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天氣轉(zhuǎn)冷,街邊的樹木也漸漸蕭條。
風(fēng)一吹,樹上的葉子紛紛往下落。車一過,地上的樹葉又紛紛揚(yáng)起再次落下。
都說冬天是疾病的高發(fā)期,是老人們的一道“坎”,這話確實不假。僅10月份,村里相繼去世的就已經(jīng)有5個人了。
這5個人里,不僅有已經(jīng)年過七旬的齊家爺爺,也有剛剛抱上小孫子的李家嬸嬸,更有還未見到兒子娶親就撒手人寰的王家嫂子,等等。生老病死,不勝唏噓。
村里鄰居們之間平時低頭不見抬頭見,突然之間就走了5個人。每每想到他們,大家的心里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不落忍的。
去世的5個人中,尤以齊家爺爺最讓人惋惜。
齊家爺爺,原名齊玉國,建國前生人,和張少坤的父親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在張家日子還比較艱難的時候,齊玉國總是盡可能的來幫襯。
有什么好吃的,除了自家孩子能分到,張家的孩子們也能分得一些。
今天給拿來一點玉米面,明天給送幾塊糖,后天就又給端來幾碗熱菜。家常便飯,時不時的給張家?guī)卓谂恍﹣怼?p> 雖說不是大魚大肉,但在那個年代,這樣的“雪中送炭”,讓張家人很是感動。
所以張家的孩子們對于齊玉國總是格外敬重,張勵從小也總被張少坤這般叮囑。因而每次給張少坤和張瑜買東西時,張勵總會多備一份給齊玉國送過去。
齊玉國住在村南邊的一棟小房子里,老伴兒前年去世的。偌大的房子,只有齊玉國獨自居住。
別看齊玉國已經(jīng)70多歲,他的身體在村里的老人中還算是硬朗。拎個水桶、搬袋大米都不在話下。
當(dāng)然,這些都要得益于齊玉國不停歇的鍛煉。
齊玉國有一個習(xí)慣,就是每天清晨都要圍著村邊轉(zhuǎn)悠。
看一看河里的水,望一望來來往往的車輛,時不時還能和過路人聊上兩句,精神狀態(tài)保持的也還不錯。
村里起早出去工作的人,每天都能在路上看到他的身影。若是他某一天不出來溜達(dá),人們還會奇怪問上一句。
每天清晨看見齊玉國,已經(jīng)成了村里人的一種習(xí)慣。
齊玉國在村里遛彎的時候,每天都是一副慈祥的模樣,樂呵呵的笑容永遠(yuǎn)掛在他的臉上,仿佛世間沒有什么煩心事能入得了他的心。
按理來說,年過70歲的老人,如果是獨自一人的話,基本上都是要和子女們在一起居住的。
畢竟獨居老人嘛,子女若不常在身邊,出個什么事,絕對會成為子女們這輩子的遺憾。
齊玉國的小兒子曾經(jīng)也勸過他,這么大年紀(jì)了,總是一個人住也不是辦法,不如兄弟姐妹幾個把他接到身邊輪流照看。這樣一來,其他人也不用總是惦記著,也能更好的安心工作。
每每談?wù)摰酱耸?,齊玉國總是強(qiáng)硬的拒絕。給的理由永遠(yuǎn)都是,自己住舒坦,不想和其他人住在一起,別扭。
子女們沒有辦法,但又不能每天來這里看他。除了小兒子,其他人都相隔較遠(yuǎn)。小女兒更是嫁到了鄰市,回來一次開車都要5、6個鐘頭,實在是不方便。
于是幾人一合計,索性就全權(quán)拜托給了齊玉國最小的兒子。
再三叮囑他,一定要每天早晚都去齊玉國那里“報到”,以防意外發(fā)生。一旦出現(xiàn)任何情況,一定要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他們。
齊玉國的大孫子還專門給齊玉國買了手機(jī),并教給他怎么用。
如何開機(jī),如何打電話,如何接電話,沒電了如何充電......一項一項,事無巨細(xì)的反復(fù)教他,直到齊玉國能獨立操作才作罷。
齊玉國很喜歡小孩子。
每次看到小孩子的時候,他總要從口袋里摸索半天,掏出一塊糖來逗他們開心。興致來了,還會伸手抱一抱。當(dāng)然抱的時間也不會太久。畢竟上了年紀(jì),體力再好,也已經(jīng)大不如前了。
村子里的孩子們也喜歡圍在他身旁,“爺爺長、爺爺短”的叫著,跑前跑后,嬉笑玩耍。
這樣的一位老人,突然之間從大家的視野中消失,真的是讓人們很不習(xí)慣。
除了齊家爺爺,李家嬸嬸和王家嫂子的人緣在村里也是有名的。
李家嬸嬸在村里的口碑很好,是村里調(diào)解家庭矛盾的一把好手。
誰家婆婆和兒媳婦鬧矛盾了,誰家兒子和兒媳婦鬧著要離婚了,都要請李家嬸嬸前去說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李家嬸嬸都能迅速擺平。
別人奇怪,問她處理這些矛盾究竟有什么訣竅,李家嬸嬸總是笑著回答,
“哪有什么訣竅,家長里短不過都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p> 別人見從她口中問不出個所以然,索性也就不再追問。但是對于她調(diào)解矛盾這一套,村里人都是很信服的。
王家嫂子要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那就是那清脆的笑聲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說的就是她。
她家在村里經(jīng)營著一間村里人常說的“小賣部”。
日用百貨、蔬菜水果一應(yīng)俱全,算的上是村里的一個小型超市了。
村里人去她那里買蔬菜、買水果,每次稱夠了斤數(shù),王家嫂子總要再給搭上一個。若是付款有個幾毛錢,王家嫂子也會痛快的把零給抹掉。
農(nóng)家人,哪好意思總是欠人情。于是有人堅持要給幾毛錢的硬幣,這個時候,王家嫂子總會爽朗的笑出聲,安撫道,
“你給我這錢。不就是打我臉嘛!我這店能開到現(xiàn)在,又不是仗著你這幾毛錢!快快快,收回去!收好,別掉了!”
敞亮的性格,利落的行事風(fēng)格,常常為人稱道。
本來寧靜的小村莊,因為這一個個生命的消逝,而變得躁動不安。
大家仿佛昨天還能看到他們在村里談笑風(fēng)生,結(jié)果今天就已經(jīng)陰陽兩隔,不再相見。
每每談起這些,村里人們的言語間總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和對死亡的恐懼。
村里的老人們活了大半輩子,雖說已經(jīng)看淡了生死,但是臨到誰頭上,都還是有些怕的。
“半截身子都入土”看似是在調(diào)侃,但每個人心里都清楚,當(dāng)這一天真的到來,沒有人是真的想離開這個世界。
張少坤雖然不說,但是張瑜和張勵也能看出來,張少坤這幾日明顯沒有之前那么開朗了,反而沉默寡言了許多。
所以在家里的時候,張瑜和張勵都在盡量避免談及已故的人,盡量轉(zhuǎn)移張少坤的注意力,避免他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