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送走鄭國的家眷之后,不久又發(fā)生了一件讓韓非難過之事,那就是前丞相張平的去世??磥怼妒酚洝返挠涊d有的時候也不是相當準確,《史記》說張平是在韓滅亡二十年前死亡的,要么就是司馬遷記載有誤,要么就是自己的穿越改變了一部分歷史。
不管《史記》是怎么記載的,現在的張平是對韓非有恩的,當年韓非在韓國推行變法,滿朝文武唯有胡衍和張平支持他,而且張平的支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胡衍大人因為個人的政治思維的原因,在先王用術,韓非失勢之時,選擇了迎合先王,從而保全自身。對于胡衍的行為韓非沒有什么好說的,胡衍是有才能的,而且是信奉法家思想的,只是沒有得遇明主,而選擇了委曲求全的方式。而且胡衍一直是忠心于自己的父親的,如果胡衍不是能夠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的話,估計也不能在當年父親與韓咎爭位之時得以保全。所以韓非沒有責怪過胡衍,相反之下他還是很感激胡衍的。
但是,張平和胡衍卻是截然的不同,張平性格耿直,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對于韓非的變法之策,張平一直是竭力的支持的,而且是朝堂上公開表示支持。也正因為如此,張平受到了眾貴族的排擠,也受到了先王的疏遠,權利慢慢地被先王架空了,雖保有相位,但毫無實權。最終,張平只能漸漸地遠離朝堂,回家養(yǎng)老,最后也是郁郁而終!所以韓非對張平不僅有感激之情,更有欽佩之情。因此張平的去世,韓非必須前去吊唁。
韓非和蘭兒一起前往張平家,張平平時為官清廉,門庭簡單樸素。門頭上簡單掛著張府匾額,門兩旁均掛著長長的白凌,宅院很小,可能和韓非家的差不多大,絲毫想象不出這是前丞相的家!韓非從庭院幾步便走到了靈堂正門。
靈堂中一個年輕人,身穿粗布生麻制作的衰衣。衰衣斷處外露不緝邊,這種衰衣叫斬衰,是五服當中最重的喪服,一般是諸侯為天子服喪,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服喪,長孫為祖父服喪要穿斬衰。當年父親韓蟣虱去世,韓非穿的就是這種斬衰。年輕人見韓非走進靈堂,趕緊起身作揖行禮,韓非走到靈前上香跪拜,然后起身走到年輕人跟前。
“良兒節(jié)哀順便!”韓非安撫著這個年輕人。
這個年輕人便是張良。韓非只是近幾年與張平走動很少了,當年和張平商討變法之時,韓非經常到張平家來。當時張良只不過是四五歲的孩童,張良雖為男孩但不像其他男孩一樣頑皮淘氣,當其他的孩子都在追逐嬉戲的時候,張良經常是抱著書簡在讀書。當時韓非見狀不由的感嘆,偉人定有偉人不同尋常之處!如今張良已經長成俊美少年,面龐清秀大似女子,身材精瘦,一副文弱書生之狀!
“侄兒謝過叔父!”在張良小的時候,每當韓非過來,張良一直稱韓非為叔父?!笆甯刚堊?!”張良扶著韓非入座。
張良從小就喜歡讀書,《詩經》《六藝》《兵法》等都有精通。稍微長大一點對諸子百家也都有研究,近幾年讀的最多的就是韓非的文章了。張良對韓非是非常得崇拜的,他覺得韓非的法家思想是最能有效解決天下戰(zhàn)亂,救民于水火的思想。
“乃父一生為國為民,如今卻郁郁而終,實為遺憾,不知良兒今后作何打算?”韓非以長輩的身份關心地問。
“方今天下大亂,明主不在,良兒年幼唯有讀書增加自己的才學和智慧,以待明主出世!”張良沉穩(wěn)地說。
“嗯,良兒以為天下仍無明主?那當今秦王嬴政如何?”韓非想看看年輕的張良怎么樣看待當今天下大勢。
“秦國如今的成就全賴先祖累積的功業(yè)與仁德!秦王嬴政其人尚算英明果敢,但其性情時好時壞,頭腦清醒時可以有大海般的胸襟,容得下鄭國奸細,頭腦糊涂時,也可以做出驅逐六國英才的愚蠢行徑。嬴政算不得明主!”張良以超出自己年齡的自信回答韓非。
“那以良兒之見,當今天下,要建立功勛該往何處?”韓非接著問。
“秦國!”張良不假思索地說,“秦國自商鞅變法之時至今一百多年,已成一統(tǒng)天下之勢,大勢不可擋!此時任何稍有才學之人前往秦國,效忠秦國,都可以在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大勢中分一杯羹。秦國一統(tǒng)天下之后他們便是開國功臣!”
“那良兒準備入秦乎?”韓非皺著眉頭看著張良。
“良兒年幼,才智尚淺,此時之秦非良兒之所選,但是若叔父此時前往秦國,定可以建立超過商鞅之功勛!”張良篤定地說著。
“良兒已過加冠之年,建功立業(yè)不分年幼,聽說秦之蒙恬、王賁等人也都是智慧超群的少年,以良兒之才,不下于他們!”韓非刻意引導。
“良兒志在秦一統(tǒng)天下之后之大勢,而非秦一統(tǒng)天下之前之大勢!”張良自信地說。
“秦一統(tǒng)天下之后之大勢?”韓非一聽,趕緊從座椅上直起腰桿,看著這個不同尋常的少年。我韓非穿越過來之人,都不敢輕言秦之后之大勢,張良小小年紀竟然能有如此遠見,當真不可思議?!扒匾唤y(tǒng)天下之后之大勢該將如何呢?”韓非窮追不舍。
“叔父乃法家之士,難道看不出嗎?自周武王分封諸侯之日起,天下便戰(zhàn)亂不止,百姓思一久矣,百姓思一,天下必一,此乃趨勢,不可違也。那么由誰統(tǒng)一?怎樣統(tǒng)一?幾百年來各國相互攻伐,諸子百家唇槍舌戰(zhàn),到如今已經日漸分曉。那就是以商鞅為代表的法家和實行法家思想的國家來統(tǒng)一天下,因為法家思想才是代表天下底層百姓心聲的思想!秦一百多年來始終堅持商鞅的法家思想,所以秦一統(tǒng)天的趨勢無人可擋。雖然法家思想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但是其在推行的過程中會受到非常殘酷的阻撓,阻撓的人就是站在法家和天下底層百姓的對立面的人,這些人就是天下的貴族!貴族的勢力不用多說了,他們在朝堂之上占據著天時、地利、人和。勢單力孤的法家要與他們斗爭,那是非常的困難的,在叔父您的文章當中都有體現,叔父應該是深有體會。所以法家之士不得不以非常慘烈的手段對付貴族,從而保證法治的推行!商鞅殺了多少人,恐怕無法計算!而貴族對付法家之士也是殘忍無比,吳起被車裂,商鞅也被車裂。吳起的車裂導致楚國的變法便宣告失敗。而商鞅的車裂,商鞅變法卻得以保存,這就是商鞅的偉大和秦惠文王的高明之處。商鞅的偉大是商鞅自愿受死以保商法不變,商鞅變法嚴重的觸動了貴族的利益,而且商鞅不畏權貴、剛正不阿、公平公正的法家風格讓他面對貴族犯法之時沒有任何的通融,尤其是太子犯法,不僅處罰太子,連太子的老師贏虔一并處罰。所以當孝公去世,新舊政權交替之時,秦國的貴族再次起來反抗商鞅。沒有了孝公的支持,商鞅勢單力孤,商鞅唯有以死來對抗貴族!商鞅主動向秦惠文王請死,讓秦惠文王殺商鞅來震懾貴族,以鞏固惠文王的權力,同時保證秦法不動搖。秦惠文王是含淚殺了商鞅,并用車裂之刑以解貴族之恨!但是殺完商鞅之后,秦惠文王隨即下令,再有言壞秦法者死,所以秦惠文王,用商鞅之死震懾住了貴族,使秦法得以保全。所以商鞅死而商法存,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無可避免的趨勢。那么秦國這段法家的血史,必將在當今天下重演!秦以法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是不可阻擋的趨勢,雖然秦法秦制是以法家思想為基礎維護了百姓的利益,但是秦王秦族都是貴族,他們只不過是周分封的天下眾多貴族之一,由他們來坐享天下勢必會遭到天下其他貴族的不滿和反抗。秦制秦法雖統(tǒng)一了,但是人心不能統(tǒng)一,所以秦一統(tǒng)天下之后,天下仍不能安定,因為人心不服。到時候勢必天下大亂,直到一統(tǒng)天下的秦國滅亡!而此時會有新的法家思想推行者站出來收服人心,但是這個新的法家思想的推行者絕不能是曾經的貴族,而要是法家思想所代表的群體,就是底層的勞苦百姓,這樣才能讓百姓信服,天下才能安定。所以良兒認為秦國將向當年的商鞅一樣,秦國亡秦法留,這是秦國一統(tǒng)之后不可改變的趨勢。所以良兒想要加入那個趨勢當中,而不是此時的一統(tǒng)趨勢?!睆埩颊f完自信地看著韓非。
韓非聽完有點毛骨悚然。韓非驚奇地看著張良,漢初三杰之首果然名不虛傳。這是韓非這輩子聽過的最精辟的秦帝國滅亡的原因!賈誼的《過秦論》也不過是書生泛泛之言而已,而且是事后評論,張良可是事前預言。
張良不僅說了秦國滅亡的原因,更說出了項羽必敗的原因,因為項羽身為貴族,而且主張復辟分封之治,與法家思想背道而馳,所以項羽必亡!再看劉邦,出身草莽代表著最廣大的老百姓的利益,而且稱帝以后,漢承秦制,天下信服!而且西漢初年百廢待興,在此特殊時期,為了減少老百姓的苦難和為維護老百姓的利益,劉邦推行了陸賈所提出的無為而治之策,使西漢初年的老百姓得以足夠的修養(yǎng)生息,這才有漢武帝時期的國富民強可以和匈奴一拼的實力。
“良兒大志,叔父自嘆不如!”
聽了張良的這番話,韓非久久不能平靜,想了很多很多,自己苦苦尋覓的真理,這個乳臭未干的張良竟然分析的如此透徹。再看這兩千年華夏民族的歷史,其實都是法家思想史,興法治國家興,敗法治貴族興!在這兩千多年之中其實一直是法家思想和貴族思想的斗爭。有的人說是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斗爭。其實儒家思想它的初衷是好的,它是想通過仁德信義構建一個和諧沒有沖突的社會,可是人性的自私使得儒家這一套是根本行不通。不僅行不通,而且儒家思想最終淪落為貴族的工具,它只是貴族奴役百姓、壓迫百姓的工具,是貴族駁斥法家與法家作斗爭的武器,如此而已。法家從來沒有把儒家當作敵人,而是淪為貴族工具的儒家一直咬著法家不放,千百年來,罵聲不絕!
“叔父告辭了,良兒保重!”
韓非緩慢地站了起來,向張良告辭,韓非攬著蘭兒緩慢地離開了張平家。一路上張良的話一直在韓非的腦海里回蕩,尤其是張良的那句法家思想必定一統(tǒng)天下!這句話適應于當前的形式,那這句話在未來的世界會不會同樣適用呢?這個法家思想和無產主義思想有沒有什么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呢?韓非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命題,他還要不斷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