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短篇

山野幽居

第51章 實踐身形

山野幽居 長安安君 1694 2020-01-09 09:37:44

  所謂修行,是圣賢們用來親身實踐的大道。

  孟子說:“外貌形體與神情容色,是發(fā)之于人本然的心性?!?p>  形體和容貌是本性的展現,離開人世的身體,就不存在心性。

  許多人枯坐一生,就是想另尋心性,仿佛如從天降。

  其實,本來的心性就在身體之內,向外求索所謂的“明心見性”怎么能得到?

  所謂的心性,是具足一切法,遍造一切法的。

  而實在來說,也沒有能具所具、能造所造。

  即心就是法,即法就是心。

  能造的因緣以及所造的一切法,皆悉當處全是心性。

  心性與身形是相依相生,不可分離的。

  《華嚴經》普賢菩薩作偈曰:

  “所有一切浩瀚廣大世界海的空間及一切長遠綿延無盡的時間,都是無有邊際的,而今以一方便善巧悉皆令其清凈無垢。”

  方便善巧就是心性。

  令其清凈無垢,就是心性可令身形清凈無垢。

  這就是“實踐身形”的最高極致了。

  清凈無垢的具體狀態(tài)是什么呢?

  專一志向于莊嚴的心靈凈土。

  此凈土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間。

  它所展示的就是修行之人的整個世界。

  精進修行所感召的玄妙世界,開闊廣大,無有障礙。

  超然獨特,美妙恒長,無有變異。

  積極培植無量的福德,從來不起貪欲、嗔恨、煩惱。

  從不抱怨個人得失、計較勞苦。

  少欲知足,常處于無為寂靜,智慧通達。

  沒有虛偽諂媚、邪惡妄想。

  時時刻刻流露出關懷問候的慈愛心意。

  初心不改,從不懈怠。

  專心于清凈純樸的善念善法,惠賜利益一切眾生。

  遠離所有粗惡低俗、自害害他、彼此相害的言行。

  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于無上正覺真實解脫之道。

  那么,自性究竟是什么?

  自性本來清凈無念。

  念是隨妄想而生。

  此顛倒妄想是虛幻不實的,眾生由此妄想執(zhí)著而流轉生死不得解脫。

  無念,即可悟入空、無相、無愿三昧。

  什么是三昧?

  那就是專一心思、澄寂念頭。

  心思專一,則心念一致,不令散亂。

  念頭澄寂,則意氣清虛,神志明朗。

  意氣清虛,則智慧了悟而能清明觀照。

  神志明朗,則沒有絲毫幽微玄妙的義理不能通達透澈。

  三昧和禪定有什么區(qū)別呢?

  三昧比普通的禪定要圓滿,超過了四禪八定。

  最低限度也是阿羅漢所證得。

  三昧是古印度梵文,音譯,它的意思是禪定。

  眾生有樂受和苦受,但在禪定里,沒有苦樂憂慮,全部放下,叫做舍受。

  要得三昧,禪定的功夫是很深的。

  《楞嚴經》上稱為“九次第定”,這個定功在第九層。

  世間禪定最高在第八定。

  第九定超越世間,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回。

  到這個時候,才能算作三昧。

  四十一品無明統統破盡,看到了“自己的本來面目”。

  我們所得到的都是自性的本能,自性本來就有的。

  修行的本意,只是為了“惑盡”,恢復自性的德能。

  凡是能窮究不可思議玄妙義理、達到澄寂寧靜境界者,可稱之為“如來”。

  “如來”,既能悟入本體的神妙又能隨順因緣應機變化,應用無方而無為定法。

  因此,修行悟入三昧的人,渾然忘卻分別的知見,隨著外在所緣的事物而內心如明鏡般的現起相映的作用。

  我們的本性本來具足一切,一切現成,不必要進行刻意的修煉,也不必依靠他人他物。

  若是通過修煉或他人他物才能成就,就不是不生不滅的本性。

  只要有生,就沒有不滅的。

  所以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有些旁門修煉元神,憑此妄想長駐人間,以為是最高境界。

  所謂元精元氣總不出元神。

  什么是元神?

  是意識的別名。

  修行的目標是為了回復本來面目,必須洗盡神識,斬斷命根。

  為什么反而要修出一個神識,并且還要越來越堅固的執(zhí)著著它。

  時間一久,神識執(zhí)持的力量就會減弱,有的天仙尚未到劫火來燒就已經報盡衰敗了。

  縱然能夠堅持牢固的,只要劫火一到,便與天地同歸于盡。

  因為劫火不止能破有形,也能破無形。

  無形如虛空,但也是要壞掉。

  因為,虛空也是神識所幻化出來的,只無上的道眼才能照得破。

  化虛煉神,也是空,不是正宗修門。

  要修行,須趁早。一寸光陰一寸寶。

  個人吃飯個人飽,自己修持自己了。

  在修行過程中,旁門萬千,錯走一步,萬劫不復!

  保住慧命的辦法就是要始終明徹:一切諸法,悉皆如夢。

  莫要執(zhí)著。

  長生是美夢,仙佛更是大夢。

  既然都是夢,為何還要修行?

  七地菩薩之前,仍然是夢中修道。

  無明的這場大夢,雖是等覺菩薩猶是眠而醒。

  唯有成佛,才能稱之為“大覺”,修行就是由夢入醒,由迷到覺。

  漫漫長夜,夢中求夢。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就像說此話的諸葛亮也是夢中說夢,自知何能自破自醒?

  吾輩凡人,只能先從實踐身形開始。

按 “鍵盤左鍵←” 返回上一章  按 “鍵盤右鍵→” 進入下一章  按 “空格鍵” 向下滾動
目錄
目錄
設置
設置
書架
加入書架
書頁
返回書頁
指南