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父子分家
既然是動工,還請了張先生,不管怎樣今天早上還是要干點活的。樊老爺子給張先生奉上了一包沒有開封的香煙,表示這包煙是送給他的,以后慢慢享用,緊接著又從自己煙盒里抽出一支,遞了過去,并拿出火柴為他點著。說道:“張先生,您先歇歇腿、抽支煙,俺們把宅基地的草清一清?!蔽鍌€男人,不一會功夫就把草除完了,然后請張先生到老院子去吃飯。
飯后,樊老爺子端來一張托盤,雙手送到張先生面前,托盤上放了兩包煙,兩包煙下邊壓著一個紅紙包。張先生再三推辭,實在無法推卻了,便取走了一包煙。風水先生去看宅子或者看墳地,主家都要管頓飯,煙也管夠,這是最基本的禮節(jié)。風水先生臨走的時候,還要奉上煙和風水錢,如果家庭稍微富裕還要奉上酒,風水錢一般是要用紅紙包著。因為看風水沒有價格可言,主要是看主家富裕程度,富者多給,窮者少給,但又不能不給,如果真不給,風水先生也不會主動要。用紅紙包起來,估計是避免尷尬吧。拿不拿紅紙包,要看風水先生的心情,用他們的話說是“看緣分”,但是風水先生若要拿起紅紙包,就不會再退回。這都是風水這一行的規(guī)矩。畢竟是十里八村的人,都了解家底,張先生看到樊老爺子一家實在太窮了,勉強吃上飯,還要蓋房子,哪有心情去拿那個紅紙包啊,當然,紅紙包里的錢也不會多。樊老爺子對張先生十分感激,走的時候,把張先生送到村口。
那個時候,農(nóng)村如果蓋房子,一般都是選擇在秋天,因為從收秋到種小麥,中間有足夠長的時間到地里去取土,天也不算熱,適合勞動,雨水也少,土房子在沒建好之前最怕淋雨。樊老爺子把張先生送走之后,立馬召集四個兒子開始干活。
按照蓋房子的程序首先是取土墊宅,農(nóng)村蓋房子一般都要把宅基地墊高,多則一尺,少則半尺,一方面是防止雨水灌進院子和屋里,另一方面是所謂的迷信,“自己不能比別人矮半頭”!樊愛民的宅基地上還有幾棵榆樹,不能墊高,只能把張先生規(guī)劃蓋房子的位置墊高一點。如果是蓋土房子,在宅基地墊的土只能從農(nóng)田里取,不能從河道里取土,因為河道里的土要么有淤泥要么有膠泥,或者含沙量太大。淤泥太腥無粘性,膠泥太黏,一旦干了又太硬,與其他土格格不入,含沙量太大的土滲水太快,這些都不適合土房子,所以他們必須要先繞過村東南的小橋,再走好遠才能到樊家的農(nóng)田取土。
老六和老七分別拉著兩輛木架子車。所謂的架子車,比古時候的馬車要小,大約兩米長,一米多寬,兩個車輪,車兩邊有木欄,前方有兩個可以用手拉的長臂,兩個長臂之間還連接著皮帶或者粗繩子,如果是牲口拉車,兩支長臂正好處于牲口左右側(cè),皮帶直接搭在牲口背上,再用另一根粗繩從牲口胸前系一下,這輛架子車就可以拉東西了。如果是人要拉,兩只手分別拉住架子車的兩只臂桿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推著走,但是很難使出力氣,一般都是把皮帶掛在肩膀上或者斜挎過胳膊和腦袋,這樣的話,架子車就能拉更重的東西了。其實,樊家還是有一頭母牛的,樊老爺子說:“還指望它下崽呢,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干活。再說拉車,這牛哪有俺家老六老七走的快??!”
老三在地里挖土、裝車,老六老七負責拉車,老大樊愛民和樊老爺子在宅基地上負責平土,張先生規(guī)劃的房子輪廓的各角,樊愛民都插了木棍。就這樣整整干了十天。之后,老七去上學,樊老爺子帶著其他兒子繼續(xù)干,偶爾老二樊愛國也過來幫忙。
接下來是夯土,就是把蓋房子的位置弄瓷實。那是還沒有什么機器設(shè)備,打夯機則在兩三年之后才流行。樊家依然使用土方法,找個粗短的木樁子,木樁子底部鋸平整,再綁上兩根粗繩,經(jīng)過系牢之后變成四個繩端,樊老爺子、老大、老三和老六一人牽一端,樊老爺子喊“一”,同時用力拉起,木樁升起,樊老爺子喊“二”,同時放松,木樁砸地。就這樣“一二”、“一二”喊了兩天,樊老爺子嗓子啞了,但是宅基地瓷實多了,也平整多了。但這才是第一步。樊老爺子說蓋房子,地基最重要,只要地基扎實,土房子也能住三十年。第二步就是用石磙碾壓。木樁畢竟很輕,只能起到初步瓷實、平整的效果。但是,不能不用木樁,如果直接石磙碾壓,因為在土比較虛的情況下,沒人能拉動石磙,牛也困難!“木樁打過之后,牛也不能拉石磙,新房子還沒蓋好呢,萬一牛屙上了、尿上了,多晦氣??!”樊老爺子說,“咱們?nèi)硕?,輪流干就成了!”誰知道樊老爺子是真迷信呢,還是心疼那頭牛呢!就這樣,石磙碾幾遍,灑一些水;灑一些水,石磙碾幾遍,三天過去了,地基真的變瓷實了。
雖說是土屋子,但是磚頭還是要買的,挨著地基的墻起碼要用磚砌,否則不防水。還有屋頂上的瓦也是需要買的,不能再用麥秸稈了。樊老爺子和樊愛民共同湊夠了幾百塊錢,買了磚頭和瓦。磚瓦很快就送貨上門了,使用騾子拉的,拉了好幾車。每拉回來一車,樊老爺子都要親自檢驗,取一盆水,把磚瓦放進去,看看泡泡是多還是少,泡泡多了,代表磚瓦吸水快,密度不夠,沒有燒熟。買的磚瓦幾乎沒有冒泡,樊老爺子很滿意。
用磚砌墻倒沒有什么技術(shù)含量,最難的是砌土墻。首先需要在院子里挖個大一點坑,坑還不能深。倒土,兌水,要不斷用鐵鍬翻,必要時還得下去踩,防止有干土塊,一旦有干土塊就不能與周圍泥融匯在一起,后續(xù)建的墻就不結(jié)實。確定沒有干土塊之后,再往泥里面放麥秸稈。放麥秸稈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增加泥的結(jié)合度,砌的墻不容易倒、不容易裂。砌墻的時候,要先用兩個木板夾住兩邊,再把泥倒進兩個木板中間,稍干了即可取下門板,這部分墻就算砌成了。堂屋的墻晾曬的時候,就砌西屋的墻;西屋的墻晾曬的時候,就砌堂屋的墻,兩座屋子進度差不多。
窗戶的位置是預留好的,要使用窗框支撐住,可以先做窗戶,也可以蓋好房子之后再安裝。大梁和椽子也很講究,要用火烤,直到烤黑為止,一是防蟲,二是表面更堅固,還有就是更干燥。木工活找木匠程就可以了,木匠程也很爽快,沒有收錢,算是幫忙了。
農(nóng)村蓋房子,上梁那一天是最熱鬧的,就像城里樓盤封頂一樣要祝賀一番,如果親朋好友知道了,甚至會來捧場,順便送來煙酒。上梁不復雜,但是費力氣,因為大梁、椽子、還有屋脊三角架都很沉,十多個大男人才能把這些笨重的東西拉上去,并且還要擺好位置。樊老爺子請鄰居們幫忙,鄰居們也很樂意,誰都有需要幫忙的時候!那時候在農(nóng)村有錢也不一定請來吊車,只能請人幫忙。
樊老爺子,還有幾個兒子、鄰居們,用了一上午就把大梁、椽子、屋脊三腳架都安置到位,樊老爺拿出提前準備的鞭炮?!班剜嘏九尽敝?,鄰居們就位,樊老太太端上香噴噴的老母雞湯和白面饃,樊老爺子拿來特意準備的一瓶大曲酒。
緊接著,房頂鋪木板、糊頂、上瓦,堂屋、西屋就幾乎同時完工了。至于院子的墻,沒有時間了,天氣漸冷,要是磚頭墻還能繼續(xù)干,但是土房子就不能干了,要是結(jié)了冰,等明年天一暖,墻里的冰化了,容易倒塌。
對樊老爺子來說,孩子有地方住已經(jīng)不錯了,算是盡到了當?shù)呢熑?,況且老大也都快三十了,要不是現(xiàn)在一大家人擠在一起住,樊老爺子早就不操這份心了。
一九八五年春天,樊愛民兩口子搬進了新家,盡管很簡陋,沒有什么家具、家電,但是卻有了屬于自己的窩。這年秋季,樊愛民和樊老爺子正式分了家,其實也沒有什么可分的,因為樊老爺子也沒有什么財產(chǎn),而樊愛民在這之前也沒有混出什么名堂。而田地,更沒有什么可分的,早幾年國家按人頭實施土地承包責任制,樊愛民自己分到了一畝八分地,現(xiàn)在分家了,這一畝八分地還由樊愛民家種。因為結(jié)婚比較晚,劉桂芝的地分在娘家了,在樊家就沒有地了。
樊愛民和樊老爺子只能算是一個家族的人,再也不能算一家人了,也就是說樊愛民要獨立了。分家之后,他的生活好壞再也跟樊老爺子無關(guān),更跟其他人無關(guān)。分家之后,樊愛民和樊老爺子互不相欠,錢物也是有借有還,甚至感情都不互欠,就像蓋房子,老二沒有義務(wù)幫忙一樣。話不算重!在那個年代,兒子多,當?shù)牟豢赡芏既フ疹?,而兒子生活自身都艱難,依靠手藝賺點小錢還要養(yǎng)活自己的孩子,根本沒有太多的義務(wù)去照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