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立姓易容成秦舞陽模樣,攜樊於期人頭隨荊軻離開燕國,入秦行刺秦王,及至刺殺行動失敗,秦王嬴政怒不可遏,尋根溯源,徹查此案,知一切都是燕太子姬丹搗得鬼,發(fā)誓血刃姬丹,命大將王翦立即進攻燕國,又派大將李信重兵增援,誓要最短時間內消滅燕國。王翦得秦王派兵支援,如虎添翼,勢頭更猛,二軍匯合后,王翦為主將,李信為輔,大軍猛攻燕國,與燕軍連連廝殺混戰(zhàn),燕國本地僻人稀,十分弱小,兵力嚴重不足,又無知名大將統(tǒng)領,接連戰(zhàn)敗,漸漸不敵,燕國形勢岌岌可危。
卻說荊軻等人離開燕國之后,柳蘭蘭才從高漸離處得知情夫樊於期已死,柳蘭蘭聞訊悲傷不已,莫說樊於期為人如何不堪,在外面沾花惹草,對柳蘭蘭卻是一如既往,情有獨鐘,不曾虧待于她。柳蘭蘭起初喪夫,被樊於期好心收留,從無盡苦海中解救出來,自那時起柳蘭蘭便已篤定心意,無論以后怎樣,一生一時跟隨此人,至死不渝。既知情郎亡故,柳蘭蘭芳心亦死,自去樊於期墳墓前拜祭七日七夜,說完情話,訴盡柔腸,而后回歸家中,于星月之夜,盡情放縱一番,一杯毒酒下肚,隨樊於期而去。
可憐柳蘭蘭風塵女子,卻也這般貞潔高尚,本是苦命之人,猶如塵埃沙粒一世浮沉飄蕩,如今魂歸九泉之下,也算安得其所,只是她至死也不知情操被立姓曾經玷污。
柳蘭蘭既死,高漸離憐其忠貞,收其尸骨葬于樊於期墳墓之旁,喻以陰世比翼雙棲,此事傳將開來,燕國百姓亦感其悲壯可敬,無不頌揚泣歌,于是刻碑立傳,于后人口口相傳,成為千古佳話。
再說太子姬丹遣荊軻等人入秦行刺秦王,終日惴惴不安,恍惚半月有余,從秦國傳來消息,荊軻被殺,此次任務失敗,姬丹悲傷欲絕,又探聽得知,原來秦舞陽臨陣反叛,趁荊軻不備將他殺死,轉而投靠秦王嬴政,才使自己苦心籌劃計謀毀于一旦,姬丹悲憤交加,怒駭無比。姬丹自知那秦舞陽乃立姓假扮,雖不知立姓為何背叛自己,自忖昔日待立姓不薄,惱恨立姓無情無義。事已至此,姬丹只有悲天憫人,黯然自傷,又有何法挽回一切,眼看秦國大軍來勢洶洶,步步進犯,燕國如何能夠抵抗,苦苦與秦對峙數月,秦軍終突破重重防線,渡過易水,大軍直逼燕都薊城。
秦軍猛攻勇戰(zhàn),不給燕國一絲喘息之機,殺進薊城,薊城軍士苦撐數日,隨即失守淪陷,燕軍且敗且逃,護送燕王喜和太子姬丹高漸離等人倉皇北上,一路逃至遼東。
卻說秦王嬴政發(fā)兵攻燕,既已攻下燕都薊城,余怒未消,記恨姬丹刺殺之仇,不許燕兵投降,下令將城中居民全部屠殺,以報往日仇怨??蓱z無數無辜燕國百姓,慘死秦人刀劍之下,看那薊都城中尸骨如山,血流成河,姬丹因一己私利,引禍全城子民遭殃陪葬,不知姬丹見此有何感想,心中是否有一絲悔意,所作所為是可悲還是可笑?
姬丹等人落敗逃走,薊城無數燕國臣民被蹂躪折磨,屠殺殆盡,戰(zhàn)亂中高漸離舅舅高昌亦被流矢射中,逃跑時不甚絆倒,被馬蹄踏為肉泥,而繁極一時,高昌一手經營的北國食府在戰(zhàn)火中也被燒為灰燼,化作烏煙,戰(zhàn)爭過后,一切恢復平靜,薊城中一片硝煙,除了秦人士兵,更無一個站著的燕國子民,滿城中毫無一點生氣。
秦軍屠城三日,未見姬丹身影,回稟秦王,秦王嬴政甚是不悅,命令秦兵全軍出擊,誓要取得姬丹首級,否則絕不罷休。王翦李信領命,整頓士氣,稍作休息,繼而率軍全力追擊燕國殘余兵力,直至遼東苦寒之地。
其時燕軍與秦苦戰(zhàn),及至敗逃遼東,僅剩不到十萬兵力,眾人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見秦軍窮追不舍,頃刻而至,看秦軍氣焰囂張,來勢洶洶,不由分說,上來就打,秦兵個個又都勇猛異常,驍勇善戰(zhàn),燕兵叫苦連連,全無斗志,與秦軍一戰(zhàn),幾乎全軍覆沒,剩下不到五千兵力,落荒而逃,眾兵士又保護燕王喜眾人,逃至深山之中,不敢露面。
燕軍傷亡慘重,退路全無,有謀士議臣上告燕王喜道:“秦軍攻打燕國,殺死都城中無數軍民百姓,可見狠毒之心,此刻窮追至此,又全殲燕國主力,圍困大王,不依不饒,此等天大禍事,全因太子行刺秦王而起,那秦王惱恨太子一人所為,遷罪大燕舉國子民,無數人跟著遭殃,大王亦受其害,此事由太子而起,必由太子而終,唯今之計,只有殺掉太子,獻出首級,或可平息秦王怒氣,得到秦王諒解,大王才能保全性命,保住燕國”。
燕王喜聞語掩面而泣,自度燕軍無力對抗秦國,祖宗幾百年基業(yè)卻要毀于自己手里,屆時有何臉面去見列祖列宗,如要茍全社稷,卻要拿親生兒子性命去換,如何忍心,權衡利弊,徘徊良久,終狠了心,秘密派人殺死姬丹,看罷最后一眼,心如刀割,然后割其頭顱,裝在盒子里,命人送去秦營。
王翦得姬丹首級,思忖秦王大仇得報,已達目的,又見燕兵殘弱勢力隱居深山龜縮不出,燕軍已強弩之末,不足為患,而秦兵遠征而來,一路勞頓,此地又荒涼苦寒,天氣惡劣,秦兵頗多染病,若秦軍一直糾纏下去,頗費時日,與李信商量計議一番,于是應了燕王議和請求,罷兵息戰(zhàn),稍作整頓,率大軍凱旋而歸,捷報秦王。
卻說姬丹為報私仇,苦苦隱忍數載,心胸如此狹隘,竟割他人頭顱獻秦王以謀其計,到頭來大事不成,反而搭上了無數人性命,反遭報應,亦被割去頭顱,落得凄慘下場,無奈命運弄人,著實可悲可嘆。姬丹既死,高漸離心中徒覺凄涼,獨自高歌一曲,不辭而別,悄然而去,從此不知所蹤。
欲說秦與諸侯六國多年戰(zhàn)爭,韓國早亡,秦將王翦又連敗趙燕兩國大軍,趙公子嘉逃代,燕王喜奔遼,兩國皆是茍延殘喘,名存實亡,不足為懼,秦征六國大業(yè),自此完成一半,剩下魏楚齊三國戰(zhàn)戰(zhàn)兢兢,惶惶恐恐。
王翦不辱君命,殺姬丹泄嬴政心頭之恨,又大敗燕軍,全勝而歸,秦王嬴政喜不自勝,親自出宮迎接王翦李信大軍。嬴政念王翦之功,命人通報宮中王公大臣、卿侯爵爺,一應全部到場慶賀,大擺宴席,為王翦李信等人接風洗塵。
卻說秦王嬴政誅殺郭開,郭開手下黨羽四散,無人膽敢出面說情,余下收尾工作交由立姓處理,立姓清算舊賬,又有趙高出謀劃策,遂查封康恩府,將起初造謠凡有干系者一應法辦嚴懲,奏秦王,大小百十號人被發(fā)配充軍,一時間康恩府前冷冷清清。
此事平息,提邢侍郎立姓威信權勢愈重,宮中再無人敢與之作對,雖外面戰(zhàn)爭激烈,秦燕兩國打得不可開交,咸陽宮中倒是一片祥和,一連數月,立姓除了處理一些雞毛蒜皮瑣事,閑暇之余,賞花玩月,浸悅風情,又經常與一眾狐朋好友玩耍享樂,生活悠然自得,好不愜意快活。
立姓被秦王召見,抖擻精神,直往咸陽宮,將至咸陽宮外,已聞宮內喧嘩嘈鬧,人聲鼎沸,盡皆歡愉興奮之詞,立姓命侍衛(wèi)通報秦王,拂拭衣角,梳理面容,邁腳自入宮門。踏進大殿來,放眼望去,但見人影搖曳,觥籌交錯,眾人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偌大殿堂數十張方桌陳列,整齊有致,桌上擺放鮮花供禮、瓜果零食、美酒佳肴,看那百余號頭腦人物,此時秦國位高權重之人齊聚在此,真乃百年盛事,大殿之上一片其樂融融景象。
立姓掃視場上群英,大多認識,瞅見那邊好友王賁,與眾人談笑風生,指點揮灑,邊上有一年長之人,雖胡須斑白,皺紋粗糙,卻體態(tài)穩(wěn)健,傲骨錚錚,看他眼中盡是剛毅之色,臉上猶存風霜滄桑,卻無半點蒼老跡象,眾人環(huán)繞其側,慕仰崇拜,尋思自是王賁其父,大將軍王翦,微微猶豫,分開眾人,朝那邊走去。眾人大都識得立姓,見他走來,執(zhí)禮微笑問候,立姓一一回應。
卻說秦王嬴政召群臣赴宴,此刻穩(wěn)居大殿中央,端坐龍椅之上,看殿下群臣蠕動,興高采烈,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笑容,大殿之上熱鬧非凡,頗感欣慰,時辰已至,朝群臣朗聲道:“大家都都齊了吧”!
眾人聽聞秦王問話,忙止了喧囂,環(huán)顧左右,齊聲道:“臣等俱已到齊”。
嬴政揮揮手道:“好,諸位愛卿請坐”。
眾人道:“多謝大王”,各歸其位,立姓坐于王賁之旁。
嬴政見眾人落座,笑意盈盈道:“寡人今日召眾愛卿前來,乃是為大將軍王翦慶功,王愛卿消滅燕國,如今榮勝歸來,寡人十分高興,心中歡喜得很吶”。
人群中王翦忙起身拜道:“大王過譽微臣,臣愧不敢當,今日勝利全仗大王鴻福庇佑,雨露恩澤呀”!
嬴政笑道:“愛卿過謙啦,愛卿不遺余力,接連掃除趙燕兩國,居功至偉,勞苦功高,世人無不知曉啊”。
眾人附和道:“大王圣德仁慈,大將軍功績卓著”。
立姓隱在人群之中,因王賁之故,亦十分欽佩王翦壯舉,贊道:“大將軍精忠報國,碧血丹心,令世人欽佩,當真大秦之幸啊”。
王翦聽人夸贊自己,看看這人十分眼生,心想本是同僚,抱拳應道:“閣下過獎了”。
嬴政見二人對話,開口道:“王愛卿,這位是提邢侍郎立姓,昔日寡人受難之時,多虧了他出手相救啊”。
王翦長年征戰(zhàn)在外,心憂國家安危,宮內之事所知甚少,但當日荊軻行刺秦王此等大事,自是有所耳聞,聽說那日救下秦王之人乃是一名俠士,不料竟是眼前這位年輕人,嘖嘖稱奇,贊道:“原來閣下便是提邢侍郎,華少府主,老夫早聞卿爺英雄事跡,昔日卿爺忠心護主,大戰(zhàn)歹徒,老夫好生欽佩啊”。
立姓忙道:“大將軍折煞在下了,大將軍戰(zhàn)功赫赫,為國爭光,聲名遠播四海,而在下碌碌無名之輩,比起大將軍差的遠吶”!
王翦道:“承讓承讓”。
立姓道:“幸會幸會”。
嬴政既已引見二人認識,緩緩開口道:“寡人本心無大志,自即位以來,本打算偏安一隅,茍活一世,不敢遺忘先輩志愿,謹守祖宗基業(yè),終日勤勉自省,未有一刻懈怠。因見山東六國不安現狀,野心勃勃,氣焰猖狂囂張,發(fā)兵屢犯我大秦河山,天下生靈飽受涂炭之苦,世上萬千百姓盡遭荼毒殺戮,以致烽煙四起,哀嚎遍野,此等禍亂之事,傷天害理,有悖人倫,寡人見此慘狀,痛心疾首,祈愿盡早結束戰(zhàn)亂,天下一統(tǒng),還黎民百姓一個太平盛世。值此危難之際,幸有列位有志之士挺身而出,不畏艱難,為民請命,言語慷慨激昂,感人肺腑,寡人于心何忍旁觀天下蒼生罹難,哪怕獻出一份綿薄之力,也算對得起列祖列宗。寡人自起兵以來,與諸國混戰(zhàn)百余次,無數大秦勇士流血犧牲,所幸蒼天不負,神明眷顧,時至今日,已經滅掉三國,寡人甚感欣慰啊”。
眾人歌頌道:“大王心系天下蒼生,真是菩薩心腸,望大王早日得償所愿,華夏一統(tǒng),天下歸心”。
嬴政罷手,嘆道:“哪有那么容易說說就行了,雖然今天我們拿下了韓趙燕,仍有其余楚魏齊三國環(huán)伺在側,虎視眈眈,他們見我大秦雄心壯志,吞并三個國家,已有所警惕,為求自保,勢必會聯合起來,合力對抗我大秦,唉,往后的日子不好過了,仗不好打了”!
忽有一人道:“大王不必擔憂,大王既能消滅三國,余下三國自然也能征服”,眾人瞧去,開口說話之人卻是剛從燕國陪同王翦征戰(zhàn)回來的李信將軍。
嬴政望望李信,急切道:“哦,李將軍這么有信心”?
李信道:“依臣之見,楚魏齊三國乃是一盤散沙,不值一提,即便聯合起來,也是烏合之眾,不足為懼,大王根本無需焦慮,只要派大秦鐵騎兵臨城下,三國軍隊定然嚇破膽子,不戰(zhàn)而降,管保馬到成功”。
嬴政道:“依將軍之言,該怎么攻打三國呢”!
李信道:“余下三國之中,魏國地處中原,就在大秦眼皮子底下,國君昏庸無能,國內無甚明辯之士,大王若要滅魏如同踩死一只螞蟻那么簡單;齊國遙距東海之濱,國人不思進取,貪圖享樂,早已喪失銳氣,不堪一擊;只剩下楚國勉強有點實力,可以一戰(zhàn),依臣之計,可集中秦國兵力先對付楚國,一舉拿下楚國之后,給魏齊兩國一個下馬威,唬得魏齊膽寒,兩國勢必會乖乖投降,大王那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天下一統(tǒng),有何不可”。
嬴政見李信豪言壯語,信誓旦旦,頗為心動向往,畢竟關乎千秋成敗大計,微微冷靜,詢問王翦道:“王愛卿,你怎么看呢”?
王翦本躲于人群,一言不發(fā),聽秦王問話,沉吟道:“以老臣看來,李將軍之計倒也可行,只是楚魏齊三國多年來休養(yǎng)生息,養(yǎng)精蓄銳,國力猶存,特別是楚國,處江南魚米之鄉(xiāng),土地肥沃,幅員遼闊廣袤,大王如要攻打楚國,須得謹慎行事”。
嬴政道:“是啊,前路荊棘叢生,困難重重啊”。
王翦道:“事在人為,只要我大秦上下萬眾一心,最終勝利必然屬于我們”。
嬴政緩緩道:“那依將軍看來,秦國與楚作戰(zhàn),出動多少兵力才能拿下楚國”!
王翦微微猶豫,沉聲道:“六十萬”。
嬴政聞語一驚,暗道:六十萬,那幾乎是秦國所有兵力了,如要被他全部帶走,國內可就十分空虛了,徘徊不定,疑惑道:“六十萬,未免也太多了吧”。
李信突然道:“臣只須二十萬兵馬”。
嬴政聞語驚道:“李將軍,你是說只須二十萬兵馬便可消滅楚國”?
李信道:“不錯,大王只須撥給臣二十萬兵馬,不出一年,臣定可掃平楚國”。
嬴政道:“李將軍會不會太草率了”?
李信昂然道:“軍中無戲言,請大王相信微臣,臣若滅不掉楚國,甘愿提頭來見”。
嬴政踱步,緩緩道:“王將軍,你可能統(tǒng)領這二十萬兵馬滅掉楚國”。
王翦道:“臣恐怕不行”。
李信自度此次滅燕全是自己功勞,如今卻被王翦搶了去,心中很不是滋味,乘機譏道:“王將軍老矣,竟如此畏戰(zhàn)”。
王翦微笑,對嬴政道:“李將軍后生可畏,膽魄過人,老臣蒼老之軀,無法相比,臣請告老還鄉(xiāng),躬耕田林,還望大王應允”。
嬴政思忖:這李信在滅趙、燕之時出過大力,未嘗一敗,軍功赫赫,也算是頗會用兵打仗,倒不是庸夫膿包,而王翦在外征戰(zhàn)多年,心已滄桑,所謂英雄遲暮,壯士暮年,不免心生膽怯。那楚國雖然地大物博,多年來與我大秦數次較量均是慘敗,早已不堪一擊,一蹶不振,如今王翦卻要領六十萬大軍去攻打楚國,若要勝了還好,若他臨陣倒戈,反叛大秦,那可如何是好,豈非自掘墳墓,正是人心隔肚皮,不可不防。如今天下局勢明朗,倒不如讓李信領兵前去,秦國也好保存國力,以防謀變。王翦一生征戰(zhàn),對大秦倒也忠心耿耿,不如隨了他的意,放他回去,也算兩全其美,念及于此,朗聲道:“寡人本想請王將軍領兵征伐楚國,為大秦再次掃除障礙,將軍卻是不肯”,嘆口氣道:“好吧,王將軍在外征戰(zhàn)多年,為大秦立下汗馬功勞,勞苦功高,想必十分勞累困頓,是該好好休息休息了,愛卿既然有心歸隱,寡人怎能不允,你就回去頤養(yǎng)天年吧”。
王翦拜道:“多謝大王成全”。
卻說王賁在一側觀摩局勢,見父親突然提及隱退,甚是不解,攻楚機會被李信搶了去,甚是不忿,私語王翦道:“父親,你怎么把攻打楚國的機會榮譽讓給了李信,白白便宜了他,剛才他言語排擠您,您沒看到嗎,怎可讓小人得志”?
王翦淡然道:“言語之間一點沖突,算得了什么,何必放在心上,兒子呀,你要心胸開闊”,又道:“你還不懂,他其實并沒有占到什么便宜,為父這是審時度勢,明哲保身呀”。
王賁疑惑道:“父親何出此言”?
王翦悠悠道:“楚國建國數百年,文脈深厚,國基穩(wěn)固,曾經稱霸中原,雄視天下,雖然近些年有些沒落,實力仍不容小覷,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況且楚國地貌復雜,國土遼闊,打起仗來,加上魏齊兩國相助,如要滅之談何容易?李將軍年少輕狂,豪言二十萬兵馬便可拿下楚國,實在是太過莽撞了”。
王賁笑道:“原來如此,還是父親老謀深算,李信太年輕了,吃虧的定然是他”,又道:“那父親卻為何一定要隱退呢”?
王翦嘆道:“憑為父多年領兵征戰(zhàn)經驗,如要滅楚,曠日持久,須傾全國之力,非六十萬軍隊不可,如此一來,動搖國本,為父手握重兵,大王猜忌心重,必然忌憚于我,如何能對我放心。為父既已表露此意,大王已然疑心于我,只須我統(tǒng)領二十萬兵馬,可為父深知這是萬萬不行的,到頭來一定會慘敗,為父卻沒有選擇余地,怎能拿二十萬條秦國人命開玩笑。大王倚重篤信李將軍,我自知勸說無用,大王無論如何不會改變心意,如要糾纏下去,功高震主,反而加重大王疑心。國家患難之時,正值用人之際,我若與李將軍苦苦相爭,就算不會兩敗俱傷,李將軍定然會記恨于我,惹世人恥笑,倒不如及時退讓,既消除了大王心頭憂慮,也讓李將軍一展身手,大家也落得個一身輕松,何樂而不為”。
王賁感慨道:“父親急流勇退,拿得起放得下,孩兒卻貪圖功名,實在羞愧啊”。
王翦道:“賁兒,你還年輕,不必自責,咱父子都是為大秦著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有這份心就夠了”。
王賁道:“謹遵父親教誨”。
王翦徐徐道:“我料定李將軍這一去,不久便會大敗而歸,那時秦王必然還會相邀為父出山,這是為父不愿看到的,這樣吧,賁兒,你可求大王讓你領兵侵襲魏地,擾亂楚國后方營地,掃除秦國后顧之憂,意在隨時全力支援協助李將軍隊伍,憑你的軍事才干,就算拿下整個魏國也未嘗不可,那時就算李將軍落敗而歸,也不算無功而返,秦國也不至于一敗涂地”。
王賁道:“父親所言極是”,轉而拜秦王道:“大王,臣愿領兵攻打魏國,與李將軍一同為國爭光”。
嬴政忽聞王賁之言,尋思已經罷了王翦職位,再拒絕王賁請求令其父子難堪,王氏家族臉上無光,便道:“王將軍此言當真”?
王賁決然道:“正是”。
嬴政道:“王將軍一心建功立業(yè),可喜可賀,你要多少兵馬”!
王賁道:“十萬兵馬即可”。
一言既出,群臣嘩然,紛紛側目,難信他領十萬兵馬便敢攻打魏國,李信亦在心里冷笑:“小子不知天高地厚”。
嬴政聞語頗為高興,心中稍一權衡,道:“好,寡人就給你十萬兵馬”,又笑道:“我大秦有李將軍,王將軍這等棟梁之才,何愁不得天下”,又道:“寡人封李信、王賁為大將軍,副將自選,各攻楚魏,寡人在這咸陽宮中靜候二位將軍早日凱旋歸來”。
李信王賁道:“多謝大王,臣等定不辱使命”。
王賁慨然道:“臣若要攻魏,須得越過楚國北方十余座城池,臣愿以身請命,率先出兵,待拿下楚國這些土地,討個好彩頭,也好為李將軍騰路,解除李將軍后顧之憂”。
嬴政欣然道:“王將軍膽識非凡,如此最好不過了”。
李信不悅道:“臣自能掃除屏障,何須王將軍費心”。
嬴政道:“二位將軍無須爭了,就按寡人說的辦,這件事就這么定了”,又道:“今天本是祝賀王翦、李信兩位將軍滅燕歸來,普天同慶的好日子,打仗之事暫且放一放,來,大家為兩位將軍舉杯,今日眾愛卿放開痛飲吧”。
便是歌舞招展,燈光搖曳,眾人早已餓得肚子呱呱叫,風卷殘云般將美味佳肴一掃而凈,又是美酒下肚,醉生夢死,如此在神仙夢幻中流連忘返,夜深才盡興而歸。
往后幾日,王翦交罷兵權,將諸事安排妥當,叮囑王賁一番,果回頻陽老家享福去了,接著王賁操備兵馬,邀立姓一同前往魏國打仗鍛煉鍛煉,立姓欣然應允,三日后大軍出發(fā),經由韓國,進擊魏國南部地區(qū),果與楚國邊防部隊遭遇,兩軍混戰(zhàn)數日,楚軍不敵,逃往南方,秦軍占領楚軍大片土地,接而迂回北上,一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直逼魏都大梁。
且說王賁率領秦軍兵發(fā)咸陽,大軍高歌猛進,也只月余,已然抵達魏國都城,將大梁圍了個水泄不通,王賁本想一鼓作氣,一舉攻克大梁,無奈大梁城墻高深堅固,魏軍依托城防工事,拼死抵抗,堅守不出,王賁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且說秦國連年與諸侯戰(zhàn)爭,既滅韓趙,又連連攻占魏國周邊地區(qū),魏都大梁早已是一座孤城,只因大梁北有黃河,西臨鴻溝,既有水利之便,魏軍補給動脈不斷,這才有恃無恐,與秦軍數次交戰(zhàn),均不落下風。
且說立姓隨王賁出征,長久以來王賁縱橫南北,天下無敵,已然領略了王賁的軍事才干,此時見秦軍停滯不前,王賁整日愁容滿面,于心不忍,獻計王賁道:“將軍攻打大梁,已有月余,卻久攻不下,這樣下去如何是好”!
王賁愁道:“是啊,我本以為半月便可拿下大梁城,沒想到魏軍竟如此英勇,負隅頑抗到現在,倒是出乎意料”!
立姓道:“將軍如要拿下大梁城,倒是有一計可施”!
王賁喜道:“兄弟有何良策,快快說來”。
立姓道:“大梁城地勢低洼,城墻牢固,這既是它的優(yōu)點,也是它致命的弱點,將軍若要硬攻著實不易,卻可利用他的弱點,一擊必殺”,接著道:“大梁周圍有黃河鴻溝兩條大河,將軍可以命士兵開鑿疏通,將兩河之水引至大梁城下,等到黃河泛濫之時,就是城中魏軍滅亡之日,那時魏軍可謂叫天不應,將軍何須費一兵一卒,便可輕易消滅魏國了”,見王賁踟躕不定,問道:“將軍認為不妥嗎”?
王賁嘆口氣,道:“老弟呀,這個計策我老早也想到了,只是此計太過陰損,實施起來攻下大梁城自然不費吹灰之力,只是這樣一來無數百姓也要被淹死,多造殺孽呀”!
立姓看王賁舉棋不定,勸道:“將軍,現在不是仁慈的時候,兩國打仗,死傷在所難免,婦人之仁乃兵家大忌,將軍熟讀兵法,不會不知,且不說十萬秦兵苦苦與魏軍對峙,龐大隊伍多待一天便多消耗一絲力量,若不變通遲早被魏軍拖垮,再說李信此刻亦領兵攻打楚國,秦軍兩線作戰(zhàn),兵力分散,本應速戰(zhàn)速決,不宜持久作戰(zhàn),如若給了魏軍喘息之機,再聯合別國軍隊反攻我軍,那就十分被動了,將軍切莫猶豫,早做決定,大王肯定望眼欲穿,此刻盼望著將軍大勝歸來啊”。
王賁看立姓說得慷慨激昂,自知秦兵在此一直拖下去百害而無一利,又確實沒有其他辦法迅速攻下大梁,徘徊良久,黯然道:“好吧,就按你的計策行事吧,唉,我王賁怕是要背負千古罵名了”。
立姓見王賁同意,喜道:“將軍不必憂慮,將軍這是為國家做貢獻,為百姓謀福利,美名必將永垂青史”。
事已至此,王賁無可奈何,便依立姓之計,命兩萬士兵分作兩批,沿黃河鴻溝,抄通往大梁近道,同時開工,深挖溝渠,留下士兵依然駐扎大梁城下,威懾魏軍,時一月,渠道成,王賁命人開閘放水,剎時間,兩條大河波濤洶涌,河水奔流而下,一瀉千里,直涌大梁城下,大梁城瞬時淹沒在驚濤駭浪之中,看那風起云涌,天地變色,整個世界都籠罩在烏云之中。
雖說洪水頃刻而至,大梁城墻西北兩面盡遭侵襲,王賁等人本以為大梁城即便再固若金湯,不出半月,必然倒塌,卻是小看了大梁城。欲說當年魏惠王建造大梁城墻之時,可謂煞費苦心,采用最先進的技術,最優(yōu)質的材料,找來天下最優(yōu)秀的工匠,四面城墻乃以水泥混凝土澆筑大青石而成,自然堅固無比,莫說尋常刀劍利器傷之不得,即便用大炮火藥轟炸也無濟于事,當年齊軍無數次攻打大梁也進展不得。此刻王賁看大梁城浸泡海水之中,一片汪洋,進也不是,退更不是,也只能望洋興嘆,無計可施,大梁城如此整整撐了三個月之久,城墻這才裂出縫隙,水流得以乘隙而入,接著大水來回沖擊,兩面城墻轟然倒塌,怒水盡灌大梁城。
水淹大梁,王賁嘆道:“終于倒了”,秦軍也都喜上眉梢,一洗倦容,俱嘆道:“終于熬到頭了”??茨墙咸?,一發(fā)不可收拾,大梁城中鬼哭狼嚎,哀聲遍野,無數百姓官兵亂作一團,無處逃命,頃刻被洪水吞噬,消失不見,多少人死于非命。正是水火無情,洪水淹城不到半日,只見魏王假一眾乘坐小船,撥開漣漪,出城投降。王賁受降,魏國滅亡,至此三晉盡亡,王賁整頓軍馬,領兵返秦。
卻說當日在王翦老將軍慶功宴上,王賁李信各自表態(tài),各攻魏楚,二人授罷兵權,王賁搶得先機,于楚國北方率先與楚軍一戰(zhàn),楚軍大敗逃走,王賁出師先捷,博得頭功,楚國十余座城池收入秦國囊中,后王賁領兵自去伐魏。秦軍贏得開門紅,本是值得慶賀的事,李信也算撿了大便宜,李信卻悶悶不樂,恨得牙癢癢,暗道搶我功勞。看王賁志得意滿,滿面春風,埋怨歸埋怨,卻也不敢耽擱,同蒙武領二十萬兵馬,亦出兵征伐楚國。
卻說李信并非胸無點墨,畢竟隨大將王翦在外征戰(zhàn)過,有些見識,李信領大軍進發(fā)楚國,心下尋思:楚國地域遼闊,若要一處處攻打頗費時日,即便最后戰(zhàn)勝楚國,必被王賁等人恥笑,不如兵分兩處,各個擊破,那便省時多了,便召蒙武計議道:“楚國兵力分散,地盤廣大,咱們須得各個擊破,方為上策,這樣吧,你我各領兵十萬,分頭攻打楚國重要城堡,最后勝利匯合,以求早日結束戰(zhàn)斗”。
蒙武憂道:“李將軍,楚國雄踞江南富裕之地,兵源必當十分充足,咱們冒然拆分兵力,以小博大,實在不明智,如果遇上強敵大肆圍捕,豈非要吃大虧,以小將之見,還是合力攻打楚國為好”。
李信笑道:“蒙將軍太膽小了,楚國軍隊本是烏合之眾,不堪一擊,莫說楚國集全國之力抵抗我大軍,無疑以卵擊石,本將軍也視若無物,就算再不濟,你那支兵馬當真被楚軍圍困,本將軍趕去支援你也是來得及的,你大可放心好了”。
蒙武道:“這樣會不會太冒失了,請將軍慎思啊”!
李信不悅道:“我是大將軍還是你是大將軍,不要多說了,就按我說的辦”!
蒙武見李信篤定心意,多說無益,心里暗暗嘆口氣。
卻說秦軍此次出征只有二十萬兵馬,本來兵力缺少,李信卻還要分作兩批,大大削弱了秦軍有生力量,與蒙武各領兵十萬分別攻打平輿和寢地,也該李信走運,李信攻打平輿之際,正值楚國內訌,君臣離心,不能迅速調集兵力抵抗,大敗楚軍,李信志得意滿,又乘勝追擊,進而攻打鄢郢,再破之,李信意氣風發(fā),一鼓作氣,又揮師東進,攻打城父。其時李信馬不停蹄,一路奔波,已有數月,楚國內亂已息,一致對外,楚王見秦軍攻至國內腹地,氣焰囂張,哪能坐以待斃,忙派大將項燕前去抵擋,項燕倉促召集二十萬兵馬,火速領兵趕至城父,抗擊秦軍。
卻說項燕絕非泛泛之輩,亦是有名大將,本御兵有術,指揮得當,加上當年秦將白起坑殺無數楚兵,楚人盡皆恨秦入骨,楚軍作起戰(zhàn)來,分外英勇,在城父與秦軍周旋數日,居然抵擋得了剽悍秦軍,再過半月,居然開始反擊秦軍。
且說此時王賁這路秦軍已攻破大梁,生擒魏王,勝利消息傳至李信軍中,李信久戰(zhàn)不勝,煩躁難耐,急功近利,求勝心切,命秦兵與楚軍決一死戰(zhàn),而秦兵長久苦戰(zhàn),大都疲憊不堪,心生倦怠,又遭遇楚國主力部隊,只一交鋒,立馬潰敗,死傷過半,李信大怒,領殘余秦軍且戰(zhàn)且退,命人通知蒙武火速趕來支援。且說蒙武與李信分別,領兵進攻楚國,穩(wěn)中求勝,此刻也已攻下寢地,聽聞李信大敗,意料之中,驚駭之余,不敢耽擱,領兵星夜馳往城父救援,與李信會合后,共同迎擊楚軍。項燕與秦軍一戰(zhàn),見秦軍得到援助,分析形勢,佯裝敗逃,李信見狀大喜,認為楚軍害怕了,正好可以一雪前恥,便要反擊,蒙武勸道:“楚軍勢頭正猛,突然撤退,只怕其中有詐,將軍小心為妙,切不可中了楚軍詭計”。李信興致勃勃,早已失去理智,哪聽蒙武勸告,執(zhí)意追擊楚軍,蒙武長嘆。李信領兵狂追三日三夜,大軍趕至深谷之中,忽然不見楚軍蹤影,李信正起疑間,忽聞山上兵馬嘶吼,震徹山谷,無數楚軍鋪天蓋地從周圍殺將出來,將秦軍四面包圍,秦軍冷不防遭遇楚軍埋伏,中了楚軍誘敵深入之計,哪能從容應戰(zhàn),俱已嚇破了膽,任由楚兵宰割,片刻之間秦兵死傷無數,秦兵連日奔波,本已十分疲憊,此刻軍心渙散,早無斗志,即便蒙武帶來十萬救兵,也只能當作炮灰,秦軍敗局已定,李信回天乏術,秦軍被楚兵打得體無完膚,李信哪敢戀戰(zhàn),率領五萬名士兵奮力沖出重圍,李信哪敢再逞強,下令全面撤退。而楚軍愈戰(zhàn)愈勇,哪會放過大好機會,項燕領兵緊追不舍,窮打猛趕,直打到楚國邊境,李信領兩萬余名殘兵敗將逃回咸陽。
卻說王賁立姓領兵滅魏全勝歸來,秦王嬴政本來歡喜,然而不到一個月時間,李信卻是鎩羽而歸,秦軍傷亡慘重,嬴政震怒,恨不得將李信五馬分尸,幸得群臣相勸,秦國正值用人之際,秦王強忍心中怒火,遂將李信下獄,蒙武罷職。此刻嬴政才意識到楚國雖然已經衰弱,但畢竟地廣人眾,具有一定實力,非輕易可滅,悔不該當初輕信了李信小兒,又有良臣納諫,嬴政深知非請王翦再次出馬,方可力挽狂瀾。嬴政遂親赴王翦頻陽老家謝罪道歉,言之以理動之以情,敦請王翦統(tǒng)兵出征。
王翦早料今日,見秦王親自來請,如何推辭,向秦王索要六十萬兵馬,良田萬頃,秦王一一應允,擇日親自為王翦送行,王翦攜其子王賁,少英侯立姓,率大軍浩浩蕩蕩開進楚國。
嬴政送王翦等人離開,王賁問道:“父親何故向大王索求良田豪宅,以父親威望,還怕將來沒有安身之所嗎”?
王翦笑道:“我兒有所不知,如今我向大王要了六十萬兵馬,幾乎帶走了秦國全部力量,秦國命脈全系為父一人之身,大王若要消滅楚國,不得不用我,心中卻是十分忌憚我,為父假意向大王請求賞賜良田豪宅,意在表露為父絕無異心,只是貪圖享受,不戀功名,如此方可消除秦王疑心,打消大王顧慮,為父才能在外面安心打仗,沒有后顧之憂,才可征服楚國”。
王賁悟道:“原來如此,父親當真高瞻遠矚,心思縝密”,又道:“父親準備怎么攻打楚國”?
王翦憂道:“楚國是一塊硬骨頭,想要徹底消滅它絕非易事,須得長久長線作戰(zhàn),假以時日,待耗盡楚國國力,便可不戰(zhàn)而勝”。
王賁道:“全憑父親掌控大局”。
且說李信兵敗逃亡,秦王請老將王翦出山,嬴政傾全國之力湊夠六十萬部隊交給王翦,及至王翦發(fā)兵再次入楚,楚軍稍得喘息之機,項燕亦征來五十萬兵馬,舉全國之力,抵抗秦軍。二人深知,此戰(zhàn)成敗關乎兩國命運,均不敢掉以輕心。王翦分析形勢,認為秦軍長途跋涉,況兵員眾多,不宜速戰(zhàn),反觀楚軍士氣旺盛,咄咄進逼,不宜硬對硬,針鋒相對,乃率六十萬大軍屯兵平輿,拉長戰(zhàn)線,按兵不動,以訓練為主,平日里教士兵跑步跳遠,鍛煉身體,好吃好喝供養(yǎng),王翦又經常深入兵營,關心士兵飲食起居,噓寒問暖,絕口不提開戰(zhàn)之事,任憑楚軍如何叫囂,堅守營寨,不許秦兵主動迎戰(zhàn)。
這樣一來,楚軍反倒疑惑,縱觀秦軍六十萬人馬,兵力遠遠高于己方,卻一直避戰(zhàn)龜縮不出,如此對峙一年之久。其時秦國早滅諸侯四國,糧草源源不斷從諸國運往秦營,秦軍后方得以充分保障,王翦并不擔心,一年來,秦兵養(yǎng)得白白胖胖,身強體健,渾身都是肌肉,而楚軍龐大隊伍,后勤供給跟不上,內耗嚴重,楚軍長久求戰(zhàn)不得,頗多怨氣,楚軍終于熬不住了,開始向東撤退。便在此時,王翦趁楚軍懈怠之際,下令秦兵全軍出動,向楚軍發(fā)動總攻擊。長期的相持不戰(zhàn),不僅耗盡了楚軍的糧草,還耗盡了楚軍的銳氣,楚軍軍心已亂,項燕與秦軍只一交戰(zhàn),立馬慘敗,半數楚兵被屠殺,半數投降成為俘虜,只有一小部分得以逃走,五十萬楚軍就這樣煙消云散,化作泡影,項燕自感無顏面對楚國子民,含恨自殺。
卻說項燕自殺之前,眼看楚國百年社稷將要毀于一旦,千萬生靈終將慘死秦人鐵蹄之下,自己身為楚人,統(tǒng)領五十萬兵馬卻一敗涂地,將楚國子民的厚重寄托和殷切希望無情斬殺,內心深感慚愧,眼中飽含苦楚淚水,悲傷不已,高呼道:“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遂自愿就死,天空頓時電閃雷鳴,狂風大作,隨即傾盆大雨,似乎為項燕打抱不平。八字讖言傳至秦兵耳中,士兵惶恐不已,引起陣陣騷亂,王翦安撫眾兵將道:“此乃楚人妖言惑眾,垂死掙扎,大家不必當真,楚國指日可破”,軍心遂穩(wěn)。
王翦此番大敗楚軍,幾乎消滅楚國全部力量,秦軍稍作休整,轉而進攻楚都壽春,數月輕而易舉破城,俘虜楚王負芻,以楚王為擋箭牌,繼續(xù)東進攻打昌平君。
且說昌平君熊啟,本楚國公子,其母為秦國公主,外祖父為秦昭襄王,曾仕于秦,在嬴政翦除嫪毐時出國大力,深受嬴政器重。后李信領兵攻打楚國,不甘祖國飽受秦人欺凌,終于良心發(fā)現,密謀反秦,逃回楚國,幫助項燕擊敗李信,聲望大振。李信兵敗不久,王翦率秦兵卷土重來,熊啟仍與項燕并肩作戰(zhàn)抗擊秦軍,兩軍僵持一年有余,后楚軍大敗,項燕自殺身亡,熊啟逃至廣陵,憑借威望又拉攏組建一支二十萬人的義軍,與項氏一族繼續(xù)抵抗秦軍。及至王翦攻破壽春,楚王負芻被俘,義軍擁立熊啟為楚王,王翦又親率大軍來打熊啟。
王翦一路挺進,到達廣陵之后,命秦兵水陸并攻,昌平君熊啟苦苦抵擋數月,終究抗衡不了王翦大軍,戰(zhàn)亂被殺,終于走到了人生盡頭,二十萬大軍幾乎被消滅殆盡,只有少數人逃走,擁護項氏后人躲避秦軍追殺。
經此一戰(zhàn),王翦基本上消滅了楚國有生力量,楚國已徹底無力對擊秦軍,接下來王翦收拾殘局,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攻下楚國其他幾十座城池,次年,楚國土地上盡飄秦國旗幟,至此楚國全部領土劃入秦國版圖。早在王翦擊敗昌平君之時,秦楚戰(zhàn)局已定,王賁自忖留下無用,請辭其父王翦回秦,后受秦王之命掃蕩燕趙殘余勢力,王賁出兵,先后攻燕之遼東,趙之代地,俘虜燕王喜,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隨后楚國亡,王翦率大軍凱旋回秦。
王翦消滅了諸侯六國中最強大的楚國,秦王嬴政大喜,大加封賞眾人,待秦兵修養(yǎng)一段時日,嬴政即命王翦再次出征,去消滅最后的齊國,王翦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亦知秦王心性,推說年歲已高,身體有病,懇請告老還鄉(xiāng),王翦去意已決,嬴政好言相勸,也無法令王翦回心轉意,只得悻悻作罷,放王翦離開,命王翦之子王賁領兵攻打齊國。
卻說王翦功高震主,卻能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認清局勢,急流勇退,不貪戀名利,其非凡智慧令世人望塵莫及,王翦能在在變幻莫測,詭譎多變的風云漩渦中全身而退,得以善終,著實給后人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卻說楚國被滅,諸侯六國只剩下一個羸弱不堪的齊國,齊王建這才深深感到恐懼,之前秦國派出大量間諜安插在齊王身邊,又重金收買齊王身邊重臣,蠱惑齊王,齊王建聽信讒言,不思進取,認為秦國不會攻打自己,便一直親附秦國,不做防備,幻想與秦國永遠交好,在秦國攻打其他國家之時,坐視不管,不予救助,此刻見秦軍洶涌而來,這才倉皇召集兵馬,聚集國境西部,意欲抗拒秦軍。
卻說王賁奉秦王嬴政之命,仍領兵十萬前去攻打齊國,立姓亦隨王賁出征。王賁領大軍行至齊國,審時度勢,不從西邊正面進攻,留下部分人馬虛張聲勢,迷惑敵人,自己卻避開齊軍主力,率大隊人馬悄悄迂回齊國北面,由燕國南邊越入齊境,乘虛而入,直逼齊都臨淄。齊軍本無心應戰(zhàn),見秦軍頃刻而至,措手不及,猝不及防,亂作一團,秦軍所向披靡,齊軍迅速土崩瓦解,齊王建見大勢已去,令齊軍放棄抵抗,出城投降。齊亡,王賁凱師回朝。
至此,自春秋以來長達五百多年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結束,天下一統(tǒng),四海歸心。秦王嬴政滅六國,認為自己功勞蓋過三皇五帝,采用皇帝稱號,自稱始皇帝,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熔鑄以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命李斯和氏璧面刻“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個篆字,環(huán)刻“雙龍戲珠圖案”,意喻萬世傳國。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衡量,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筑萬里長城,溝通靈渠水系,世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