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事,但是作為臣子,哪個不希望得到陛下的重視。
他楊漣也自問不比旁人差多少,陛下好似對他有意見似的,常常駁回他的建議,不予采納。
這么明顯的差別對待,楊漣心里能沒有一點波瀾就怪了?
他只能暗暗猜想,陛下這么不待見他,是不是因為他前些日子當著朝堂大臣的面,質(zhì)問陛下為何容忍客氏擅闖乾清宮,讓陛下丟了臉面。
以至于陛下對他心生厭惡。
但他捫心自問,他并沒做錯,他要是不趕走客氏,那客氏和魏忠賢一起聯(lián)手,這前朝,后宮能有什么安穩(wěn)可言?他是為陛下著想,陛下怎能不明白他這番用心良苦?
朱正對于楊漣心底潛藏的抱怨,不說知道七八分,可他大概也猜中不少。
這楊漣是東林黨黨首之一,說忠心倒也有,偶爾也能看清局勢,站出來說幾句公道話。
只是這人有個毛病,太喜歡管皇帝的家務事。
歷史上,他能被魏忠賢給算計得體無完膚,也是他自己不識大體,他彈劾魏忠賢就算了,他還直接妄議宮闈,說這宮中得寵的妃子,和還沒出生的龍嗣,全都讓魏忠賢給害了,等于間接地向大家表明皇帝是個廢物,連自己的妃嬪,皇子都保不住。
皇帝若是不記恨他,那這心得多寬吶?
雖然這事有可能是真的,有可能是假的,但不管怎么樣,都涉及到了皇帝的自尊心。
所以楊漣慘死,未必沒有朱由校的授意。
再說朱正現(xiàn)在身為皇帝,也不可避免地討厭起那些愛管閑事的言官們。
他也慶幸自己身在明朝,那些言官們縱然大膽,也不可能向他諫言一些亂七八糟的玩意兒,比如他要是哪天過多寵幸某個妃子,那些御史們也不會直接上疏,讓他講究什么“雨露均沾”,頂多就是提醒他不可沉迷女色。
哪像清朝,連臨幸妃子幾個時辰都要給規(guī)定地清清楚楚,還不能違背,甚至臨幸時辰稍微久一點,還有太監(jiān)在門外不斷高呼“時間到了!”
簡直就是違背人倫!
這做皇帝還做得有什么意思,就沒見過這么憋屈的。
有一句話說得好,叫做堵不如疏,越是這樣,反倒越容易不痛快,憋出病來,嚴重一點,搞不好還會心理變態(tài)。
要么就風流成性,搞得兒子比孫子還多。
他現(xiàn)在初臨朝堂,要說根基,也不算十分穩(wěn)固,每天光處理政務,都讓他忙得頭疼,自然也沒有時間去臨幸佳人。
當然身為皇帝,后宮三千也不是開玩笑的,什么樣的女人,他見不著?
縱然他還沒大婚,這有心巴結地便數(shù)不勝數(shù)。
他呢!也不是圣人,不會見著美色就無動于衷,然而也絕不是“急色之人”,什么都敢吃到嘴里。
等時間閑暇,他再好好挑些可以入眼的,來一場你我都大和諧的交流。
當下他還是關心一下袁可立這個老臣,讓他狠狠地打那些人的臉,說什么他年歲漸長,不適宜去遼東坐鎮(zhèn)。
還說把他給派出去,會把大明朝的面子丟個干凈。
尤其是那些后金人,會嘲諷他們大明朝沒什么人了,才會派一個老頭子到遼東。
他們卻也不想想,他們要是有本事,他干嘛還把袁可立給派出去。
他難道不知袁可立在古代已經(jīng)算得上高齡,他不就是想趁著遼東局勢還沒惡化,趕緊讓袁可立收拾那些后金人,省得一個比一個不中用,才讓那些只會嘴皮子碰一碰的言官們想起袁可立。
況且袁可立本人相當給力,他上次讓袁可立回去好好想想,看他能提出什么建議,鎮(zhèn)住那些本就不愿讓朱正派他前往遼東的大臣們。
他第一天回去,第二日傍晚,就把奏疏給呈上來。
就知道他是真的很關心遼東,心中早已有數(shù),才會那么快就提出自己的意見。
朱正更是捧著他那封奏疏,思慮大半夜,認為他提出的建議非常可行。
別看現(xiàn)在遼東局面,還沒有嚴重到用殘兵,可誰能保證將來不會用上?
他也在及時收拾完那幫故意污蔑熊廷弼的御史們后,立馬把袁可立提出的七項建議,分享給那些對他忠心的臣子們。
大家一起加入討論。
這其中孫承宗是第一個附和袁可立的大臣,他本來就對有軍事才華的人抱有十分好感,肯定就不會唱反調(diào)。
雖說后世有人認為孫承宗和熊廷弼關系并不友好,事實上孫承宗還是頗有包容心,他不僅對熊廷弼沒有偏見,他還很看好袁可立。
知道袁可立一出馬,這后金人一定會吃敗仗。
他也是第一次覺得朱正做出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哪怕朱正仍對魏忠賢寵信有加,讓其他東林黨人憂心忡忡,不斷找他去做說客,讓他多勸勸陛下,別過于偏向魏忠賢。
他還是認為陛下沒有他們想得那么輕信于人?
他與陛下相處的時間越久,他越發(fā)感覺陛下談吐不俗,雖說陛下既不會作詩,也不會寫什么驚人的圣人篇章。
他卻依舊不敢揣測陛下心意。
他始終以為做臣子的還是要安分些,莫對陛下做過多的評價。
除非陛下當真昏庸無能,任由奸佞小人把持朝政,到那時,不用小人陷害,他自會請辭。
剩下的其他大臣們,哪怕有意見,都被朱正給懟得啞口無言。
有本事你來??!有本事你也回去好好想想,看想出什么好點子來。
不然就閉嘴。
他才不慣那幫志大才疏,啥建議都提不出來的文官們。
“禮卿,此次你和飛白一同前往遼東,凡事就靠你二人拿主意,千萬別讓旁人擅自做主。”朱正在袁可立隨熊廷弼一起出發(fā)前,還是派人把他召到乾清宮,仔細叮囑他。
袁可立立刻拱手道:“請陛下放心,老臣省得?!?p>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朱正不僅給熊廷弼和袁可立二人升官,他還賜予尚方寶劍,讓他們有足夠的權利自己做主。
他就是怕他們二人去了,有人不服,故意不聽他們的命令安排,他們也好有倚仗,直接給那些陽奉陰違的人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