。人之本性清凈無染,不著塵垢。一念才動,善惡即隨。此時惟有啟用智慧觀照,才能知善知惡,惟有修習圣道、革除習氣,才能為善去惡。故陽明先生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比欢?,本性元明難敵累世之業(yè)力習氣。能于關(guān)鍵時刻啟用智慧觀照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故,古圣先賢訂倫常,約束人性中的惡習,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以確保其本性不迷。所以人們常說“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孩提時期是涵養(yǎng)人性最關(guān)鍵的節(jié)點,我們的老祖先尤其看重對孩子們的早期教育,所以,關(guān)于“童蒙養(yǎng)正”的經(jīng)典,也應運而生。能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些啟蒙讀物相提并論的莫過于《弟子規(guī)》。
“父母恩德重如山,做人飲水須思源”,人們終不能忘記天地的承載之恩,國家的護佑之恩,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師長的培育之恩。人們經(jīng)常把天地比作父母,把國家比作父母,民間又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所以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敬畏“天地君親師”,所以無論何時何地,人都不能狂妄自大,時刻需要保持謙卑恭敬,從而不失“為子之道”。至于平輩同學之人,或有年齡閱歷長我者,或有雖年少,但學問德行強過我者,故此,應該禮敬有加。這就是作為弟子的規(guī)范,也就是為人之道?!墩撜Z》“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李毓秀老夫子,就是根據(jù)這句話的道理,編纂了著名的啟蒙讀物《弟子規(guī)》。
李毓秀(1647年—1729年),字子潛,號采三,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弟子規(guī)》的作者,祖籍遼寧鐵嶺,出生于山東濰縣(即WF市寒亭區(qū))李家營村,青年時,因特殊使命離開老家去了山西(即新絳縣龍興鎮(zhèn)周莊村),教書、育人、治學、報國,直至去世也未回過山東老家。
李毓秀科舉不中后,就放棄了仕進之途,終身為秀才,致力于治學。他精研《大學》、《中庸》,創(chuàng)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
駱凡塵和李毓秀會面的地點就在敦復齋?!岸亍闭撸貍惐M分也;“復”者,克己復禮也!駱凡塵仔細地閱讀著李毓秀老先生編纂的《訓蒙文》(《弟子規(guī)》)。良久,駱凡塵抬起頭來,滿臉的崇拜?!袄舷壬?,果然學識淵博,德行高尚,晚生佩服?!崩钬剐阈χf:“哪里,哪里,駱先生見笑了。老朽,才疏學淺,難窺得孔圣人學問、德行之一二,只能以兒歌民謠的形式,斗膽闡釋圣人言教,唯恐錯解圣人意旨貽笑大方,學識淵博、德行高尚,是萬萬不敢當?shù)??!瘪樂矇m正色斂容說道:“引經(jīng)據(jù)典,故作高深并不難,難的是化繁為簡,讓圣人高深的言教變得通俗易懂,婦孺皆知,這種喜聞樂見的宣教方法比之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弘道方式盛強百倍?!?p> “《弟子規(guī)》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共計涉及生活中的113件事。其弘揚的核心思想便是儒家提倡的“孝悌仁愛”。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但是細琢磨,不難發(fā)現(xiàn),含義深刻?!翱倲ⅰ北惆褮v代祖先的教育理念闡釋出來,“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學子欲成棟梁須“德才兼?zhèn)洹?。有才無德,也算忠厚之人,于人于己無害;有才無德,必是小人。小人得志,則惑亂一方,為禍匪淺。故做人,要德重于才,首重修德,先培育完善的人格,再教授各種技能?!靶杏杏嗔?,則以學文?!贝司浔闶墙逃龑W子成材的不二法門。至于“入則孝”開篇幾句更是包含大智慧。“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北砻嬉馑际墙逃笊鷤冏鍪乱?guī)蹈矩,唯父母命是從,且有“愚民”之嫌。其實不然,“父母呼,應勿緩”。呼應即感應也!從心而出為感,從口而出為呼。其含義相同也!呼者,除了呼喚之表面意思外,更有其內(nèi)涵之意。
父母長輩呼喊我的名字,我們應該馬上應答,這是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做到的,根本沒什么神奇之處。但是老先生會把這一條單獨提出來,肯定會有更深的含義。駱凡塵認為除了上述那種情況外,比如,父母談話中有意無意透露出來的信息,我們作為子女的要學會捕捉分析。比如,父母說起鄰居家的小哥哥學習認真、刻苦,有遠大的志向。說這話時臉上露出欣喜、羨慕之情,我們作為子女的就應該,向好的榜樣學習,也開始努力讀書,立志成為圣賢這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不經(jīng)意間咳嗽了幾聲,我們馬上端杯水給父母送過去,然后再給爸媽輕輕地捶捶背,視情況而定,再決定是否送老人就醫(yī)。這也是在力行“父母呼,應勿緩”。當爸爸媽媽走路的聲音腳下拖沓,或者沒走幾步路就氣喘吁吁時,你要注意父母年老了,需要我們更加精心地照顧了。當父母吃飯的時候,面對稍硬一點的飯菜開始躊躇時,你要注意,以后準備飯菜時,注意火候要適當加大,注意多挑選那些便于咀嚼、容易消化的食材。以此類推,便不難體會出“父母呼、應勿緩”原來竟有如此深刻的含義啦!
我們了解到父母師長真正的希望以后,要立即執(zhí)行,因為世間唯有行善和盡孝是不能等,要爭分奪秒的。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p> 至于“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需順承”。也有其深層含義,并不是父母師長教育我們時,我們恭敬的聆聽,站有站相,垂手侍立,態(tài)度和藹就做到了“敬”!那些只是表面上的“敬”。離真正意義上的“敬聽”還有一大截的差距呢!真正的“敬聽”,除了態(tài)度恭敬以外,更重要的是百分百的落實父母師長的言教。當父母責罰我們時,“順承”,也不是沒有原則的“愚忠愚孝”,而是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才是“順承”。古人曾有面對父母責罰“小受大走”的訓誡?!缎⒔?jīng)》中就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訓誡,要求我們把珍愛生命永遠放在第一位。盛怒之下的父母由于一時的沖動,如果對我們懲戒過頭,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或者釀成悲劇的話,后果將不堪設想。所以,古人交給我們?nèi)魏蔚览頃r,都是指明方向,而不是僵化的死教條。所以孟子曾告誡后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對于經(jīng)典當如此領悟才不至于錯解圣賢義。
為人年少時,應當謹言慎行,涵養(yǎng)先天之性,獨善其身。及其成年以后,應推己及人,善待大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惫市杞虒洹胺彩侨耍皂殣?。天同覆,地同載。”人之修德進業(yè),需仁者提攜,“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钡朗录娂?、眾生蕓蕓,“流俗眾,仁者稀?!彼?,為人遇到高人,切莫失之交臂??v使高人難遇,圣賢難逢,然不必灰心,誦讀經(jīng)典,即是聆聽圣人言教。故“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弟子找準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規(guī)范言行節(jié)操,盡可自求多福。即使不能榮華富貴,終不至于敗壞墮落。老夫子,有此用心,天地可鑒,必能流芳千古。”
李毓秀聽了,撫掌大笑?!熬寐勸樝壬虏偶?zhèn)洌娮R過人。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老朽之人,不求聞達流芳,但求問心無愧,不虛此生。既然有像駱先生這般賞識老朽之人,老朽此生足矣!”二人相見恨晚,又敘談了很久,駱凡塵見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辭。二人惺惺相惜,依依不舍,相互約定他日有緣,再次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